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智造中国”峰会巅峰对话观点

张龙:首先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来主持咱们的巅峰对话。非常高兴邀请到了我们众多的企业大咖来到咱们的巅峰对话,咱们应该是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各种环节的专家都在这里,我下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明新国;

罗博特科执行总裁吴廷斌;

广东拓斯达总经理唐波、天准科技创始人兼总经理徐一华;

明志科技总经理吴勤芳;

苏州市智能制造产额联盟秘书长单位吴良松。

其实今天我们对话的主题是加强智能制造创新建设,构建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我觉得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创新这两个关健词,设备我们围绕生态来聊一聊,毕竟我们各个环节都已经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请大家聊一聊在自己的产业体系内怎么去构建生态。

明教授为我们智能制造的发展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或者从相关的领域您来介绍一下,您认为如何构建智能制造的生态呢?

明新国:各位专家,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来这里做一个交流,关于智能制造生态建设,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

首先第一个,智能制造传统意义上国内的制造业是指大制造,是涵盖了产品或者服务的,所以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国的智能制造虽然叫智造,但是可能要从车间,从微小曲线的生产和加工,中间走向产品研发创新和后端的产品服务。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只有从中间的OEM转向前端的研发创新和后端的服务创新,才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智能制造的生态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前端的创新链和后端的价值链,要进一步拓展。

基于这个,围绕整个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不仅仅是在生产和加工这个阶段,从前端智能的产品涵盖智能的研发,构建出智能的装备以及智能生产、智能管理以及后端的智能服务。

如何来支撑这些的发展?事实上这需要政府、协会、联盟、第三方咨询机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产业链、相关应用服务供应商共同协作,来打造这样一个产业生态链。

张龙:感谢明教授。下面是吴总,您这边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谁想做智能制造肯定要找吴总,您在真正去实施智能制造改造过程当中的操作人,您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吴廷斌:因为罗博特科作为一个智能制造系统的提供商,其实我们近十年在行业推进过程当中,我们其实体会是非常深的。从最早期的推进过程里面,因为当时没有生态概念,还是一个自动的工厂,慢慢升级到自动工厂转变过程当中,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家在整个智能制造生态推进过程当中,我们在跟客户端的交流、沟通和过程当中,也感觉越来越轻松和容易了,尤其是像我们在江苏省整个氛围也是比较好的。

我们也碰到在其他区域的客户里面,因为可能当年智能制造的氛围并不是那么好,我们就发现我们在讲一个概念的时候大家沟通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的目的是推动真正制造商他能够理解和接受智能制造的概念与方案,并且能够理解我们的方案,真正帮他实现增效。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我们的供应商他们的传感器或者是系统也好,同时跟我们的下端怎么加强互动,频繁地探讨,能够理解整个的氛围。

第二个,整个生态链,可能有很多的层次创新,其实我们虽然是作为集成商,但同时我们也提供智能装备,对于智能装备再往上游这个里面的核心零部件,比如说我们的一些激光雷达传感,比如说我们在5G方面的应用,我们其实也是比较多和比较早的投入,形成我们一个早期的理解与优势,所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真正实现整个生态的构建。

张龙:感谢吴总,从您的话语当中特别能理解到,您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和企业的交流越来越顺畅,也证明大家对智能制造的理解越来越深,很多工厂已经开始或者正在进行智能制造的改造,所以希望咱们之后您这边的业务越来越多,证明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会更好。

下面来问问唐总,因为拓斯达是中国非常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所以既是核心部件也是一个产品,更是集成商的一部分,您觉得拓斯达在整个过程当中会扮演怎么样的角色?您有怎么样的思考呢?

