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陆作战及其影响
发生在七十年前(1950年9月15日)的仁川登陆战役,被很多历史学家视为是扭转朝鲜战局的决定性战役。随着仁川登陆作战的胜利,侵朝美军的战争目的已由‘拯救’南朝鲜,改变成完全消灭北朝鲜军队和实现朝鲜半岛的政治统一。从史料记载来看,金日成等对于美方这一策略的改变始料不及,使北朝鲜面临亡党亡国的巨大危险!由此,金日成等不得不回过身来,向刚刚成立刚一年的新中国求援。
对于仁川登陆作战的成功,美方一直宣称是朝鲜战争具有战略性转折的大战役,而且将此次战役的主导者——麦克阿瑟吹的神乎其神!前些年韩国方面,又一次将仁川登陆之役搬上银幕,更是大肆渲染美军和麦克阿瑟的英勇无比。可有趣的是,国内有些人却对美军仁川登陆中作战的成功持半否定态度——认为麦克阿瑟的“五千分之一”的说法言过其实,并举出历史上中、日各有一次仁川登陆城功的例子来加以佐证。
那么,到底谁说的正确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
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七十周年。本文拟依据双方的史料文献,通过简要地回顾仁川登陆战役的全过程,对作战双方的利弊得失,力争做出客观公正及准确地论述和判断。
一、战役背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双方经过协商,决定以朝鲜半岛的三八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的投降。之后因为双方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有关朝鲜南北建立同一政权的谈判于1947年完全破裂!于是各自在三八线南北,分别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北朝鲜)和大韩民国(以下简称南朝鲜)。这样,朝鲜半岛并存两个几乎同时成立而性质完全相反的政治体制,按照韩国方面金阳明所著的《韩国战争史》中的记载:“于是双方都谋求彻底消灭对方来完成民族统一。”(见该书第二章)
根据明确的史料记载,早在1949年的3月11日,金日成就向苏联方面提出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但斯大林没有同意,只答应给予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援助。斯大林之所以没有答应,主要是因为经过二战的苏联方面损失巨大,不愿意再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战争的风险。而美国方面亦持大致相同的观点,只给予南朝鲜方面有限的军事援助。但时至1950年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月12日,时任美国务卿的艾奇逊在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演说时宣布,美国的防线不包括将台湾与南朝鲜。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同意了朝鲜方面有关统一的要求,但要求金日成同中国方面通报并获得中方支持。
金日成。(图片取自网上)
根据沈志华《中国被迫出兵朝鲜:决策过程及其原因》一文记叙,金日成于1950年5月13日至16日,秘密来到北京同毛泽东会谈,但“信心实足的金日成只需毛泽东点头同意他的计划,而并不需要中国提供援助。”毛泽东鉴于统一朝鲜的问题斯大林已经点头,他也只好表示同意。不过,毛泽东再次提出了日本军队、甚至美国军队可能出兵干预的问题,可金日成却断言“那几乎不可能”!毛泽东告诫:帝国主义的事,我们做不了主,我们不是他们的参谋长,不能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准备一下总是必要的。遗憾的是,金日成对毛泽东的忠告不以为然,而且在发动进攻之前,未向中国透露片言只语。
金日成返回之后,朝鲜方面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战争准备,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确定了进攻的日期!根据史料记载,起初朝鲜方面制定了一个作战方案,但来自苏联的军事顾问却认为行不通。于是金日成等只好会同苏联顾问等少数几个人钻进小屋,匆忙重新制定了一份新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很快以作战命令的方式下达给各进攻部队,内中详细规定了行军路线、作战方式和具体时间表,同时配发了军、师和兵种协同作战的指导文件。从时间上不难推断,这个作战计划的制定有些过于仓促。《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深刻阐明了兵凶战危的基本道理。战争的基本结果只有两个:胜利或失败。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治团体来说,失败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往往意味着亡党亡国!因此开战之前必须对战争的走向和各种可能,做出必要的评估及相关的应对计划和措施。《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最后一句告诫:“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思是说:战前应当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如果胜利的把握只有五成以下,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可北朝鲜方面一门心思只想着胜利,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时北朝鲜方面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十三、十五等共十个建制师,由于后面这三个师满员率低、训练不充分只能作为预备队使用,所以朝鲜方面能够用于一线进攻的部队,只有七个作战师加一个坦克旅和一个坦克团,总共八万多不到九万兵力。而南朝鲜方面,仅正规部队就有九万多人之众。所以严格说起来尽管武器装备占优,朝鲜方面想一口吞掉韩军主力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朝鲜方面在制定南下的作战方案时考虑的过于简单,完全按照美军不会介入的前提下,计划在2周~3周内通过汉城会战解决韩军主力,并以此达到解放整个南方的问题。这个计划的致命缺陷,就是没有考虑美军的干涉及干涉后给战争带来的变化——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做美军参战的准备!
