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当地时间4月4日,美国哲学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与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师伊塔洛·罗塔(Italo Rota,1953年10月2日-2024年4月6日)分别荣获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智性·自然·人工·共生"(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绿城城堡与军械库展区)颁发的终身成就金狮奖与追授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
该决定由威尼斯双年展董事会主席彼得兰杰洛·布塔福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批准通过,并采纳了本届建筑展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的提名建议。
颁奖典礼暨2025年建筑双年展开幕式将于5月10日周六在威尼斯双年展总部卓斯特宫(Ca' Giustinian)举行,展览同日11时向公众开放。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卡洛·拉蒂( Carlo Ratti )
超过 750 名参展者将参与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卡洛·拉蒂表示,这将是一个以科学为核心的展览,探讨在环境不稳定的时代,建筑的角色如何发生变化。本届展览的主题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旨在探讨建筑行业如何借助跨学科合作,适应日益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将其转变为适宜居住的空间。
卡洛·拉蒂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建筑始于环境与我们对立时,我们将其改造为一个我们能够生活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来审视这个问题。今年的建筑双年展将充满科学元素,”根据卡洛·拉蒂的说法,展览的重点将特别放在建筑如何从单纯的减缓设计转向适应性设计,尤其是在全球面临碳排放和气温上升的挑战时。
关于授予唐娜·哈拉维终身成就金狮奖的决定,策展人卡洛·拉蒂表示:
"唐娜·哈拉维是横跨社会科学、人类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技术哲学的当代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过去四十余年间,她以跨学科方法和持续的语言创造力,探索技术演变对人类生物本性的影响,以及'克苏鲁世'(Chthulucene)环境如何重塑人类与非人类的边界。这一概念脱胎于美国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作为'人类世'的替代术语,强调与其他物种共生共荣的紧迫性。
▲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
无论从何种路径探讨多元智能融合塑造未来的命题,哈拉维的思想遗产始终在场。她激进批判却又乐观想象的哲学,致力于构建替代性世界图景——通过新神话的编织与新亲缘关系的培育,为克服当下困境提供积极愿景。她对科学、技术、种族、性别、地理及人类环境史的理解贡献卓著,其关于自然、人工与集体智能协同作用的先见之明更是不言而喻。在自然、技术与社会剧烈嬗变的当下,哈拉维的理论赋予我们力量,她的洞见指引前路。我们感怀其为未来留下的思想瑰宝,并致敬其在本届展览及更广阔领域对建筑的启示。"
▲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
关于追授伊塔洛·罗塔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策展人陈述如下:
"伊塔洛·罗塔是先知般的先驱。他构想的世界里,生命体与广义自然、科学技术终将融为共呼吸的有机整体。他以非凡禀赋穿越二十世纪后半叶与新世纪初期,超越设计风格与文化的藩篱,成为意欧建筑界最具独创性的人物之一。师从佛朗哥·阿尔比尼、维多利奥·格里高蒂、盖·奥伦蒂等大师,他淬炼出独特的折衷主义,兼具诗意愿景与极致理性。这位博学的珍奇柜收藏家、技术装置研究者、慷慨的教育者,通过巴黎奥赛博物馆改造、米兰二十世纪博物馆等项目,塑造了欧洲近数十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空间。其遗作《唯化身为自然可救赎》(米兰:斯基维勒出版社,2023)的标题,恰是对其文化遗产的最佳诠释。"
▲ 伊塔洛·罗塔(Italo Rota,1953年10月2日-2024年4月6日)
卡洛·拉蒂补充道:"2025建筑双年展的冒险始于2023年末与伊塔洛·罗塔的携手,却因他2024年4月6日的离世戛然而止。威尼斯双年展董事会通过追授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的提议,令我倍感欣慰。近期意大利文化部通过伦巴第档案文献监管局对其作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亦具深意。同时,我很荣幸能在军械库展区呈现玛格丽塔·帕利——伊塔洛的人生与事业伴侣——的作品,她的参与将延续我们最初的探索。"
▲ 20世纪美术馆(Museo del Novecento)
▲ 2015年米兰世博科威特馆
▲ 为Meritalia设计的一款女性座椅
追授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将由玛格丽塔·帕利(舞台与服装设计师,参展项目"物质银行:物之觉知")、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工程学院团队(斯特凡诺·卡波隆戈、英格丽·玛丽亚·保莱蒂)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共同领取。
此前,建筑双年展追授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曾授予:2021年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提名的意裔巴西建筑师丽娜·博·巴尔迪(1914-1992);2010年策展人妹岛和世提名的日本建筑师篠原一男(1925-2006)。2020年,该奖项还授予威尼斯双年展1975-1977年视觉艺术总监维托里奥·格里高蒂(1927-2020),其任内通过系列重要建筑展首次将这一学科引入双年展体系。
获奖者介绍
我不是个人类学家(anthrologist),我是个心理学家(psychologist)。
那么,对我来说,人类学(anthropology)究竟有什么用?
