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名叫英朱的中年女,在结婚23年后,由于丈夫二次出轨,向公婆递上了“媳妇的辞职信”。
她将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写成书籍《媳妇的辞职信》,登上新闻版面,参加节目录制。
我这次看了她的第二本散文集《那些婚后才发生的事》。
我看完以后,她从依赖感严重,通过增加支点,给自己找到了美好的退路,为她开心,也得到启发。
她说:“我是一个有很强依赖心理的人”。
从小就认为女人婚前应该由父母照顾,婚后应该由丈夫照顾,年老后应该由子女保护,以为自己最终会以妻子、媳妇、妈妈的身份老去。
她努力成为好媳妇,为了让长辈舒心,话到嘴边又吞下;
成为好妻子,面对丈夫这堵又高又硬的墙,经常掏空自己;
成为好妈妈,把母职的衣服焊在身上,23年后才将其脱下。
丈夫第一次出轨时,她很怕丈夫提离婚,第二次出轨时,她积攒力量提离婚。
她终于看透,总由别人主导自己的方向,正是婚姻悲剧开始的原因。
外遇事件曝光后,丈夫虽然紧张不安,但同样他也能感受到我的愤怒是无力的,我的人生开始反转,是存到2000万韩元(不到10万人民币)开始,我可以提出离婚。
此后8年,虽没离婚,仍住同一个房子里,但她开始自己操控方向盘。
过了一年的独居生活,开始写书,疗愈自己,赚取稿费,获得名气,建立工作室,四处旅游,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
以前,她把一切都寄托在别人身上,现在,她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书里有段话让我深思:
如果现在你的孩子10岁,我想离孩子与你的独立大概还有10年,那你就需要设下一个10年的长期规划,包括经济、心理、物质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还有差距,就要从最弱的方面开始准备。
我由此想到,很多中年女,最好在40岁之前想好退路。
女到中年,如何减少依赖,增加支点?
文中,英朱反思有段时间,自己总在优先处理妈妈的事情。
后来她告诉自己,妈妈的孤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有一次,她心狠地拒绝了妈妈的要求。
妈妈从此有所改变,在82岁时仍然独居,没有因为孤单,而依赖子女。
她妈妈每天早上上山,打羽毛球,参加槌球同好会,后来还被选拔为槌球业余选手,到处去参加比赛,最后以代表身份出战全国比赛,以前邻里关系不好的妈妈,现在经常和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
对家人放手,也是一种照顾。
说回到自己身上,在我的生活层面,我老公独立生活能力强,爱干净,做家务。
我也从小培养女儿生活自主能力,有天进门前,看到楼道掉了一块砖,我考她遇到这种事要找谁处理,听到“物业”的回答,我给她点赞。
我有几个周末,和她一起看人行道上的井盖,哪些是通讯的,那些是电路的,让她明白身边的支持系统。
为了晚间写日记,我经常让她拿出画本来画画,我在旁边写日记。
为了让自己受力减小,减少别人对我的依赖,增加别人对我的助力,我常常鼓励身边人,给他们正反馈。
据说有种对朋友的心态,是“希望你好,但不能比我好”,我不理解。
我毕业后在外打拼,每次回老家与同学、好友相聚,我都要语重心长地勉励她们,好好干,上牌桌,以后万一我在外面混不下去了,你们最好有能力帮我推介工作,我工作能力摆在那,保证嘴甜活好。
我28岁那年,在深圳工作得又累又迷茫,跟老家同学诉苦,她在公司发展不错,直接告诉我,把你的简历给我,我帮你去递,不能保证肯定能进,但必须为你美言。
那次经历告诉我,要在嘴上和心里希望朋友好。
对于关系特好的朋友,根据对她们的了解,量体裁衣地鼓励她们,要强的用激将法,扭捏的用打气法,低潮时给鼓劲,困惑时给金句。
身边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我的弱连接。
对待家人,我希望家人快乐,心情好能让他们身体好,省下我照顾的精力。
所以每次见长辈,提前备好笑话,再加上机智的临场反应,逗他们大笑就是KPI。
据说,国外实验人员对观看喜剧和相声表演的癌症病人进行血样检测,发现病人在笑过之后,体内正常细胞的活性大大提高。
所以,那些打压家人,见不得人好,折断家人翅膀,是变相给自己增负,不累吗?
文中英朱婚后依靠丈夫,哪怕丈夫出轨,也只能忍着。
我在她的自省中发现,人会一边依赖别人,一边责怪别人。
正如她所说:
在这之前,我一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怪罪教我要忠诚、奉献的妈妈,只期待媳妇干活或做事的婆婆,以及自私自利不懂倾听的丈夫。
其实减少依赖,就能减少责怪,当你自己承担事情,你的重点放在对事情的计划、执行、反思、感受上,没空想太多别人的事。
我生完女儿后,看到的绝大多数说法都是,在城市里,夫妻外出工作,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不可能的。
我一开始也觉得搞不定孩子,需要我爸妈或公婆帮忙,他们每三个月轮值一次。
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家庭关系变得复杂,本来一家三口的事情,似乎听到七个声音,家里充斥着鸡毛蒜皮和鸡飞狗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三个细胞在一起,我渐渐感觉到我爸妈和公婆那两个细胞变成巨噬细胞,识别到我和老公这个细胞的软弱,通过细胞膜的包裹作用,想将我们吞噬。
为了维持我们细胞的完整性,我倒想试试,不依赖父母,我们是不是连女儿都养不了?
当时把18个月的女儿送幼托班,不在长辈面前散发弱者气息,不用长辈出钱出力,虽然身体累点,时间紧点,但在心理层面轻爽很多。
于是,我们夺回了育儿的话语权。
英朱生下二胎,经过丈夫两次外遇后,深深醒悟,这人不足以依靠,于是开始了自己浩浩荡荡的经济独立奋斗期。
做服装网店运营,做课后辅导老师,多次尝试后,在参加父母教育的课程中,终于找到喜欢的事,她从听课者转为兼职讲师,虽然收入少,时间不固定,但她认真对待,后来获得参与父母教育书籍联合写作的机会。
后因无法兼顾而放弃讲师,但仍和各个团体保持合作,同时做着博客运营,等到咖啡课程结业,计划尝试田园生活,学习模拟经营青年旅舍。
人到中年,增加支点,意味着生活充实,心情愉悦,更能反脆弱,拥有话语权。
我20多岁时的支点,基本是围绕上班和兴趣展开。
把几个非利益相关的同事发展成上班搭子,哪天搭子休假,像她回娘家般想她。
那时,我不吝暴露自己的喜好,于是有了《老友记》粉,《行尸走肉》粉,《傲骨贤妻》粉。
每一季上映,或者衍生剧上市,哪怕天南海北,有时还会微信约着同步追剧。
30岁以后,随着持续的写作,我的写作搭档,多次合作的编辑,一些彼此见证的读者,都成为能拨开俗世,聊精神世界的好友,远程聊梦想、育儿与赚钱,觉得相知相惜。
很多人认为,独立女性就是不依赖别人,做到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情感独立。
事实上,她们不是不依赖,而是依赖得更多,有自己的健康、财务、人际等支持体系。
支点越多,承重越分散,退路越可选,人越能不被大风轻易刮倒。
作者 | 梁爽,理性天蝎女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