唐波:谢谢大家!关于智能制造或者是智能制造发展的趋势我分享三点。第一点,要打造硬件平台,自己要苦练内功,要把自己的产品,不是所有的,至少有一款产品,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同。

以我们拓斯达来说,以机器人为核心,或者是以其他核心零部件为核心,先确认客户内容,再根据客户工艺段的需求,制造相匹配的解决方案,就是先要有一个突破口让消费者所接受。

比如说我们的小米手机,我们知道小米的生态圈就是用它的小米手机先让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然后围绕小米手机这个生态圈,来展开小米的家电、小米的各种生活用品电器,来落入我们的用户手中。所以我们首先要打造一把利器,这是硬件平台。

接下来就是软件平台,就是数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就像刚刚朱兴明老大哥跟大家分享的一样,一定要把这些数据连起来、用起来,再管起来,这些数据分析是生产管理必须要的,我们面临着利润空间不断受限制,天花板越来越低,我们只能深挖地下室,那来源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数据,所以一定要有自己制造业的软件平台。

第三个,就是要借助网络的力量,B2B交易平台,APP也好,这三位一体,这是非常重要的。谢谢大家。

张龙:谢谢唐总,我觉得一定要先有一个“杀手级”的产品,因为我们有很多的核心企业,可能大家想到这个就会想到一个名词,也就是说你有最突出的点在于打动消费者,做机器人的就是要拥抱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这样的融合。

咱们旁边的徐总就是反向拥抱的案例,在工业机器视觉咱们已经是龙头了,或者说从AI的技术应用可能工业质检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晰的落地场景,请您分享一下,您觉得在传统企业或者说新技术赋能到这些传统制造业当中遇到了哪些困境?您觉得天准作为这样一个技术型企业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徐一华:感谢,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核心是要赚钱,我们要帮助我们的客户赚钱,然后我们自己要赚到钱,如果不能帮我们的客户赚钱我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如果自己赚不到钱就活不下去,这个跟技术不技术没有关系,在整个大生态里面,我们都是属于供给侧,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帮助我们的客户提升效益。

现在智能工厂各种示范工厂很多,但是实际效益的情况,刚才朱兴明大哥也提到了,我们业内也都比较清楚,我觉得怎么样让这个工厂真正产生效益,这是我们从业者跟其他相关方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今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客户自己对于订单没有信心的情况下,他改造的意愿度会大幅下降,因为他的逾期不明确。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其实我们的从业者都清楚,我们的订单业务很多,业务可以很多,需求很多,找我们的人很多,或者项目很多,但是赚钱的项目不多,很多项目是不赚钱的,这也是因为我们智能制造这个行业个性化的需求导致的。前面几位也提到了打造这样的平台、那样的平台,对于我们来说很关键,对于我们的工业AI和视觉企业也是一样的,核心平台一定要打造好,这是关键,谢谢。

张龙:可以说是徐总一语点破梦中人,我们跟很多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去交流的时候,核心就是这样的,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都是耍流氓,我们不像其他的企业,风一来猪都能飞上去,所以我们一定要一步一步来。首先恭喜吴总获得了智能车间,您肯定是在一线的,真正去拥有技术的实施者,您觉得智能化转型以后您赚钱了吗?

吴勤芳:赚钱了。

张龙: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大家给点掌声,说明这些是有用的。

吴勤芳:而且很挣钱。

张龙:那太好了!您真正去实施了智能改造,可以说尝到了甜头,您认为企业作为核心的主体,应该怎样去构建,或者说您觉得您需要什么样的生态,能够去推动企业更好地推进智能制造呢?

吴勤芳:是这样的,智能制造或者其他制造,政府现在很推崇,但是我们企业自己必须得看清楚,你要不要搞智能制造、怎么个搞法。我们公司是很传统的一个行业里面的企业,是铸造行业的,就是翻沙,大家印象当中的翻沙是又脏又累的活,但是这样的行业,也是可以搞高大上的智能制造。

我们是从15年的时候就开始建设一个智能车间,那个时候国家政府还没有推呢,是谁推我们呢?是我们的客户,客户说你一定要提高你的交付能力,提高你的产能和提高你的质量,而且还要降价,这是很难的。我们看下来,用原来的模式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客户逼着我们去搞创新。

