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村,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东北高山之上,人口三百不到,现在已与山下的河塘村合并。从表面上看,秧田村与仙居无数高山小村一样好像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这个村确实有些神奇。
这个村的村民大多姓王。相传王氏祖先从外地迁来仙居在考察落脚地时,发现此处风水奇佳,土壤大部分田地都能达到育秧田的标准,因此给此地起名“秧田”,寓意此处土壤肥沃,子孙万代能生生不息。
秧田村四面环山,北边有一个水口,水口两边是两片有松树、苦槠树、枫树组成的古树群。这些古树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更神奇的是,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棵大松树的枝干上居然长出了一棵杨柳树。所以仙居民间就有“秧田好水口,松树出杨柳”的这么一句谚语。(后来,可能是松树枝丫上的营养耗尽,那株杨柳也枯萎消失了。)
下图的廊桥原来是一座古石拱桥
下图为“松树出杨柳”的想象图
在秧田西北的山谷中,还有一块风景秀丽的高山草甸,有点像新疆的天山脚下的草原风光。
(王燕供图)
用“人杰地灵”来形容秧田村一点也不算夸张。秧田村人口很少,只有217张选票,但是目前资产上亿的企业老总就有3个,在职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有8个,在机关单位里工作的也有30多个。这样的人才比例在整个仙居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村。村民普遍都比较富裕,典型的例证就是村里找一个搞卫生的人也很难找。工资一万八一年的村保洁员岗位在其他村都是大家抢着的“香饽饽”,但是在秧田村却很难找。
秧田近年来进行了新农村改造,村民们都住上了小别墅
有两条溪流从村里流过
以下图片是村内一家民宿里的老物件
台金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将军岭隧道就从秧田的底下穿过,秧田村南有一个隧道通风洞工程。2016年1月4日,台金铁路台州段的开工典礼就在秧田举行。
秧田村在历史上曾经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红军活动频繁的地区。在村口的古树群中,还有一位革命烈士张小娇的墓。
张小娇,生于1904年,17岁时嫁给老实憨厚的秧田村农民李炳贵。婚后夫妻勤俭持家,盖起了几间茅屋。张小娇与邻里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全村老少有口皆碑。
1935年,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政治特派员张文碧率战士寻找红十三军仙居游击队余部,未成,再找当地党组织,还是没有成功,遂决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开展革命工作。
12月中旬,张文碧带领11名战士进入秧田村,住在张小娇家里。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张文碧与李炳贵夫妇以兄妹相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正值隆冬,战士们缺衣少食,生活十分困难。张小娇家里穷得叮当响,靠挖野菜度日。张小娇怀有身孕,挺着大肚子,行动很是不便。但在红军住她家的二三个月里,她总是想方设法帮助红军。
张小娇挑来山水,为战士洗衣服。她借来稻谷,捣成米,熬成稀饭捧给战士吃,自己和丈夫吃糠团。她到山上砍柴,走十几里路,挑下山卖后,换成好吃的东西。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她将食物放在竹篮底下,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猪草,带回山上给战士们。
1936年1月24日是春节,为了给红军战士改善伙食,张小娇拿出珍藏1年多的一只腌火腿,和土豆一起烧了一锅,战士们每人一大碗,吃得又香又饱。
3月20日,国民党“大盘山绥靖专员”调集缙云、永康、东阳、仙居4县的保安队及地方民团,对秧田村进行全面“清剿”。张小娇认为自己是孕妇,可以应付敌人,便让丈夫外出避风。不久,敌人包围了她家,并搜出一顶红军帽。敌人一怒之下,放火将她的房子烧了,还把她悬在梁上,边拷打边逼供,整整折磨她一个通宵,要她说出红军的下落。张小娇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没有吐出半点实情。敌人让她带路找红军,她坚决不从。敌人狂叫:“不说,拉出去枪毙!”她回答:“要命,我有两条;要找红军,不知道!”清剿队无计可施,第二天撤离时,把全村百姓的财物抢劫一空,还将张小娇五花大绑押上了山冈。此时张小娇的腿已被打成重伤,不能行走,敌人就架着她来到山冈上的菜园口。临刑前,凶残的敌人连一碗野菜汤都不给她喝。
中午时分,天空布满阴霾。继之,乌云越来越厚,下起倾盆大雨。张小娇仰天远望,又回头深情地凝视了一眼乡亲们……此时,一声沉闷的枪声响了,惊飞一行乌鸦,张小娇壮烈地倒下了。牺牲时,张小娇年仅32岁,再过几天,她肚子里的孩子就要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