准备南下的朝鲜人民军T-34坦克部队。(图片取自网上)
按照苏联顾问制定的作战计划,北朝鲜军队的进攻主要分成东西两个方向:东面一个师(第五师)加一个相当于团级单位的第七六六游击队,在部分海军陆战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由罗南、襄阳沿东海岸南下攻取江陵,然后插向汉城南面实行包抄;西面六个师分成三路,由正面直取韩国首都汉城。可这份作战计划怎么看都带有典型罗宋汤的味道——气势磅礴、硬碰硬的正面强攻,其重点显然是放在西面——汉城方向。具体部署是:右路两个师(第一师和第六师)担负开城方向作战任务;中路两个师(第三师和第四师)配属坦克旅,担负议政府方向作战任务——此方向为主要的作战方向;左路两个师(第二师和第七师)配属坦克团,负责春川方向的作战任务。朝鲜方面将此役称为第一次战役,又称汉城战役。战役的目的是:担任进攻主要力量的西路大军分成三路,从正北、西北和东北三面围攻汉城;东路军由东海岸南下迂回包抄至汉城的南面,将韩军主力与后方部队分割开来加以消灭。战役的发起时间,定在1950年的6月25日。
为什么选定这一天?根据已知的史料记载判断,金日成等之所以选定这个时间,基本是从政治上考虑的——想在“八·一五”朝鲜解放五周年之际完成南北统一大业。遗憾的是,纵观战争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按事先计划好进行的,而且老天爷从来都是慢吞吞的自行其是。朝鲜半岛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三面环海——形成两个气象带: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却是亚热带季风性的湿润气候。全年三分之二的降水量都集中在七、八两月,而且经常是大雨和暴雨!所以从天时来看,这个季节对大规模作战显然不利。天时不利又必然会对地利产生影响——大雨极易造成的山洪及河流涨水,显然会给朝鲜方面优势的空军和装甲部队及炮兵的行进、作战和补给,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利。要说朝鲜方面不知道半岛的雨季,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唯一能解释的就是轻视或漠视——以为可轻易摧毁韩军,所以什么天气不天气的也就未多加考虑!可世事偏偏难如人意,进攻的前夜——6月24日晚上,天公不作美——三八线一带天降大雨!而不到六十公里远的汉城却在下小雨。由于夏雨往往伴有电闪雷鸣,所以6月25日的进攻北朝鲜航空兵无法触动,只能由地面炮火单独打响。隆隆地炮火袭击刚一结束,八万多北朝鲜南进大军潮水般杀向南方!
