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正见 与您同行
地理大发现:广州南部番禺风水龙脉解读
伍岳峰老师
看番禺龙脉,可能云里雾里。因为番禺的山没有连成一体,于是出现了各种龙脉说、莫衷一是。
要搞清番禺的龙脉首先要放大你对大广州的认知。
其实广州最早就叫番禺,只有从广州大龙脉的角度,才能看出草蛇灰线、蛛丝马迹。
广州传统龙脉是东北西南艮坤走向,番禺的龙脉也是东北西南走向,只是出脉不同。
广州传统中轴线龙脉出自越秀山;而黄埔、番禺龙脉出自萝岗,从大学城皇家圣地渡江经南村、大夫山到沙湾滴水岩森林公园牛头岗。
番禺龙脉一头一尾,荫发了霍英东家族及何厚铧家族,可见番禺龙脉之贵。这一条龙脉与越秀山传统龙脉是一条平行线,也都是东北西南走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番禺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那时候的番禺,不是今天的番禺。
原县境广阔,从汉代至清朝,先后直接或间接划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县市和香港、澳门地区。清代至民国前期,番禺和南海分东西两半管治广州城。
番禺之得名,据《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记载,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凿平。
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而我们今天的番禺,仅仅是广州南面的一个区。目前番禺区的龙脉,与东部黄埔龙脉同出萝岗,经大学城南鲤鱼岗渡江往西南而出。
放大番禺视野,就会发现,番禺的龙脉格局非常宏伟。在宋代时,这里还是一片大海,因为地气旺,龙脉凸起。
从萝岗天鹿湖出脉的东部龙脉,经大学城中山大学、星汇文翰、星汇文宇、华南理工大学、星汇文华、岭南印象园、雅居乐北苑、陈边村、珠江铂世湾、南村、万博、金地壹粤府、七星岗、广州雅居乐、金山大道西、番禺节能科技园、龙美村、云星村、番禺博物馆、祈福新村、丹山村、太平村、大夫山森林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牛头岗、沙湾村。
而左面则是从刘村大山、荔枝公园、新塘、望牛墩、石鼓村、东埔新村、龙眼村渡江到黄山鲁,此为大局的青龙砂;也成为南沙的龙脉所在。
右面则是从摩星岭、大龙岭、浔峰山、雅瑶、聚龙村、狮山到西樵为大局白虎砂。
而朝案是顺德的顺峰山;著名地产碧桂园刚好在大局的朝案之上。
霍氏大宗祠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小谷围的练溪村旧址,祠堂内现还供奉有霍英东先生家族的牌位,每年清明和端午,族人都会在祠堂外大摆筵席进行祭祖活动。
小谷围原名叫小箍围,这一名字较早见于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广东新语》卷二云:“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者曰洲。故诸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烟雨中望之乍断乍连。与潮下上。予诗。洲岛逐潮来。”
为什么叫“箍围”呢?原来“箍”字的意思是指围束,亦指围束的圈,如箍桶,桶箍,铁箍等。由于大小箍围岛四面环水,像是两只被水围束住的箍桶,故而有此之名。
小谷围在清代原称十三乡,由于作为珠江江心孤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也由于行政管辖上的不分明,长期处于自然状态。大学城开发之前,岛上没有工业,村民还使用泉水和井水,最高建筑物不过五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文化遗存保留比较完整,再加上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这可能就是它被选作大学城的两个重要原因吧。毕竟,大学城本来就应该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
小谷围街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北部,是珠江广州河段中的一个岛屿,面积20.15平方公里,西邻番禺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接黄埔长洲岛,与海珠区琶洲岛、瀛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该岛是广州大学城所在地,岛内分布国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10所高校。岛内有南亭、北亭、穗石、贝岗4个行政村。
贝岗村位于小谷围岛中北部,据传在明代时建村,因村背负山岗而建,初名“背岗村”,后谐音雅化为“贝岗”。
贝岗村委会有三个自然村:贝岗:姓邵、潘、甘;南埗:姓吴;大塱:姓黎。郭塱村,别名郭家塱,据传,元朝时张、郭两姓人在此开村,以人多之郭氏为村名,故称“郭家塾”,1949年后简称“郭塱”,郭塱村居住着郭、张、关、梁等几姓人;练溪村原名白坭涌。
