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供图
文/王晓阳
今天上午,2022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一揭晓,立刻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大多数人称:“太难了,我自己写也许都不能及格。”
这是一道常见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的是《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一个情节,展现的是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的故事,这些题名各有方法,各有妙处。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作文。
笔者认为,这道题目难也不难。说难,是因为《红楼梦》代表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涉及内容广泛,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内容无所不包,素有“百科全书”之比喻,把握内容有难处。同时,《红楼梦》虽是当时的白话小说,但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文字相对艰涩,有一定的阅读难度。目前我们的学生从小学起忙于应试,基本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超过100万字的巨著,真正读完者很少,虽然它的部分章节也引入了中学语文课本。笔者过去曾在一所大学的一个班上作讲座时提问,有没有人读过《红楼梦》,竟无一人举手。这虽然可能不具代表性,但也可见一斑。如果考生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要从仅仅200多字的考题材料中按要求写出高水平的作文,难度肯定是相当大的。
说不难,是因为如果一个考生从小课外阅读量大,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又特别是对《红楼梦》比较熟悉,那么理解这则材料的速度就会很快,思维就比较容易打开,联想就比较丰富,选取角度就比较准,成功率就比较高了。同时,一个考生如果能在平时广泛阅读《红楼梦》等古典,语言文字功夫也不会差,完成这道作文题当然就不难了。
人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显然,这道作文题的用意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应试之余,不断增大课外阅读量,特别是要广泛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拓展思维方式,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倘能如此,不仅应对这类考试,就是应对社会与人生,也许就不难了。
(王晓阳,高级记者,现任绵阳日报社总编辑,兼任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