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思想史论》,兼具思想与文字之美的严肃学术著作竟卖出了数十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成了一代青年的偶像。有人这样概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老师,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
李泽厚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原创型思想家,既熟知西学,又对传统文化造诣极深,数本著作,数十个自创概念,几乎可以自成系统,囊括人一生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认识世界与自我?如何审美?如何安身立命?
李泽厚教你读书写文章:没新意别写文章 不为名利写文章
上大学时我自己看了许多书。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我不去问老师,学问学问,要会问哪!但我从来不问。一直到现在,不喜欢请教先生,总是自己找书看。其实这是一大错误,损失不小。
在快读博览中做出判断 不做权威和时髦的奴隶
我一直主张快读,不求甚解。这可能没错,因为快读节省了许多时间,快读不是随意读,而是快读那些必须读的书,如某些经典。读书有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的目的,一种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两种都重要。
我一直非常珍惜时间,从初中起就从不和人聊天侃大山,人际关系不好,原因之一大概也在这里。包括看了不值得看的书,也非常后悔,觉得浪费了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本身。我以为真正需要慢读、熟读、细读的并不多。当然也有。例如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很小一部分,我就读得极仔细。
在快读博览中做出判断,谁对谁错,对多少,错在何处,等等,我以为更为重要。在阅读中做出判断很重要,因此读书不是简单获取知识,而是培养锻炼自己的识别、估价的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对各种问题变得更敏锐更清醒也更理性,从而不做权威的奴隶,也不做时髦的奴隶。好些学人一辈子缺乏判断能力,分不清谁对谁错,谁高谁下,总是跟着潮流跑,跟着时髦走。
真正的文学作品 应是传之久远的
我对自己有两个要求:一是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二是不为名利写文章。从一开始就是这么规定自己的:别浪费自己的时间和读者的时间。几十年基本做到了。当年我写《美的历程》,每章每节都有新东西。所以当我的学生写论文找我要题目的时候,我很奇怪。题目是你看了各种书之后,认为有什么问题或体会,这才产生题目,老师给你题目还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读书或写文章,我非常重视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从不苦读苦写。写不出干脆去玩,我常说玩得好就写得好。
我还以为,文章要写一篇是一篇,既不怕骂,也不自满,每次都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现在有的人写一两本书就不得了了,以为资本很雄厚了,这对他自己没有好处。有些学者本来还蛮好的,但后来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这与自我感觉过分良好、自我评价过高,恐怕是有关系的,这很可惜。近二十年我看到这种现象太多了。
作品不在乎多。陈寅恪就是几本小册子,汤用彤七万字的《魏晋玄学论稿》能抵得上别人七十万字。书不在乎多,文章也不在乎长,就是看有没有分量。小说也是,我佩服果戈理,他写《死魂灵》后,因不满意第二部,便把手稿烧掉了。
现在是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特别是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根本不要管能不能发表,就是为了写,写了摆在那也没关系,卡夫卡不就是这样的吗?因为文学作品不应该想着它会过时,几十年之后出版都没关系,这才可能是真文学。真正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不仅是目前的,而且应该是传之久远的,应该有这个胸怀,不管能不能发表,我就按着我的想法,想写就写。而且不在乎多,鲁迅也不多,他也不是全部作品都成功,也有很多败笔,但是不能否认他写出了最好的东西。
做学问,要下死功夫
在北大的时候,我做了大量的卡片。我写近现代思想史的时候,用的是做学生时积累的资料,后来利用科学院的图书馆。钱钟书先生大家都说他记性好,其实他也是做了大量的笔记。做学问,无论是谁,都是要下死功夫的。
书摘 李泽厚/文
现代世界需要 中国的传统信仰
中国有没有哲学呢?有啊,就是对人的生活价值、意义的追求。生活大于语言,也大于几何学,希腊柏拉图学院高挂“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中国便无此传统。
人类既不能靠神,也不能靠外星人,更不能靠上帝,只有靠自己把握命运。这个问题正好可由中国哲学来解决。因为中国没有唯一人格神,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和上帝,是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的世俗世界。它不是两个世界即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截然两分。我主张回到“天地国亲师”的信仰。小时候在家里,看到客厅里放着祖宗牌位,后面是五个大字:天地国亲师,作为信仰、崇拜、敬畏的对象。
我小时候已经是民国了,“君”不存在,改成“国”了。这个修改很好,这就使传统思想能与现代接轨了。“国”也就是家国,这和中国对家乡、山川、自然的热爱和崇拜,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一种崇拜,同时也是一种情感。
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要讲情感。中国的“情”,可归结为“珍惜”,当然也有感伤,是对历史的回顾、怀念。感伤并不是使人颓废,恰恰相反,人生易老,岁月不居,使人感到更要奋起把握人生真谛。故垒萧萧芦荻秋,对业绩、成功的回顾,也可成为一种感伤,人是应该在对自己日常人生的珍惜中,感受和了悟生活的意义,并由之获得活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