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05星发射成功,它的背后再次出现了这家航天企业的身影

7月5日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公开资料显示,风云三号05星设计寿命为8年,配置11台遥感载荷,主要应用在获取大气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进行数值预报等 , 提高我国天气预报能力。它还将监测全球冰雪覆盖范围、海面温度、自然灾害和生态 , 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 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此外 , 卫星还将监测太阳和空间环境及其影响,以及电离层数据,以满足空间天气预报和支持服务的需要。

据悉,风云三号05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中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5颗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背后的企业

不难发现,每一次火箭卫星发射的背后,都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身影。

风云三号05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而上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总研制,搭载神舟十二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和制造。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来,已拥有二十余年的企业历史,甚至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最早1956年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

红船杂志梳理发现,中国航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巨大的集团体系,从中国航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集团架构来看,公司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子公司,例如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射记录来看,自1970年以来,公司及前身组织总共发射了375次卫星/航天器,从2014-2020年间的发射情况来看,自2018年后,公司的航天发射次数要明显增多,2020年全年公司共进行了34次发射任务。2021年,截止6月17日前,公司已共完成有17次发射任务。

2021年中,在6月17日以前,公司的17次发射任务中,吸引海内外目光的有:6月17日搭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神舟十二号飞船任务、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天和核心舱任务等。可以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风云三号05星创下三个第一

这一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三号05星还创下了三个第一。

世界第一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05星不仅是风云卫星家族首颗晨昏轨道卫星,还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中的第一颗晨昏轨道卫星。

据了解,低轨气象卫星的首要任务是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满足时间和空间要求的全球观测资料,提高预报时效和精度。目前,欧美业务低轨气象卫星采用双边全球资料业务交换和共享的协作组网观测模式,观测时间集中在上午10点、下午2点附近,与我国相同,每6小时观测同化时间窗内全球总有2-3条轨道的卫星观测空白区,无法提供全球覆盖的初始观测。

世界气象组织在《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轨道3颗卫星组网观测的概念。此次风云三号05星的成功发射将弥补卫星观测轨道(早5:30和傍晚17:30)的缺憾及观测资料的不足,有效补充6小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

国内第一个双频双极化风场测量雷达。

海面风场是海气交互界面的重要物理参数,对全球气候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海洋航运、海上捕鱼作业以及海洋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船舶、海水浮标、沿岸海洋观测站等传统现场观测手段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无法保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凭借新增有效载荷风场测量雷达,风云三号05星通过海面后向散射测量,获取全球海洋表面的风场信息,通过星上内定标和在轨主动设备的外定标实现海面风场的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测量,并对海冰、土壤湿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进行测量。此次搭载的风场测量雷达为双频、双极化圆锥扫描微波雷达,是风云系列卫星首次装载的主动探测雷达。

国内第一次实现全能谱太阳观测。

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来源,是驱动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随着全球气候演变,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而充分利用晨昏轨道,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太阳。

此次风云三号05星装载了太阳辐照度光谱仪、太阳X-EUV成像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国际比对型)3台不同载荷开展太阳观测,分别从光谱、成像、辐射总量等不同侧面对太阳进行全方位同步观测,将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