胡汉民最有希望接班孙中山 只因何性格被蒋取代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在病逝前,并没有点名指定自己的接班人。于是在当时,孙中山最重要、最信任、最忠诚的助手,同时也是当时国民党内二号人物的胡汉民就成了公认的,孙中山接班人的第一人选。然而胡汉民是书生出身,一生的大部分精力,也都花在阐明“三民”主义这类理论工作上,政治博弈和军事不是他的强项,这方面他更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胡汉民,原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年别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1879 年,胡汉民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祖籍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延

福乡青山村。

胡汉民天资聪颖,十一二岁时,就读过了《十三经》、《史记》等古籍,然而不幸的是,胡汉民十一岁时,其父去世,两年后其母也病逝。之后,他的一个哥哥、两弟、一妹也相继得病,又无钱看大夫而夭折。接二连三失去亲人,对青少年时期的胡汉民影响很大,直接造成了他敏感的性格。年幼的胡汉民倍感忧伤的同时,也一直体弱多病直到成年。

早年的胡汉民由于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一度变得冷酷而厌世。为了维持生计,胡汉民十六岁时便开始以教书为生。他边教书边自修,先后肄业于学海堂、菊坡、越华、粤秀等书院。此时的胡在学识上大有长进,更结交了史坚如等一批新朋友。

史坚如后来被孙中山称为“为共和牺牲之第二人”。通过史坚如,胡汉民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为人。他对当时由“公车上书”引起的知识界的变法呼声,认为“皆无要领,于余心未餍”,而对被当时视为大逆不道的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却盛赞为“空前奇举”。

1898 年,20 岁的胡汉明摒弃了“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正途”,决心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之中。1900 年,史坚如殉难,胡民明深受刺激。这前后,胡汉民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消极厌世观”变化为“积极的救世观”。

胡汉民一生中,人生观发生过多次转变。1902年胡汉明与吴稚晖等人东渡日本,他当时认为革命应从教育入手,于是进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后因变故被驱逐出日本,胡汉民回广西梧州中学任总教习,由于地方守旧势力的阻挠,胡汉民两次从教育入手进行救国活动的尝试都失败了。这使得胡汉民的观念再次转变,他认为救国应从政治入手。他于是又去日本,入政法大学,系统地研读政治学。

胡汉民回到日本后,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胡汉民曾坚决反对暗杀清朝官员的举动。但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胡汉民情绪非常低落,转而认为:“此不止为复仇计,亦为寒敌之胆而张吾军”。

武昌起义胜利后,胡汉民的低落情绪为之一振,立即率领一批要求从军的青年华侨急赴香港。11 月9 日广东宣布独立,胡汉民被推为都督。后来在“让位”袁世凯问题上,胡汉民力主“让位”,对孙中山的决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913 年3 月,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开始向国民党人进攻。孙中山倡议起兵讨袁,胡汉民却主张法律解决。结果6月14日,袁世凯免去胡广东都督兼民政总长,调其为西藏宣抚使。不久,胡汉民通电辞职,他政治上受挫后,意志很再次很消沉,声称从今以后将“与叶夏声组织报馆,决不再入政界”。

孙中山经历多次失败后,开始接受苏联的帮助。胡汉民起初坚决反对与我党合作,但后来又转变成最拥护国共合作的人。曾多次写文章批驳反对合作的国民党员。

但是胡汉民对我党的好感很快又转变了。1925年胡汉民去苏联考察之后,思想上突然由“包容”转变成“反对”,并在行动上很快成了反对的急先锋。

自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胡汉明就在国民党党内斗争中开始落下风。他先后与汪精卫、蒋介石、西南军阀合作,直到1932年之后,胡汉民偏居香港,着力宣传自己“抗日倒蒋反对”的政治主张,成为国民党内真正的“在野党”。1936 年5 月9 日,胡汉民应邀去妻弟陈融公寓赴宴,晚上下棋时突发脑溢血,于12 日去世,终年58 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