怎么创新呢?那你就得看刚刚徐总说的,哪一个环节有浪费、哪一个环节把它改掉以后能够提高效率或者说赚钱,那咱们就搞。假如说这个花样是为了给谁看的,那这个其实没有必要先搞。所以我们在15年的时候就策划了一个新的车间,这个车间的特征就是现在所谓的智能车间,但实际上就是多用一些机器人、多用一些智能物流,然后再把数据采集起来,用MES系统进行管理,跟上面的ERP连在一起,跟供应商客户上下游连在一起,这样便于管理,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益。

比如说工业机器人20万一台,现在比较便宜了,20万一台可以解决两个操作功能,你用到两年就可以把投资收回来,后面就可以产生净利润了。现在这个时点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成本拐点了,你投入智能改造是时候了,因为人工已经上来了,年轻人你要让他干一些比较重的、比较累的活他不愿意干,所以逼着我们要上智能制造。

说到咱们主持人的问题,生态刚刚大家讲了很多,上中下游,还有各种数据的流动,我觉得这个里面的核心点,就是你生产制造型企业,你自己或者是你老板的想法,这个是生态里面的核心点,你要想明白怎么干、要不要干、什么时候有钱来干,那么这个里面我觉得核心人物要想清楚的是,你的工艺是不是稳定了、是不是先进的,你的流程是不是精易的,你用的材料是不是绿色环保的,这些问题不想清楚你去搞智能制造的话可能越搞越差。

所以我觉得生态里面的核心是你自己,你要关注的重点就是你最基础的东西,智能制造不一定能帮你赚钱,但是你把你的工业、你的基础流程、你的精易管理做好了,再借助智能制造,你就能赚大钱,谢谢。

张龙:非常感谢吴总,我觉得吴总说得特别好,因为确实从我们看到的制造业发展来看,可能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卖方市场,就是我们生产出什么你们买什么就可以了,反正只有我不断提升我的工艺、不断造出我的产品,我就一定有好的销路。

但是这几年大家发现都是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开始去追寻客户的角度,怎么去满足你的需求,逐渐真正把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模糊化,我是用我最终的产品去服务我的客户。这个对于企业家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不光是说我的机械、生产线甚至软件构架都得提升,我自己的思想,像您说的,我的思维高度,我的模式展望对于方向这个东西也要进行提升,才可能使整个企业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非常赞同这个方面,所以说企业还是主体,但是企业里的企业家可能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最后再请我们的吴所,咱们成立的产业联盟,可以说我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咱们作为一个联盟或者是协会助力方,咱们可能扮演着另外一种角色,您觉得从这个方面来看,您有哪些看法呢?

吴良松:谢谢,也借此机会,今天算是代表,我还是把我的单位简单说一下,刚刚赛迪顾问的领导说他们是隶属于工信部的,我们也是工信和信息化部的,兄弟单位,我们主要是从事质量可靠性研究的,有60年的历史,有科研跟技术服务方面有4800多个,是比较大的,我们华东分所在苏州落户已经有十几年了,在这个新区。同时,我们也作为苏州市智能制造的产业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我就把我们的分所跟产业联盟这些年承担的一些工作跟大家进行交流。

协会在智能制造的诊断,到今天为止应该说有2百多家企业了,进行了智能制造服务的诊断和方案设计,我们目前苏州的方案已经在行业里面,在其他的省市得到了学习并输出了。像我们去年给广东的东莞、佛山,最近在给重庆还有跟浙江的宁波、温州都做了智能制造整顿方面的工作,这是应政府的要求,这种方案是我们苏州工信局输出的苏州智能制造苏州方案的结果。

我就谈一谈我们协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的一些认知跟体会。我们有3百多家会员单位提供了一些政策解读,包括智能工厂跟智能车间的申报辅导工作,我们现在也为50多家企业在智能制造落地上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我们的体会就拿苏州来说,整个智能工厂的体系,我还是想在技术和服务体系上面来做一些介绍。苏州的话强3C、光伏这些行业从技术服务的产业链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齐全与完善的,但是像冶金、纺化这些行业在技术和产业链方面还是有短板的。

