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板路到青砖黛瓦都尽心呵护 十八梯这样留住记忆中的老味道

9月30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正式开街,迅速以“老重庆、真山城、新生活”的禀赋和气质吸引了超高人气。

据统计,9月30日-10月7日期间,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整体客流量超1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过15万人次,单日打卡人流量均超10万人次,市民游客的关注度与热情度持续上涨。

更让人惊喜的是,整个十八梯在颜值升级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来的味道。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的承建方,揭秘十八梯留住“记忆和乡愁”的背后故事。

1.jpg

▲俯瞰十八梯

“三层盔甲”留住石梯“老味道”

十八梯,这条贯通山城的石阶小路,承载着无数老重庆人的记忆,是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提档升级后的十八梯是否还有老重庆的味道,成为关注的焦点。

十八梯南起厚慈街,北迄较场,依山石建的石梯坎长长一坡。为减轻行人劳累之苦,特将长石梯分为十八层台阶以缓冲坡度,十八梯因而得名。

2.jpg

▲十八梯的台阶还是原来的味道

“这十八层台阶可以说是整个十八梯的灵魂。”中建八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经理武波介绍,为了最大程度保护这十八层台阶,在改造施工前就给石梯就穿上了三层盔甲。武波说,第一层是防水布,防止颜料、油漆的污染;第二层是绝缘橡胶垫,以防施工过程中,硬物撞击对石梯步造成破坏;第三层则是防腐木,在最外层包裹,实用美观。

3.jpg

▲改造期间,用“盔甲”保护每一层石梯

为了让石梯的使用寿命更长,十八梯的两侧,还加装了雨水搜集口,下方埋有30厘米的波纹管道,可以将雨水、污水汇集到正式的市政箱涵里,有效解决了排水问题。

除了石梯,十八梯的青石板路也享受了特殊待遇。“我们先后3次在青石板路上安装可更换的塑料板,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原有的青石板造成破坏。”武波说,为了保护好这些青石板路,建筑材料运输都不用车辆,而采用了传统的人工手提肩扛。

一砖一瓦凝结着老城记忆

不仅是十八梯的路,这里的青砖黛瓦、吊脚小楼、绿树红墙,也都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当双手抚摸在斑驳的石砖上,用心感受便能听到那个遥远而动听的声音。

4.jpg

▲十八梯的青砖黛瓦

武波说,团队就在施工前确立了充分尊重十八梯历史文脉的思路,保留了原有“七街六巷”的传统格局,按照“一纵三横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比如在十八梯善果巷35号,有一栋修建于民国时期的天井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名为“巴渝人家”,也是十八梯的十八景之一。

武波介绍,在改造过程中,这栋建筑被原址原貌保留了下来。如今,被打造成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空间,内部精心设计,外立面未动过分毫。

“项目团队多次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最优方案。”武波说,团队在施工时保留了原始建筑的外部砖墙,采用型钢格构柱和型钢腰梁对外墙进行支撑加固后,重新在建筑内部修建框架结构,让“巴渝人家”留住记忆中老味道的同时,也焕发新生。

5.jpg

▲游客在十八梯游玩

“我们尽可能沿用原有建筑特色、造型进行修缮和加固,以匠心精神对进行精雕细琢,希望,向世人再现山城记忆、母城文化。展示‘老重庆、真山城、新生活’的独特体验。”武波说。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摄影 胡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