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担任江宁织造博物馆特聘馆长与“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这五年中,郦波把自身的学术与文化成果应用到致力推广江宁织造文化品牌上,让金陵文化走向国际视野,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郦波
结合学术研究 投身于红楼文化与织造文化的推广
弹指一挥间,我担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已经五年了。这五年来,我始终坚持把学术研究与文化成果应用到致力推广江宁织造文化品牌上,让红楼文化与织造文化走进更多的人的视野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有一门显学,那就是红学,它是中国文学最浓缩的精华,最巅峰的代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丝绸文化,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发生和纺织文化其实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丝绸里面最好的是四大名绣,四大名绣之上又有三大名锦,三大名锦中最顶尖的就是南京的云锦,在纺织文化里,王冠上的明珠是云锦,而在古典文学里,王冠上的明珠是红楼梦。
也就是说,江宁织造其实是身兼两大领域。而我个人重要研究的两个范畴正好是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和这两颗皇冠上的明珠息息相关。
作为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与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我经常进行海外的讲学。在全国各城市、高校共进行了三十多场文化公益讲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不论是学术交流还是国际交流,就我个人而言,在文化交流推广中,完全是发乎自然的,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仿佛一切都是命定的,谈不上成绩,所做的一切都是发乎本心。
把江宁织博物馆打造成“小而美博物馆”的典范
虽然江宁织造博物馆并不大,但是作为一个博物馆,它却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可谓是“小而美博物馆”的典范。
走进江宁织造博物馆,可以看到它坐南朝北矗立在园中,站在园子里向北面看,其实是看不到任何现代建筑的,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历史的深处,这种小而美是空间上的小而美。
但小小的一座江宁织造博物馆却承载了两大类领域,在文化上又是一种极致大而美。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小而美和大而美。近两年江宁织造馆举办了众多特色活动展览,比如举办“织染小学堂”“红楼梦课程”为主题的公益社教活动,旨在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参与进来,了解南京云锦、了解传统织染,并在专家学者的授课、非遗大师的指导下,让更多的孩子们可以亲自操作去感受到纺织文化以及历史文化。
在文化传承方面,不断创新策划和举办各种主题社教活动,为“织造馆”品牌起到宣传作用,同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积极推进并普及红楼文化,把“文化服务于人民”“文化服务于市民”的价值理念落到了实处。
我个人作为一个教育者,我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不论是幼儿还是青少年,我基本上把事业放在3-18岁之间的孩子们身上,希望把博物馆开设成他们的第二课堂。
在推广江宁织造文化品牌上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思考的是,如何把江宁织造社会文化品牌带到国际视野,把六朝古都和红楼文化推向国际。
身为织造馆馆长、多家媒体机构的签约文化嘉宾,平时在工作中,我比较注重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对“江宁织造馆”的文化品牌进行良性传播。“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其实很多文化栏目都是一个很好的大众传播平台,我希望在这些平台上可以实现大众教育理想。
曾经,我也只是在大学里埋头做学问的一个老师,后来得益于南京市的人才举措,我走出了大学的校门,走进了博物馆兼任馆长,同时这也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视野和生活体验。
这五年来,南京市在我个人发展上给予了支持,不仅有资金、项目以及政策的支持,还有人文关怀,让我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施展抱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南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在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的位置上,我将继续不遗余力推广金陵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只要南京市需要,江宁织造博物馆需要,我愿意继续在这个位置上贡献我微薄的光和热。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江宁织造博物馆特聘馆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让金陵文化走向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