我的答案是:人类学教会我一套新的词汇、一门新的术语,让我用从没想过的、惊天动地的方式,去理解我自己平凡的、日复一日的生活。
人类学是一枚滤镜,一副望远镜,一架显微镜。
帮我看见,活到快30岁的人生中,从来没看见过、但一直存在于我生命的东西。
那些我的心脏砰砰作响,却怎么也找不到语言去描写的感受。
那些热情。那些天真。那些破碎。
人类学论文中的术语,比心理学那些术语,更为深刻地灼烧着我的海马体,蚀刻、融化、诞生印记。
那些爱。
——原文标题: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
原文作者:Donna Haraway(UC Santa Cruz,人类学家)
译者:李鱼(Ph.D. Stanford University)
唐娜·哈拉维(1944年9月6日生于丹佛),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意识史系荣休特聘教授。1972年获耶鲁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为核心,探索哲学、政治与文化的关联,并融汇女性主义理论与多物种研究。她指导过60余位跨学科博士生,活跃于UCSC科学正义研究中心与文化研究中心,聚焦生物学、文化与政治的交叉领域,研究科学事实、科幻、思辨女性主义、技术哲学及多物种世界构建的复杂关联。
代表著作包括:
- 《与麻烦共存:在克苏鲁世缔结亲缘》(杜克大学出版社,2016)
- 《哈拉维宣言》(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6)
- 《当物种相遇》(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08)
- 《哈拉维读本》(劳特利奇出版社,2004)
- 《伴侣物种宣言:狗、人与他者性》(棱镜范式出版社,2003)
- 《谦逊的见证者@第二千禧年》(劳特利奇出版社,1997/2018)
- 《猿猴、赛博格与女性》(劳特利奇出版社,1991)
- 《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与自然》(劳特利奇出版社,1989)
-《晶体、织物与场域:二十世纪发育生物学的有机论隐喻》(西北大学出版社,1976/2004)
其思想被两部纪录片呈现:法布里齐奥·泰拉诺瓦执导的《唐娜·哈拉维:为地球生存叙事》(2016),以及戴安娜·托塞多联合哈拉维与万斯安·德普雷创作的《卡米耶与尤利西斯》(2021)。与阿黛尔·克拉克合编的《缔结亲缘而非人口》(棱镜范式出版社,2018)探讨人口问题、女性主义反种族主义生育正义及多物种繁荣。
获奖者介绍
伊塔洛·罗塔(1953年10月2日-2024年4月6日,生于米兰,逝于米兰),三十余载建筑与设计生涯以跨界研究为核心理念,融合当代艺术与机器人技术,将人文美学与可持续性转化为颠覆性创新元素。
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曾长期师从维多利奥·格里高蒂与佛朗哥·阿尔比尼。1980年代初,与盖·奥伦蒂、皮耶罗·卡斯提格里奥尼合作赢得巴黎奥赛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竞赛;移居巴黎后,与奥伦蒂共同完成蓬皮杜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改造。在巴黎创立个人事务所期间,设计卢浮宫方形中庭法国学院展厅、巴黎圣母院照明系统、南特市中心改造等标志项目。
1990年代重返米兰,主导全球多地设计与建筑项目,包括:
- 雷焦艾米利亚市立博物馆改造
- 布雷姆比拉Elatech机器人工厂
- 米兰马恰基尼儿童大剧院
- 米兰三年展新诺亚球实验室展馆
- 2015米兰世博会科威特馆、意大利葡萄酒馆及"艺术与食物"主题馆
2020迪拜世博会意大利馆项目开启与卡洛·拉蒂工作室的合作,直至生命终点。代表作含米兰大教堂广场二十世纪博物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中心及印度多尔维印度教神庙。
策划众多博物馆展览、出版物及展馆,包括2008萨拉戈萨世博会主题中央馆。其作品多次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馆:
- 2014年(总策展人雷姆·库哈斯):"嫁接"展,与伊塔洛·罗塔联合事务所合作
- 2010年(总策展人妹岛和世):"来自未来的反思"展
- 2008年(总策展人亚伦·贝茨基):"意大利寻家"展
曾任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科学总监、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北京清华大学顾问。荣膺意大利公共空间建筑金奖、文化休闲类建筑金奖、纽约地标保护奖及巴黎城市规划大奖。2024年11月2日,其名被镌刻于米兰纪念公墓名人堂(Famedio di Milano)。
可以随着屋主心情变色的时尚教父Roberto Cavalli之家。
位于佛罗伦萨山顶的一栋二层建筑,外面仿佛笼罩着树叶形蕾丝花边,奢迷的同时,却又和整座山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林中的风景线。当然,内部还是一贯的流畅线条。
“水帘洞”般的Hotel Boscolo Milano中的SPA区。
2008年,西班牙萨拉格萨世博会中设计的“水之城”,大胆运用了双头蛇的造型。
现在想来,还让人历历在目,犹如身境其中,沉浸在“五感之旅”的米兰世博红酒馆。