比如说咱们智能制造的专机研发上面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瓶颈的,还是有在电子化信息化方向有瓶颈的,因为像智能制造的专机它的研发成本大、周期长,而且质量也要求高,比如说在智能制造的生态环境上面打造是否考虑与政府、企业、社会联动,产学研项目结合,打造这么一个公共基础技术研发的平台,我觉得这个还是有一些必要的。

还有一块就是像刚才讲到了,在智能制造方面,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我们也从事智能制造的技术服务这一块,现象来看苏州目前整个社会的话,在人才上面的需求短缺还是非常严重的,这一块苏州市委市政府应该说在前期这两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因为我们是产业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所以跟政府和企业这一块的交流还是比较多的,像苏州工信局连续三年推行了智能制造诊断,这是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想要开展智能制造的企业遴选优秀的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诊断过程当中,更多梳理出来了我们苏州在智能制造这个行业当中的短板,以便以后在政策方面更精准提供保障和支持。

另外从智能制造创新来说,创新的话我还是结合我们单位目前做的这一块,包括我们跟吴总这边,我们都有合作。

张龙:这是第二个话题,您太着急分享您的想法了,我们等一下再分享。

吴良松:那我就分享这么多,一个是人才,一个是政府,一个是政企社联动这三个方面。

张龙:谢谢吴总,讲到生态我觉得有点像健身,传统制造业可能就是正常人,传统越来越老,身体生病了我觉得身体不太好了我想去健健身,如果传统没有这些生态系统就是企业家自己,今天举举哑铃,明天跑跑步,我国觉得我健身了,但是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可能需要各种健身房或者是专业的健身顾问,甚至一流顾问来告诉你,你到底哪里需要加强、怎么练,练完了以后给你一个评估诊断,你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水准,可能企业自己也是真的不错了,又能体现到身体上的变化,又能让所有人知道我现在达到的水平,想把智能制造建设好,绝对不是企业发展好就完事儿了,所有人都要共同努力才可能构建个完整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除了生态以外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创新,自从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原来我们的实验室,停留在科研人员,提供在我们大学的专业团队里了,每个人可能在工作当中拧个螺丝,能不能把拧螺丝这个事固定化创新,有收益,可能对于企业都特别重要。创新这个话题可能特别大、特别复杂,所以请每位专家结合自身谈一谈,在各个角度上您觉得创新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说围绕创新这个事情我们还有哪些好的举措与建议?首先有请明教授来谈。

明新国:围绕智能制造的创新,刚才也有一些企业家谈到了类似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赞同,创新一定是为你的客户创造价值的,不为你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创新,后续是得不到回报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说围绕智能制造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首先是方向性的问题,从过去企业以自我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要转向以客户、给客户服务和给客户提供价值为核心,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以客户为中心,还要数据驱动,并且还要生态协同,不能什么事都是你自己干,你应该跟产业链或者上下游多层级共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来共同创新。

当然,前面也有嘉宾谈到了,从技术角度首先要自动化,第二个是精易化,要产生效益,在这个基础之上是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我稍微展开一下现在发展的趋势。数字化首先就是说你要捕获到相应的数据,从过去的信息化,就是业务流程的手工操作的信息化,变成更多的传感器、物联网来捕获数据,通过数据的感知,对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决策、执行,通过执行给你的客户创造价值。

网络化不是指简单的设备联网,更多是站在业务联网方面的,通过业务联网产生新的模式,这是现在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去年我代表工信部作为专家参加一系列的调研,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形成了主流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不是简单说我们叫它智能就是智能,实际上你真正把人工智能1.0和2.0哪些东西用在里面,真正提升效率做判断和预测,所以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2.0、大数据智能、混合正常智能、跨媒体智能等等,怎么用在制造业和深度融合,基于这个我们就认为,未来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可能有5张网:

