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慕尼黑》,以色列不再沉默

有一种电影能叫你刻骨铭心,无关乎时间的长短和看过的次数,只要那熟悉的画面出现在你眼前,只要那悠扬的音乐响起在你耳边,你就会不自觉的感动。《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这样一部旷世之作,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是二战电影的一座丰碑。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陪衬。记得一段对它的经典影评是这样说的:“影片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经历,重回二战时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由生灵到涂炭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揭示了主题——这个世界本身无比荒谬,但是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确实,斯皮尔伯格成功的塑造了辛德勒这个形象,证明了在任何情况下人类的良知不会泯灭的主题,那些放在耶路撒冷辛德勒墓碑前的石头代表了所有犹太人对这个德国人的最高敬意。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还是上初中的时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部3个小时的电影显然太长了,我甚至都没有看完。其实我小时候是很喜欢看战争片的,每当看到八路军把鬼子打的狼狈逃窜或百万雄狮过大江时就感到十分的过瘾。可是这部影片实在太压抑了,整部电影德国人想杀谁就杀谁,那些犹太人就老实的被杀。主角辛德勒是个好人,应该说是个英雄,但他唯一能救这些犹太人的方法就是冒着蹲监狱的危险将他一笔又一笔的家产拿去讨好和贿赂党卫军的军官们,以换回这些犹太人的性命。最后辛德勒破产了,战后在穷困中死去。这真的很不符合我的价值观,一个看着肖飞买药,三进山城,双枪李向阳这类战争片长大的孩子从没有感觉到战争是这样的残酷和惨无人道。所以我不自觉的对这部影片产生了厌恶感。但前几天,当我看完了斯皮尔伯格的另一部影片《慕尼黑》又重新回顾这部经典时,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如果说《慕尼黑》着重讲述了人性的黑暗的话,那《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将人性的光辉诠释到了极致。当辛德勒激动的看着那份名单时;当他捧着那枚刻着“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凡救一命,即救你自己。”的戒指不住颤抖时;当他哭着忏悔自己没能多救一个人时,我想每一个看到这里的犹太人都会潸然泪下。

null

据统计,二战中纳粹在欧洲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其中大部分被杀死在集中营里。这部影片准确再现了当时集中营的悲惨情形,令人看后非常震撼。在这里顺便鄙视一下国内那几位大导们,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挺有造诣,我们的人民在八年抗战中的情形甚至比犹太人更惨,你们怎么就拍不出这样震惊世界的片子,也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在二战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就知道什么狗屁黄金甲,弄一群女的挤乳沟。还去奥斯卡现,没获奖还觉得挺冤,太丢人了。据说斯皮尔伯格在获奖时说道::"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这是一个犹太人面对本民族遭遇的苦难发自肺腑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是促使他拍出这部完美影片的最大动力。

最后说说犹太人的变化。《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犹太人面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没有一点点反抗,被送去奥斯维辛的大批犹太人都是默默的走上火车,明知终点是地狱却无动于衷。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领导大家抵抗。这也就是战后犹太人在饱受寄人篱下,任人宰割的痛苦后奋起保卫以色列的原因。第一次中东战争,在美国的犹太人纷纷回以色列参战,可谓全民皆兵。从那时起,半个世纪,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中屹立不倒,就是要有自己国家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慕尼黑》中那个以色列女总理在谈到为什么要报复恐怖分子的时候说道:我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谁杀犹太人,谁就要付出惨重代价。很敬佩他们的这种民族凝聚力,毕竟我们中华民族也曾经这样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而现在的我们却要比以色列差好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