由于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加上南朝鲜军队缺乏反坦克武器,朝鲜方面第一天的进攻较还顺利,主要的突击方向推进了八公里和十公里,这竟然使得苏联顾问欣喜若狂——比苏军的推进速度还快!朝鲜人民军主要是按照苏军的教范建立的,其骨干力量却主要是从中国回归的部队和人员组成的,从苏联回归的虽然只有五千多人(不包括来自“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部分),但这部分人却担任了几个主力师团的中下级军官,从而保证了苏联顾问及上层命令不折不扣的执行。不过苏军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思想,似乎不符合朝鲜半岛地形和地势——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地,这显然大大限制了机械化大军的快速运动和穿插迂回。此外,苏军的教范也不太适合来自中国的部队和指挥人员——死板地按照事先指定的计划作战,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积极主动和灵活机动性。根据韩方的战史记载,开战后朝鲜方面主要方向的进攻,只是沿着公路和开阔地一再反覆地正面进攻。
正在进攻的朝鲜人民军T-34坦克及步兵。(图片取自网上)
从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来看,朝鲜人民军信奉的是苏联红军的那一套战法,大兵团机械化正面作战为主,而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避实就虚、迂回穿插,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法。同样都是攻城略地,解放军的战法是通过消灭敌人自然而然地取得,比起苏军的那种强攻硬打的方式显然要高明。第一阶段结束后,朝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并未成建制的歼灭韩军团以上有生力量。实事求是地说,第一阶段的战役企图和战役目的,仅仅完成了一半。第二阶段的任务虽然也基本顺利完成,但同第一阶段的情形差不多,同样没有消灭多少韩军。这样一来,朝鲜方面的高层不满意了——为了加强前线的统一指挥,金日成派遣崔庸健赶到议政府,具体负责部署指挥攻打汉城的战斗。不过说是崔庸健负责指挥,估计真正起作用的应该还是苏联顾问——采取的战术,还是从各个方向死拼硬打。大概是因为第一师团打得不太好,第二师团又伤亡惨重,崔庸健部署担任主攻汉城的部队,是主力第三、第四师团。就在韩军主力第二、三、五、七师及首都师等部在汉城外围与朝鲜人民军激战的时候,韩国的高层先乱了!不但李承晚等政府高官逃之夭夭,军队的高官也开始率先逃命。绰号“小胖子”的韩军参谋总长蔡秉德,27日半夜时分逃离汉城的同时,下达了炸毁汉江大桥的命令。该大桥为南出汉城的唯一桥梁,桥一断北岸的部队就没了退路!起初汉城外围的韩国部队尚不知道汉江大桥已被炸断,还在顽强抵抗朝鲜军队的进攻,到上午知道大桥被炸得消息后,就像得了传染病似得立刻崩溃!所有的部队都争先恐后地四散逃命,最后只有少数成建制的部队撤到了南方。
1950年7月5日,第一支进入朝鲜的美军部队——史密斯特遣队(相当于营级),在乌山附近与南下的一直北朝鲜坦克部队遭遇!由于这支美军部队缺乏重武器——只有“巴祖卡”火箭筒,难以阻挡北朝鲜T-34坦克的进攻,很快便溃败下来。首次交手就将美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人民军信心爆棚!7月下旬取得大田战斗胜利后,最高统帅金日成亲临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部”所在地——水安堡,要求朝鲜人民军最迟于8月15日,一定要攻克南朝鲜的最后堡垒——釜山防御圈,以便在汉城举行纪念解放五周年和庆祝战争胜利!实际北朝鲜方面的作战能力已是盛极而衰——在两个月持续不断的攻击中,各部已有大量的伤亡。尤其随着战线的南移,其后勤补给线先越来越长,而且美空军的狂轰滥炸下,运输到前线的武器弹药和补给越来越少——这使得朝鲜人民军的攻击能力已呈强弩之末!对于这些急剧变化,北朝鲜方面当然不会不知晓,大概是因为还是主动进攻方,而美军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最高统帅金日成希望部队能鼓足余勇,一举将美韩联军赶下海。
“釜山防御圈”示意图(图片取自网上)
此时美韩联军经过之前的迟滞作战,已经利用浦项、大邱、马山一带的山丘,建立起一条半弧形的防御阵地。这就是朝鲜战争史上著名的“釜山防御圈”——以釜山为轴心,南北长约135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的矩形地区,建立起完整防线。“釜山防御圈”正(西)面阵地基本沿洛东江设置,其北线阵地则主要设置在连绵不断的山岭上。8月4日,北朝鲜开始发动最后的攻势——洛东江以北的战役。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节节抵抗的美韩联军所部已被驱赶进了釜山防御圈内,使其防线收缩到了大邱以北不到20公里的地方。可这时,北朝鲜军队实在打不动了!担负主攻任务的西线第一军团各部,人员及武器装备的折损已接近一半,坦克及装甲车只剩下不到一百辆!东线武亭的第二军团虽然损失不重,但因为缺乏坦克等重装备,面对坚固的洛东江防线一时又难以取得重大进展。更严重的是随着各部老兵的大量伤亡,作战部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刚刚补充进部队缺乏作战经验的新兵。再加上失去了装甲优势,朝鲜人民军的攻势明显放慢了速度,已全无战争初期的锐不可当之势!此时的北朝鲜军队如同一只精疲力竭的猛虎,不得不趴在地上喘息,加上由于武器弹药等辎重的缺乏,已难以持续不断地发动大规模进攻。