底层工业物联网,感知数据的,然后是工业互联网,连接传递数据的,然后是产业互联网,真正去应用,上面就是服务互联网,给你客户创造价值,再上面就是知识和智慧能不能在互联网上自由地流动,尤其是需要用它的人。所以把这5张网连起来是产业智联网,形成这样的体系架构,也希望这样的体系架构未来能够支撑中国的智能制造走得更高更远,赢得更多的核心竞争力,谢谢。

张龙:谢谢明总的分享,一听就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而且对创新这个议题特别感兴趣。

吴廷斌:我谈一下我在创新方面智能制造中的体会,分为两块。第一个肯定是基于我们对于技术创新这个层面,我们自己智能制造整个系统的集成和提供商来讲,我们在里面一些的关键传感技术,包括将来鉴于5G之后的移动机器人管控和算法,我们挑了一些重点的关键方向作为创新去驱动。

另外,我们目前主要客户是在清洁能源这个大方向当中,所以这个里面遇到的客户是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怎么去借助生态来推动整个的智能制造升级,我们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就想有怎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客户更容易接受智能制造它的好处。所以我们想到了关于服务模式上面我们也动了很多的脑筋,原则上我们有一整套的方案客户进行沟通讲解。

可能有些客户不是很理解的情况下,我们会邀请我们的客户到我们的公司来,因为我们有模拟的工厂,你可以看到我们的环节是怎么运转的,可以看到我们的MES反映出来什么东西,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还是要怎么一步一步去落实,所以客户可能是一个伸展的模式,他觉得不行怎么办?我可以先试点一下去做,你可以看到我们的监测系统、物料搬运系统等,在这个小范围就可以看到,比原来人工的搬运模式,现在让你切实感觉它好在哪里。

有的客户说我不要看一个工段的,我要看从头到尾一条线的,我再做一条线,从头穿到尾,那你看到整个集成法,告诉你这个工艺怎么去集成和优化窗口,这个方面可能靠人是反映很慢的,但它这个系统可以直接告诉你工业控制在哪里,甚至可以告诉你对于硬件的数据监测,让你知道它的提前预报性的这个设备可能要进行维护了。所以通过各种服务模式的提供出来,让客户很容易就比较接受,这个东西我看到了确实是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个很大的尝试,当我们作为一个智能工厂提方案的时候,可能有些人是不太了解客户的生产细节的,包括生产和工艺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们怎么去了解客户端他的想法与需求。

所以其实我们的团队后来就陆陆续续招了很多客户端这个行业里面有非常丰富经验人的加入,他本就非常了解作为客户端对于生产制造里面的成本管控,工艺的质量管控有哪些痛点,现在靠人工的方式可能是没法解决的或者解决起来很困难的方式,这里我们给你们提供建议,这个问题是怎么样出来,可以帮你带来怎么样的收获,这个服务方案给出来以后,客户就非常容易的接受我们的方案,这是我重点跟大家分享的东西,谢谢。

张龙:还是通过模式创新,真正响应客户定制化的服务,同时也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真的对比了新的和旧的,原来是用了以后才知道怎么样,现在是用之前我就告诉你可以怎么样,可能客户更容易接受。

唐波:关于创新这一块,我非常赞同明教授讲的,一定是围绕客户的需求,围绕客户的痛点去挖掘创新,这是一个大的前提。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个,小创新。我我华为的任老也跟我们讲,真正的研发设计,不是从0开始的,应该是从1到N开始的,应该要站在我们企业现有的核心技术优势上面做创新和突破,就拿华为的产品来讲,手机它知道我们拍照很重要,它借助徕卡的力量,跟徕卡合作,我把握通讯信号好的技术,再加上徕卡拍照的赋能,平板电脑用哈曼卡顿的音响来助力,所以这就是一个小创新,如果我们一切重来,一定跑不过我们现有的对手,包括我们的汇川企业,他昨天就跟我们分享到了,就抓住电梯变频器的痛点,依据它对电方面独特的控制优势,把它深挖、打通、打穿,所以这是第一个,一定是小创新。