相传最早定居白山前(土名)的一户人家姓白,而其居所前边小河溪的土质又是白色的,故小河名“白坭涌”,而村名亦称“白坭涌”。白坭涌宛如银链,后来便改称“练溪”,先民们在村前临河处建有文昌塔,其基石即刻“练溪”二字,这个文雅而富有水乡特色的村名便确定下来。
练溪村以霍、萧、关、陈、洪姓为主,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家族发源地,就在此也。
这个紧临长洲岛的江心岛曾经被作为南汉国的狩猎场和后花园。唐末五代,藩镇刘氏据有岭南,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立国,即南汉,传四主,共55年。《南汉书》记载:(918年)“冬十一月,帝祀南郊,大赦……”三主刘晟于应乾元年(943年)冬祭天:“十一月,祀天南郊,大赦……”四主刘 于大宝二年祭天:(959年)“冬十一月辛亥,祀天南郊,大赦。”南汉立国以广州为都城,称兴王府。
今小谷围的北亭村位处兴王府之东南方,故称南郊。几代南汉帝王的陵冢也正在小谷围。南汉朝廷将小谷围辟作御用狩猎区, 并在岛西南段的北亭村一带(古名海曲)建御花园昌华南苑,内有著名的建筑昌华宫,据称是南汉一大主要行宫。
《南汉书。高祖纪》对昌华宫作如此描述:“建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悉聚珍宝实之。
陈边村北临三枝香水道,与广州大学城隔江相望,距广州中心城区及番禺市桥都是约10公里。村域南侧有南大干线经过,南沙港快速穿村东部而过,交通条件便利。陈边村始源于五代时由郭氏建村,村旁雷锋山有海云寺,又名金瓯寺,故此村曾名为“金瓯村”。
从陈边村、珠江铂世湾、南村、万博、金地壹粤府、七星岗、广州雅居乐、金山大道西、番禺节能科技园、龙美村、云星村到大夫山东侧,龙脉是一个草蛇灰线的走势,必须用等高线龙脉图仔细寻找,才能发现龙脉之美。
大夫岗烽火台大夫岗原名抱旗山,俗称大乌岗,海拔226米,是番禺区内第二高山。传闻是西汉陆贾葬地,有“郡前镇山,西北锁匙,古烽堠”之说。山顶有一平台,约30多平方米,堆积的沙石与此山的土、石质不同,据推断是古烽火台遗址。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在珠江之滨,有一条形如鳌鱼的村庄,那里的人以耕读传家,文风鼎盛;那就是番禺风水大局的结穴处沙湾。
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宋始,沙湾何氏族人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除考取秀才外,高中进士的有8人(其中武进士1人),省元1人,举人35人(其中武举人5人),副榜13人。
首任澳门特首何厚铧据闻也是沙湾何氏后人,2014年的大年初三当天曾回乡祭祖;何炳林院士,也是沙湾的名人。
初到沙湾,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留耕堂。南宋绍定六年(1233),何氏人家是何人鉴,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于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黎、李、赵)之一。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何氏族人为纪念和祀奉何人鉴,历时四十年建成何氏大宗祠,留耕堂。
留耕二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据记载,大宗祠堂号原名厚本,建成之后几毁几建,后何氏按明制品官家庙的规格,历时17年扩建而成现时的面貌。据民初版《何氏事略全卷》载:今览旧谱,则前人亦几费经营矣,其始建何时无可考,惟载重修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正门之后为第二进,是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仪门。门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白沙(陈献章)所书“诗书世泽”。碑坊由八条石柱分出三个门口,顶上红白石精刻花鸟瑞兽图案,其中有大红的玫瑰,艳丽的牡丹,洁白的菊花,雄健的猎鹰等。碑坊的主脊灰塑七彩回龙;过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见,碑坊额上的“三凤流芳”四个苍劲大字。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当时被尊称“何家三凤”。
正中一前一后悬“大宗伯”、“象贤堂”两块红漆金字木匾。大宗伯指的是何起龙,明朝洪武年间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当时人称大宗伯。
象贤堂是纪念沙湾何氏的宗祖何德明(号象贤)而设。象贤堂由4条石柱和24条两人合抱的大木柱支撑,梁、枋、驼峰斗拱均有玲挑剔透的三纹鸟兽、花果虫鱼等复杂木雕,令人叹为观止。
番禺的风水大格局是地运变化而来。番禺不仅仅代表广州的过去,更代表广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