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卖出 216 万,电商正在悄悄改变中国农村

◆乡土中国里,藏着亿万级的大生意。 正解局出品 1. 破冰之变 1978 年 11 月,一个冬日的夜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 18 户农民聚在了一起,他们不敢开灯,也不敢点火,他们的会议只能在黑灯瞎火里进行。在讨论了半宿之后,他们下定了决心,签下了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凤阳小岗村 18 名农户 这些淳朴的皖北汉子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杀头可以,但不再愿意挨饿受穷。他们绝不会想到,因为他们的冒险举动,全国的农村会发生破冰一般的变化。 协议签订之后,小岗村在第二年迎来了大丰收,不仅交够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留足的全是自己的,并且全部归还了拉下来的饥荒。 中国农村的改革也随之拉开了大幕。 第一份大包干协议 四十年过去,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的报告显示: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228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5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17 元,增长 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6%。 中国农民的收入已经进入了历史最高水平,并且和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大,潜力更大。 2018 年全国居民收支主要数据 但是,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和乡村依然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众多地方,农民的最大收入来源是进城务工。 农民不得不丢下土地、丢下家庭进城务工,去搏一个更好的生活。中国的农民遇到的问题早已不是吃饱饭那么简单,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的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民兄弟们特别实在,他们不想让下一代继续生活在农村,他们想要自己的孩子走出农门,去更大的世界。 中国的数亿农民如何致富是一个考验更多人的时代命题。 2. 黑土地和黄土地 在河南省睢县的金庄村,村民们的奋斗大多会落在下一代身上,青壮年们出去务工去求更好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老一辈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土里刨食手拿把攥,做出更大的改变却力不从心。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金庄村 金庄村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高材生,是第一批走出农门的孩子。2011 年毕业后,他在上海滩闯荡了三年,从事与电商有关的工作,亲身感受到了电商对一线城市巨大的改变,心中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农民是很实在的一个群体,光是投点钱在村里建个点,装上电脑,帮他们在网上买东西,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袁维康所在的金庄村有 500 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人均耕地少、附加值低等因素,有的农户一年收入还不到 2000 元。 有鉴于此,袁维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着当地电商扶贫的政策,回乡创业。他辞去了上海的工作,一头扎进了金庄村——这个生他的地方。 艰难地起步之后,袁维康选择了花草茶这个细分领域。袁维康让村民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花草茶作物,卖给村里的扶贫工厂,工厂雇佣村民生产,再拿到网上去销售。这样村民既可以提高种植收入,又能在农闲时来工厂赚一份工资,一举两得。 人的命运需要靠自己改变,无论在何种境地之中,在短暂的波折之后必会有大的起色。2018 年,苏宁拼购成立,率先在业内提出了 " 正品拼购上苏宁 " 的口号。袁维康在网上看到消息之后立刻开始接触和入驻苏宁拼购平台。2019 年 3 月,袁维康把他的花草茶 " 搬到 " 了苏宁拼购。" 说真的,当时也就抱着做做看的心态。" 袁维康自嘲说:" 社交电商那么火,如果再做不起来,就证明我的思路一开始是错的,要好好检讨一下模式了。" 好的产品需要匹配好的渠道。3 月份 " 耕田去生活茶 " 在苏宁拼购悄然开业,5 个月不到的时间销售额突破 600 万,818 拼购日一天销售额达 70 万。 金庄村袁维康 5 个月的时间里,苏宁拼购的赋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袁维康站在蒲公英基地前兴奋地说:" 现在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其实干苏宁拼购这 5 个月来,最高兴的事还是我们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蒲公英一年最多可以收 5 次,村民的收入从原来的 2000 不到,增加到 5000 多元,翻了一番,大家都有了干劲,愿意参与种植的人变多了。" 这是苏宁公布拼购村遴选标准之后,第一个参选的河南拼购村,拼购的事业做得很火,金庄村以往是麦浪阵阵,如今是蒲公英遍地。 根据新华网报道,2018 年,我国返乡创业的人数大体达到 740 万人,这些人回乡之后打造出了一批县乡特色产业。创业大军中,又以年轻人更有闯劲儿,他们不惧白手起家,不惧路途艰辛,他们往往在大城市有一定学习工作经历,他们深知这个时代的巨变。 互联网已经融入时代的每一个毛孔,电商作为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社会的毛细血管。但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大量生产者和消费人群依然没能充分 " 触网 "。 商业意识的落后在东北地区更为明显,距离金庄村两千公里的黑龙江省庆安县梁家窝棚屯在两年前基本不知电商为何物。 地处呼兰河畔的梁家窝棚屯是优质稻米产区,村民们辛苦耕种,伺候土地。这些年的可喜变化是,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即使没有年轻人种地,留守的老人们也可以靠农机的帮忙进行规模化生产。 呼兰河畔集中连片的稻田 每到秋收时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收割机的效率非常高,一天可以收割两垧地。他们会把种完的稻米统一送到聚晟米业,干了十几年的梁志忠是传统零售的老兵,在面对记者时,他回忆道:我这老儿子以前刚跟我说做电商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啥电商呀?我这头十年的生意都是,客户先把预付款打过来,签了合同,我押着几车大米送到车站,走货运火车,到一笔款子发一车货。这电商面对的是网上的消费者,钱也不能立刻收到,能行吗?" 3. 下沉和向上 疑惑,不安,否定,这是所有的创业者开头时候遇到的正常现象,俗话说头三脚难踢,诚如是也。 庆安县梁家窝棚屯的梁兴晟遇到的阻力更大一些。2017 年,他开始尝试将家里的生意做线上开拓时,他的父亲一口回绝了他。 在北京读完大学的梁兴晟是个能折腾的小伙,大学时候就在校内开快递点和摆摊,他决心改变父亲遇到的困难,也改变村里人的认知。电商是什么?这个没法靠�

