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造就孩子最初的人格。
这个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敢于享受的幸福。
从小生活在良好家庭氛围的孩子,长大之后比较容易适应世界的规则,也更容易受到别人的优待。
那些跟原生家庭关系不好的孩子,成年以后,也很难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与人相处起来也磕磕绊绊。
其实,你会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一生,在你和父母的关系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世界的关系。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份心理报告指出:
69%女孩的自信力,源于幼时和父亲的相处。
作为最初接触的异性形象,父亲是每个女孩心中,未知世界的象征和安全感的来源。
相较母亲的感性,父亲更能引导女孩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形成独立成熟的三观。
相反,一个女孩经历父亲的长期缺位,就很容易成长为敏感体质。
在人际关系中受情绪驱遣,一味逃避或过度执着,活得沉重而压抑。
想起《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米琪和她的父亲亚伯。
亚伯一直向米琪灌输:男人是家里唯一的中心。
他不管说什么,都要求米琪3秒内给出回应。
而对米琪的诉求,永远只有一句“找你妈去”。
亚伯的强势与冷漠,让米琪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总是习惯讨好对方。
米琪结婚后,每天测量腰围和腿围,即使怀孕也照做不误,生怕身材走样被丈夫讨厌。
晚上,她等丈夫睡去后悄悄卸妆,又在次日清晨提前半小时起床化妆,只为让丈夫随时看到自己最美的样子。
丈夫有去酒吧表演的爱好,米琪就每天花3个小时烹饪各种美食,来贿赂酒吧前台,为丈夫争取更好的出演时间。
米琪将自己和父亲相处中,缺失的那部分安全感,悉数寄托在丈夫身上,到头来只换到丈夫的厌倦和背叛。
后来,亚伯辞去大学教授的职位,强势的心态有所改观。
他开始用更平等的方式,处理和女儿的关系。
他不再逼迫米琪去挽回前夫,也不反对她外出找工作,甚至还跟她并肩坐在墙角,分享彼此的工资单。
米琪从压抑的关系中得到释放,逐渐走出离婚的阴影,并且不顾旁人的目光,勇敢从事自己喜欢的舞台表演,并最终成为著名的脱口秀演员。
作家梅格·米克曾说:
在这世上,相比其他任何人,父亲才是奠定女儿人生轨迹的那个。
被父亲好好爱着的女孩,不会满世界去寻找安全感。
她们始终散发自信的魅力,在晦暗人生路上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在梦里见到母亲,他一如儿时那般向母亲大喊:
“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他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反复提及这个梦,并且指出:
每个男性都在为事业和家庭奋斗,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另一个毕生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得到母亲的认同和赞许。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共生模式”。
意思是说,孩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将自己和母亲视为一体。
无论做出什么行为,他们都希望母亲能像自己身体一样有所反应。
相比女孩,男孩会更加频繁地向外界释放各种信号,对母亲反馈的渴望也更为迫切。
一旦这份渴望落空,男孩就容易陷入“我是不是哪里又做错了”的怀疑,逐渐失去直面各种挑战的勇气。
豆瓣上曾有个话题:
有哪些伤你至今而父母早已忘了的“小事”?
网友@希文分享自己5岁时的一段经历。
他和父母回乡拜年,妈妈抱着他跟亲戚聊天。
他抬头望向夜空,发现组成狮子座的那几颗星星——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星座。
他兴奋地告诉母亲,自己发现了狮子座。
看到母亲没有反应,希文以为她没有听到,于是使劲摇她的袖子,重复述说自己的发现。
突然母亲不耐烦地对他吼道:
“事情说一遍就够了,你说得不累,我听得都累!”
他后来意识到,每次自己认为新奇的发现,在母亲眼里都不值一提。
母亲从不分享他的兴奋,只是觉得吵闹。
长大后,希文很害怕在别人面前发言。
偶尔与人交流,如果对方没有立刻回应,他就会很紧张,担心是自己说错了话。
渐渐的,他索性回避各种关系,选择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安放自己敏感的情绪。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渴望被大人看见。
而孩子的成长,本质上就是用他们被鼓励留下来的那部分视角,去观察描绘世界的过程。
被母亲温柔鼓舞,留下自尊和自信的男孩,才能在今后任何关系中,拥有正视自我的勇气。
看过梁启超9个子女的履历。
满门才俊的背后,离不开父亲的教诲,也离不开母亲的养育。
梁启超一生中,写给子女的家书有四百余封,超一百万字。
他用自己的博学,在字里行间引导孩子探讨世界的瑰奇。
而对于4个女儿,他更是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
梁启超曾建议次女梁思庄主修生物学,遭到拒绝后他没有生气,反而写信鼓励: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自己体察做主。”
相比丈夫,李蕙仙没有贯穿中西的学识,却从未在与儿女的相处中缺位。
儿子们贪玩不学习,她将他们揽在怀中,笑着问他们:
“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样好?
看你爹那么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
看到孩子对英语没有兴趣,李蕙仙让他们教自己英语。
每当她用粤语口音,念出一个英语单词,孩子们都会备受鼓舞,一门心思重新投入学习。
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梁家子女修炼出平等包容的胸怀,坚韧从容的心性。
他们捱过战火纷飞的时光,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一个个活出自己渴望的模样。
作家马伯庸曾说:
好的家庭环境,好比一件上好的古董,随时光流转,会有一种气息悄然沉淀,逐渐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世上没有满分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儿女,却有幸福的家庭,美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父母,也许批评孩子的行为,却不否定孩子的性格,时刻维护他们的自尊。
好的家庭,也许无法提供孩子想要的一切,却从不否定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哪怕家境一般,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内心丰满富足,面对起伏不定的人生,既有将就过的韧劲,也有讲究过的勇气。
柴静在《看见》中说:
家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门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他们在门外的基本面。
父母给予儿女的,不只有鲜活的生命,更有感知幸福的方式。
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遗憾,是孩子度过不被体谅的童年,然后用一生时间寻求治愈。
愿天下所有父母,懂得陪伴的意义,珍惜和儿女相处的每一段时光。
我们无法为孩子铺平通往成功的道路,却能教会他们坦然走向世界的方式。
相信每个得到父母滋养的孩子,都能拥有淡化苦难的温柔,在未来的日子里,体会温暖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