第二个,敢于创新,敢于迈出去。刚刚吴总也讲了,压注行业也要投入自动化这些,现在我们好像是投入的现金,但如果我们今天不迈出这一步,我们的同行陆陆续续都迈出来了,最后我们会找不到人为我们干这个事情,我们拓斯达也是一样,在制造行业我们也敢于迈出去,建设B2B交易平台,降低客户的服务成本,所以这个阵痛是一定有的,那我们一定要敢于迈出去,迈出去才会有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张龙:我特别赞同唐总说的,把创新这个词一定要放大,任何的小改动其实都是创新,大家要勇于拥抱创新。

徐一华:我感觉我想说的话前面三位都讲完了,这说明我们有高度的共识,关于创新这个问题,肯定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毫无意义,我们做企业的还是要为客户赚钱,为创新而创新的创新肯定是一条死路。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说中国的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一定要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中国的创新才有希望,已经在做了,科技创的推出就是让科技企业站在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心位置来,我觉得这是科创板非常大的一个意义,但是我们也很荣幸成为中国科创板第一次购汇的三家企业之一,因为企业最知道市场要什么,而且包括我们市场里面物竞天择存活下来的隐隐里面是很明确的为客户服务的意识,非常是活不下来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方向是牢牢地紧贴着科技创新的,这是很重要的,谢谢。

张龙:感觉徐总是走在创新最前沿的人,公司也是迈出了非常重大的一步,我特别同意徐总的意见,就是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是存活于实验室里,存活于真正想象中的创新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反而可能会把大家带偏方向。

吴勤芳:我是这样的体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简称核动力,你不创新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所以我们公司的创新已经融入了文化的,我们叫明智科技,创新致远,宁静致远我们也是创新了一下,叫创新致远。我们公司有两大体系,一个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一个是非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每个月也都在评判创新的项目。

所以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像刚才讲的智能化改造什么时候改,创新必须要马上创,不是盯着客户来创的,我们讲创新的方向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你做什么事看是不是客户能给你买单的,大胆投入进去创新,肯定是有回报的。你创新的方法就是要全面创新,不是说老板自己创新,那肯定不行。

所以我们的创新管理体系是由顶层的,从上往下的一些创新。更多的就是从下往上的,从技术改进、合理化建议,产线的工人都可以参加创新,他参加创新以后可以得奖励,到年底的话还有很多的奖金,跟他的升职都有关联,所以这个创新我们的体会就是马上要做,而且是朝着客户的放心去做,做好了有很多的回报你就能够招更好的人,更多的创新资金,然后更能创造客户的价值,更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是反过来的话肯定是不行的,这是我的体验。

张龙:我相信有了科技创新的核动力,未来创新的增长一定是爆发式的。

吴良松:前面各位老总把创新该讲的都讲了,像我们研究机构的创新,主要是为科技机构和这些老总们的创新做服务和提供支撑的,我们作为第三方的研究机构,住了还是在应用技术上面做一些创新,为企业提供服务,各位老总讲了我就不说了。

另外是我们智能制造的产业也在创新,通过服务、市场调研,下一步在产业联盟也会细分我们行业和领域,也要成立这个专委会,也在这边呼吁各位企业家,各位老总们要积极地加入我们的产业联盟,共同来打造我们的创新体系,谢谢大家!

张龙:通过两轮的对话,大家对于整个加强制造业生态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聊了很多,我觉得最后的核心还是,首先建生态,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谁能单独构建一个生态,同时对于未来的创新,没有价值的创新咱们不干,其实核心的目的一个就是企业能赚钱,企业活得好,产业必然发展得好,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可以功利一些,对于企业一定要活下去,才能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来带动产业的发展。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今天的对话到此结束,谢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