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 》公告(以下简称“科普公告”)表示,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同时,“妆字号面膜”不能宣称“医学护肤品”。
科普公告称,所谓“械字号面膜”,其实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可以分为三大类:外科敷料(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敷料)、接触性创面敷料(分为急性创面敷料和慢性创面敷料)、包扎固定敷料。
此外,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因此,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
这对于宣称自己是“械字号”面膜的商家也许是不小的打击,今年以来,科丝美诗、上美等越来越多化妆品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进入到生产械字号产品的行列中。除此以外,不少具备械字号生产资质的药企,如香港余伯年等以械字号产品切入到化妆品行业。
并且在淘宝搜索“械字号”关键词后,弹出众多产品,有可孚械字号医用面膜、修正械字号医美医药面膜、创福康医美面膜、敷尔佳械字号面膜等。另外,械字号产品除了在药店、电商渠道等售卖以外,也开始向CS渠道和商超渠道等渗透。
众所周知,市场上以“医美面膜”为宣传噱头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医疗器械类注册证号的面膜,即械字号;一类是具有医学背景的护肤品,属于妆字号。而通常所说的“医美面膜”指的是械字号面膜。
新华社曾发文揭露了普通面膜冒充“医美面膜”的乱象。报道称“很多普通面膜打着‘医美面膜’的旗号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电商等平台销售。一片普通面膜成本价仅三四元,层层包装打上医美标签后,价格至少翻涨5倍。”
并且许多械字号产品都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都宣称具备保湿、补水、修复、舒敏、去痘印等多种功效。
而且在社交平台上美妆博主的分享和电商平台消费者反馈中,这类产品在祛痘、消痘印、修复敏感肌上功效突出,有的宣称加入胶原蛋白、神经酰胺、虾青素等成分的产品,还有收缩毛孔、美白嫩肤、抗衰等功效,械字号号面膜也被不少消费者视为“救脸神器”。
但实际上,械字号面膜是一种不添加激素、化学防腐剂、人工香精、化学添加剂、人工色素的面膜,说起来就是成分更简单、针对性更强、生产过程更卫生、使用更安全的面膜,在皮肤各种问题的治疗中起辅助性作用,主要针对术后修复等。
还有一些械字号面膜的宣传功效与产品备案并不一致一款名为活玉浅表创面贴敷料的“医美面膜”,宣称可以“淡化痘印祛痘”,但其备案显示预期用途为用于真皮浅层及其以上浅表性小创伤、擦伤等。
由于“药妆”宣称属于违法,但医用械字号冷敷贴属于国家医疗器械管理范畴。因此,械字号面膜因其自带“医疗”属性而受消费者和市场追捧。但市场大了自然会出现许多钻空子的商家,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样的乱象也不是才出现一两天,如今国药监发话,希望能够对市场起到整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