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院士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首都之窗今天(11月23日)公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谢晓亮院士被授予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2020年中关村论坛开幕,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发表演讲。吴江 摄

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授予谢晓亮院士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授予肖云峰、高扬等9位青年科学家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授予阿尔门·谢尔盖耶夫教授等6位外国科学家北京市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授予“黑洞搜寻与吸积物理研究”等5项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高温超导体中压致超导再进入现象的发现与机理研究”等25项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非结构光场智能成像关键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多光源可调节的面曝光3D打印关键技术及应用”等9项成果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全系统全频北斗厘米级高精度定位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37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北斗高精度大气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12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站显示,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谢晓亮教授作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家,勇于突破学科界限,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无畏探索,不断创新,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谢晓亮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还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型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2012年,谢晓亮在单细胞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单细胞全基因组均匀扩增的新方法——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标志着中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迄今为止,谢晓亮团队利用MALBAC技术为中国三百多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子代传递,为数千位孕妇避免了染色体异常胚胎的移植,减少了流产和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疾病的发生。 截至2017年4月,谢晓亮教授共发表SCI收录的科学论文210余篇。

编辑 陈静

校对 薛京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