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醋灌肠?我没听错吧?

作者:陈钰莹 /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医院(转载已获授权)

导语:白醋通常是作为调味品,但治疗室里的白醋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用途~

场景回顾

白班林护士与夜班张护士交接工作结束后,返回护士站时,林护士想到了那瓶白醋,于是对张护士道:“42床晚上如果需要白醋灌肠的话,白醋在治疗室那里,昨晚医生叫家属买来的。”

张护士惊讶道“啊?那白醋是用来灌肠的?很久以前也看到过,都不知道原来是用来灌肠的,还以为是谁买来吃的呢。”

林护士捂嘴笑道:“42床是肝性脑病,白醋灌肠的目的是酸化肠道。”

张护士表示“涨知识了。”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眼黄、尿黄,尿呈浓茶色,伴纳差、乏力,伴上腹胀、行为异常,多次来我院就诊,诊断“肝恶性肿瘤支持治疗、肝性脑病”。

既往4年余前确诊“原发性肝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月22日晚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表现为谵妄状态,查体欠配合,对答不切题,考虑“肝性脑病”,予以门冬氨酸鸟氨酸静滴、白醋灌肠。

什么是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急、慢性肝脏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晚期患者,病死率高,临床上主要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我国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0%~50%。一旦并发肝性脑病,其1年生存率低于50%,3年生存率低于25%。

白醋保留灌肠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

肝性脑病其发病机制以氨中毒学说最为重要,降低血氨浓度是当前治疗肝性脑病的首要原则。

氨主要来自肠道,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约4g,在结肠部位吸收,当结肠pH值>6时,氨大量弥散入血;当pH值<6时,氨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因此在治疗肝性脑病时酸化肠道尤为重要。

白醋中含有醋酸、乳酸和多种有机酸,其作用机制为:

1. 可清除肠内积食和积血。使肠道内食物蛋白特别是血红蛋白分解减少。

2. 清除肠道条件致病菌,减少肠道产氨。

3. 使肠道呈弱酸性环境,在酸性环境下,有利于氨气(NH3)逸出肠黏膜进入肠腔,最后形成NH4+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氨、意识转清的治疗效果。

以上3点共同作用,使肠道氨的形成和吸收均减少。血氨明显下降,从而达到防止肝性脑病的目的。

知识链接

灌肠操作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

用物准备: 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1袋,16号尿管(尿管代替肛管,光滑柔软、富有弹性),灌肠药物(白醋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配制成130mL的灌肠液,加温至37~40℃),无菌输液器一套(剪去输液过滤器及针头,剪断处连接16号尿管)。

操作方法: 将灌肠液配好后,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末端连接一次性肛管,灌肠液要置于比肛门大约高40cm的地方,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将肛管缓慢插入患者肛门内,插人深度为20~30cm,调节滴速为90~100滴/分。待全部灌入肠内后,保留时间至少为30min。每天灌肠治疗1次,连续治疗7d作为1个疗程。

点滴式保留灌肠的优点

1.灌肠液加温并密闭在容器中,使氢离子不易挥发,因而能有效维持肠腔内的酸性环境。

2.因灌肠液缓慢地灌入结肠,可减少对肠黏膜造成的容量刺激,从而使肠蠕动减慢,灌肠液可在结肠内保留更长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

1.在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告知患者尽可能排空肠道,对便秘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提前给予乳果糖口服或先行清洁灌肠,以确保灌肠液在结肠的停留时间。

2.通过临床观察,灌肠液温度在37~40℃时,患者感觉舒适,无刺激及烧灼感。温度过高,病人感觉不适,且易损伤肠道黏膜;温度过低,则使肠蠕动加快,易引起腹痛口。

3.灌肠时患者的体位应以先左后右为宜。即在进行操作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在操作完毕后,患者转为右侧卧位,此时药液所到达的部位深且充盈,有利于灌肠液在肠道保留及吸收。

4.把握好导管灌肠深度,插入深度为20~30cm,此时,肛管所抵达的部位在乙状结肠中段,这样能使药液在单位时间内流入直肠的量明显减少,从而使药液在肠道中保留时间延长,一般可达5~10min,较以往常规灌肠时药物的保留时间延长3~7min,能够更好地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

5.灌肠液滴入速度要适中,最好保持在90~100滴/min。若滴入速度太快,将使肠道压力迅速增大,对肠道产生较大刺激,灌肠液在肠腔内不易保留。若滴入速度太慢,需要过多的时间,患者难以忍受,并且灌肠液温度也不好掌控。

6.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及灌肠后排便时间、量、性质,并做好护理记录。灌肠完毕后,保留灌肠管5min后再拔除,并用卫生纸轻压肛门,嘱患者尽可能长时间保留,以保证治疗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