◆乡土中国里,藏着亿万级的大生意。

正解局出品

1. 破冰之变

1978 年 11 月,一个冬日的夜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 18 户农民聚在了一起,他们不敢开灯,也不敢点火,他们的会议只能在黑灯瞎火里进行。在讨论了半宿之后,他们下定了决心,签下了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凤阳小岗村 18 名农户

这些淳朴的皖北汉子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杀头可以,但不再愿意挨饿受穷。他们绝不会想到,因为他们的冒险举动,全国的农村会发生破冰一般的变化。

协议签订之后,小岗村在第二年迎来了大丰收,不仅交够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留足的全是自己的,并且全部归还了拉下来的饥荒。

中国农村的改革也随之拉开了大幕。

第一份大包干协议

四十年过去,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的报告显示: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228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5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17 元,增长 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6%。

中国农民的收入已经进入了历史最高水平,并且和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大,潜力更大。

2018 年全国居民收支主要数据

但是,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和乡村依然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众多地方,农民的最大收入来源是进城务工。

农民不得不丢下土地、丢下家庭进城务工,去搏一个更好的生活。中国的农民遇到的问题早已不是吃饱饭那么简单,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的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民兄弟们特别实在,他们不想让下一代继续生活在农村,他们想要自己的孩子走出农门,去更大的世界。

中国的数亿农民如何致富是一个考验更多人的时代命题。

2. 黑土地和黄土地

在河南省睢县的金庄村,村民们的奋斗大多会落在下一代身上,青壮年们出去务工去求更好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老一辈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土里刨食手拿把攥,做出更大的改变却力不从心。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金庄村

金庄村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高材生,是第一批走出农门的孩子。2011 年毕业后,他在上海滩闯荡了三年,从事与电商有关的工作,亲身感受到了电商对一线城市巨大的改变,心中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农民是很实在的一个群体,光是投点钱在村里建个点,装上电脑,帮他们在网上买东西,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袁维康所在的金庄村有 500 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人均耕地少、附加值低等因素,有的农户一年收入还不到 2000 元。

有鉴于此,袁维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着当地电商扶贫的政策,回乡创业。他辞去了上海的工作,一头扎进了金庄村——这个生他的地方。

艰难地起步之后,袁维康选择了花草茶这个细分领域。袁维康让村民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花草茶作物,卖给村里的扶贫工厂,工厂雇佣村民生产,再拿到网上去销售。这样村民既可以提高种植收入,又能在农闲时来工厂赚一份工资,一举两得。

人的命运需要靠自己改变,无论在何种境地之中,在短暂的波折之后必会有大的起色。2018 年,苏宁拼购成立,率先在业内提出了 " 正品拼购上苏宁 " 的口号。袁维康在网上看到消息之后立刻开始接触和入驻苏宁拼购平台。2019 年 3 月,袁维康把他的花草茶 " 搬到 " 了苏宁拼购。" 说真的,当时也就抱着做做看的心态。" 袁维康自嘲说:" 社交电商那么火,如果再做不起来,就证明我的思路一开始是错的,要好好检讨一下模式了。"

好的产品需要匹配好的渠道。3 月份 " 耕田去生活茶 " 在苏宁拼购悄然开业,5 个月不到的时间销售额突破 600 万,818 拼购日一天销售额达 70 万。

金庄村袁维康

5 个月的时间里,苏宁拼购的赋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袁维康站在蒲公英基地前兴奋地说:" 现在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其实干苏宁拼购这 5 个月来,最高兴的事还是我们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蒲公英一年最多可以收 5 次,村民的收入从原来的 2000 不到,增加到 5000 多元,翻了一番,大家都有了干劲,愿意参与种植的人变多了。"

这是苏宁公布拼购村遴选标准之后,第一个参选的河南拼购村,拼购的事业做得很火,金庄村以往是麦浪阵阵,如今是蒲公英遍地。

根据新华网报道,2018 年,我国返乡创业的人数大体达到 740 万人,这些人回乡之后打造出了一批县乡特色产业。创业大军中,又以年轻人更有闯劲儿,他们不惧白手起家,不惧路途艰辛,他们往往在大城市有一定学习工作经历,他们深知这个时代的巨变。

互联网已经融入时代的每一个毛孔,电商作为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社会的毛细血管。但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大量生产者和消费人群依然没能充分 " 触网 "。

商业意识的落后在东北地区更为明显,距离金庄村两千公里的黑龙江省庆安县梁家窝棚屯在两年前基本不知电商为何物。

地处呼兰河畔的梁家窝棚屯是优质稻米产区,村民们辛苦耕种,伺候土地。这些年的可喜变化是,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即使没有年轻人种地,留守的老人们也可以靠农机的帮忙进行规模化生产。

呼兰河畔集中连片的稻田

每到秋收时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收割机的效率非常高,一天可以收割两垧地。他们会把种完的稻米统一送到聚晟米业,干了十几年的梁志忠是传统零售的老兵,在面对记者时,他回忆道:我这老儿子以前刚跟我说做电商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啥电商呀?我这头十年的生意都是,客户先把预付款打过来,签了合同,我押着几车大米送到车站,走货运火车,到一笔款子发一车货。这电商面对的是网上的消费者,钱也不能立刻收到,能行吗?"

3. 下沉和向上

疑惑,不安,否定,这是所有的创业者开头时候遇到的正常现象,俗话说头三脚难踢,诚如是也。

庆安县梁家窝棚屯的梁兴晟遇到的阻力更大一些。2017 年,他开始尝试将家里的生意做线上开拓时,他的父亲一口回绝了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