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正式对外开放,为2019年3月启动的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见证阶段性成果,也为具有1700年历史的深圳城市发展原点和深港澳历史文化之根掀开新的一页。
一年多来,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捷报频传:古城东西街于2021年春节开放,奠定十字街区格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成就新的城市网红打卡地;各类文体活动落地,塑造湾区文化新坐标;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带来的城区环境与生活品质提升,百姓生活实现新跨越。
遵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保护理念,南头古城创新保护思路和发展理念,在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既写就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写意,又绘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笔画,打造城市基层治理的“南头范本”。
四新举措 探索城中村保护与利用“南头路径”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古城,南头古城在岁月迭代中,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成为高度融入市民生活的城中村,由此也带来权属关系错综复杂,建筑原状质量差、设计改造难度大等系列难题。
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交织,决定了古城保护与利用必须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路径。南头古城采取政府、企业、居民联合开发的创新模式,引入万科公司与区属国企、当地村集体股份合作公司成立运营公司,协同发挥企业、社会和居民力量,通过精准规划整体项目新定位,有效制定产权处置新思路,切实提升空间环境新质量,激发释放古城发展新动能,破解发展难题,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立足于粤港澳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圳改革开放的城市生长史,南头古城遵循“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确定“粤东首郡、港澳源头”的定位,通过“科技+文化”展现古城文化,全力打造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历史博物馆。
面对建筑物业的权属错综复杂等问题,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在充分调研、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在统租工作谈判过程中,聘请评估机构、谈判顾问、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人员,组建谈判组,通过分组分块、“处级干部包栋”等工作方式,发挥社区工作站、股份公司、香港南头同乡会等作用,充分保护群众利益,争取群众支持,全力推进工作。
摒弃大拆大建的思路,古城遵循“就地保护、活化整治”思路,采用“修旧如旧”方式进行微改造,保留六纵一横的街区形态及尺度,拆除危房和活化现有的潜力空地以及边角地,留住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港澳源头文化、深圳本土城市文化等“基因”,融入现代创意艺术元素,尽可能提升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力。
按照历史文化、城区生活与商业消费共生的原则,南头古城划分历史怀旧区、文化创意区、品质生活区、艺术文化体验区等四个主题功能区,并将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等六处重点文物本体建筑作为文博展示空间,开展古城历史时间轴、南头精品文物展等文化活动。引入传统特色餐饮、新式休闲配套、文创精品零售、人文生活居所四大特色业态,打造18处网红打卡点,形成可感知、可体验、可品味、可对话的“打开的博物馆”。
五个统筹 打造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南头名片”
从最初的改造保护,到如今的运营利用,南头古城始终坚持一手抓历史文化传承,一手抓基层治理提升。随着南北东西四街保护利用工作初步完成,工作重点转向运营管理,南头古城正以全新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南头古城致力于通过统筹政企协作机制,建立长效管理体系;统筹古城整体规划,争取更多资源投入;统筹商业文化并进,形成发展良性循环;统筹整体配套建设,补齐民生幸福短板;统筹古城运营管理,打造特色街区标杆,正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基层治理新名片。
在文化内容方面,南头古城正筑巢引凤,汇聚深港两地具有引领性的文化、艺术、设计、创意资源,带动吸引大湾区创新、创意人才和企业汇聚。在业态方面,古城注重历史传统与当代开发的平衡和兼顾,积极引入历史文化属性强的业态和活动,丰富文化内涵。
从古城牌坊、博物馆、南城门、十字主街到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南头古城已成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的网红“打卡地”,正深入挖掘内伶仃岛纪念碑等红色地标点内涵,丰富古城红色文化品牌,将古城历史文化、深港文化、红色文化一体打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古城所在的南头城社区党委在全市率先探索“三长三员”(街长、巷长、楼栋长,网格员、清洁员和监督员)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脏、乱、差问题;在古城开设“青年驿站”,为粤港澳大湾区来深青年提供短期免费住宿、人才政策宣讲、城市融入等服务。
下一步,南头古城将坚持从长远系统的角度作全面规划,用持续的发展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不断完善保护与利用配套建设,加强与周边片区规划联动,强化周边区域治理,逐步打造一个综合历史人文观光、绿色休闲和旅游度假的高品质城区治理典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