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宁静致远?

在时代的喧嚣之下,如何恪守自己的内心,做到宁静致远,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试想一下,既然这个时代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恪守我们的内心就变得异常重要,也唯有如此,我们在尘世的路上,方能行以致远。

讲到这里,肯定就有人会问,那么道长,如何恪守自己的内心,做到宁静致远呢?这其实还是一个修行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方法,一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质,这样的话,对于要追寻内心的平静就容易多了。

要想获得内心的静,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属,心有所志;而要想做到心定,必须要看得更远,所谓看得更远,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宏远的目标,这样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时,才能心无旁骛。

孔子说“志于道”。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人生目标,而是一种具有理想性的人生使命。一旦建立了这种理想,我们就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我们的内心才能坚定无比。

许多人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常常会有前途渺茫、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受,这还是心不定的外在表现,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目标并不笃定的结果。

《大学》讲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够实现心安理得、心态安宁,才能够进行缜密的思虑、周详的谋划。只有通过缜密思虑,周详谋划,事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精修。

在往期的文章里,我们也陆续讲了一些有关精修的知识,大家知道佛教和道教关于静修的理论和方法很多。但儒学与佛、道不同,它不是宗教学说,不主张通过退隐的方式去达到修身的目的。

儒家虽借鉴佛、道很多静坐、静修方法,但在根本立场上却有大不同。当然了,静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只是通过打坐的方法,来达到静心的目的。

简单一点说,静坐是人为营造的一种静谧状态,这就像要使一盆浑水变清,可以将其安静地放置若干时间,就变得澄清。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旦遇到风波摇晃,沉渣就会泛起,清水重新变成浑水。

那究竟才能做到彻底的身心修炼呢?这里的说法很多,王阳明主张在“人情事变”上进行磨练,就是在社会中经历各种的人事冲突、见证人世的变迁,生死的考量、命运的抉择、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一点一滴的磨练自己的心性,最终达到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的能力,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

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实现内心宁静,方式很多,但前提是须意识到需要宁静,意识到过于忙碌缘于内心过盛的欲望。

如何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让匆忙的脚步缓下来,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做到,临危不乱,张弛有度,如何在紧张的都市生活里,给自己的内心留一点空闲的地方,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我们想要实现自己内心的平静要思考和修行的。

(明日黄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