就连在迪拜所建的穷奢极侈,纸醉金迷的 Cavalli Club和Chameleon Club都分别用了充满科幻色彩和迷幻主意的水母造型水晶灯和巨形蟾蜍。
▲ Cavalli Club
▲ Chameleon Club
中国馆
在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担任中国馆策展人,这一消息备受全球建筑界瞩目。此次中国馆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将于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威尼斯军械库(Arsenale)展馆展出。
▲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作为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的中国建筑师,其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城市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他曾设计出哈尔滨大剧院、海口云洞图书馆等令人瞩目的建筑。哈尔滨大剧院宛如从大地生长而出,与周边湿地景观完美融合,流畅的曲线造型不仅在视觉上带来强烈冲击,更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对话的空间氛围 ,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又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活动场所。海口云洞图书馆则像是一个从海边诞生的梦幻空间,建筑与自然景观无缝衔接,在这里,阅读与欣赏海景融为一体,人们在建筑空间中感受自然的灵动与文学的魅力,充分体现了马岩松对建筑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独特理解。
▲ 哈尔滨大剧院海口云洞图书馆 ©东北网
▲ 海口云洞图书馆 ©康登淋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创办于1895年,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是全球建筑领域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展览分为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个版块 。本届双年展由意大利建筑师、工程师卡洛·拉蒂(Carlo Ratti)担任总策展人,主题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 ,旨在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学科的关系,探索建筑如何“智能”地应对环境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与总主题相呼应,具有独特的意义。
马岩松认为,自然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环保材料与技术,更是一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却逐渐丢失了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技术与资本的主导,让自然被视为可消费的资源或单一物体。“容·智慧”这一主题,正是希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找回那份共鸣。通过展示不同文化和传统下的智慧,以及现代科技为自然重绘的新图景,推动人们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中国馆展馆鸟瞰 ©MAD建筑事务所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有望看到马岩松及其团队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诠释。也许会有融合了现代智能技术与传统自然理念的建筑模型,展示如何在建筑中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又能营造出亲近自然的空间体验;或许还会有对未来城市规划的设想,将城市的功能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马岩松担任策展人的202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不仅是中国建筑界展示成果与理念的舞台,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探讨。期待这场展览能为全球建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激发人们对未来建筑与生活的美好想象,让世界看到中国建筑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上的努力与智慧 。
( 编辑/dbk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