战场形势此消彼长,8月29日,拥有两个营1600人的英军第二十七旅在釜山登陆,立刻被编入美第八集团军——这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联合国军。随着大批部队源源不断的开到,到9月1日,联合国军的总数已达到17.6万人,已拥有8.4万兵力的美八军成为真正的集团军。而经过征兵补充后的南朝鲜军也已达9.2万人——经过美军教官的训练及装备了各种装甲及火炮的重武器,其战斗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战场形势已开始发生逆转!联合国军无论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已超过朝鲜人民军。只是因地形不利——北面是高低不平的山岭地带,不利于装机部队的机动与进攻;西南面除了山岭,还有天堑洛东江。
洛东江是朝鲜半岛的第二大河,发源于太白山附近海拔1549米处的黄池,先是由北向南流,在安东以东约20公里处转向西,经洛上里后继续转向南流,然后在宜宁东北20公里附近流向东南,最后在釜山市以西约10公里处注入朝鲜海峡。这条巨蟒般的河流曲曲弯弯,平时水深达2米以上,其河床最宽处约800米,水面宽度随季节变化从200米-400米间不等。由于两岸多是峭立的山锋,鲜有河岸段及冲积平地,只有渡口附近才有能够作为徒涉场较宽的沙洲。由此可见,这一线的地形适合防御,却不利于进攻——尤其不利于装甲部队的进攻,只要在渡口两边布置上几门火炮,徒涉的坦克、装甲车就成了活靶子。是以联合国军虽然已具备强大的攻击能力,却难以找到发起进攻的突破口。
进入九月后,面对双方形成的僵持局面,金日成等北朝鲜方面将领犹疑不决,他们面对的可不是鸡肋,而是似乎唾手可得的伟大胜利!可惜的是,这胜利的果实就如同“望梅”,可望而不及。据说大约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方根据美军的战例和二战以来的作战特点推测,美军很可能利用其强大的海军,选择在仁川一带实施登陆作战,告诫朝鲜人民军应该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建议在仁川港附近增派点儿部队、加强防御工事等,并委婉地建议是否考虑主动后撤等。可对于金日成等而言,此时的北朝鲜几乎无兵可派——新兵尚未完成训练,维系交通线安全的部队又抽不出来。摆在朝鲜人民军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咬紧牙关发动最后一搏,争取彻底胜利!二是忍痛放弃已获取的成果,主动向北撤——撤回到三八线以北。从后来的进程发展可以看出,金日成等选择的是前者——他们不愿意相信可能到来的失败,更不愿放弃似乎已看得见的最后胜利!
几乎与被朝鲜方面犹豫不决的同时,远在日本东京的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同样焦躁不安,虽然美韩联军已开始预备反攻,但由于釜山环形防线地区地域狭窄及地形地势等因素,不利于美军重装甲部队的调动以及攻击出发阵地的选择,所以美第八集团军军只能用坦克等装甲部队沿公路强攻硬打。可以预见的前景是,即使能够迅速突破北朝鲜军队战线,大概也只能向撵鸭子般将其赶回朝鲜北部。所以最好的战术选择,就是实施敌后登陆作战,一举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后路,夺取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据说对于选择仁川这个登陆地点实施两栖登陆作战,麦克阿瑟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有过设想。那么,麦克阿瑟为何要选择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打开朝鲜半岛地形图可以清晰地发现,朝鲜半岛百分之八十都是北南走向、平均海拔四百米以上的山地,可资美军大兵团登陆的地点与港口寥寥无几:只有群山、仁川及元山等少数几个港口。群山位于北纬35 °55',东经126 °45',位于当时的釜山防卫圈以西稍偏北面,即使美军登陆顺利也无法达到仁川登陆的效果——朝鲜的进攻部队完全可以在美军登陆部队展开前从容撤退。而元山港位于朝鲜半岛北方的东海岸,距釜山防卫圈约有四百公里之遥,且掌控在朝鲜人民军手中,显然对美军的登陆作战不利。剩下的就只有仁川港了,该港恰好位于37线与38线之间,距釜山防卫圈约240公里远,如果作战顺利,就可将朝鲜的进攻部队拦腰截断!所以,美军选择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几乎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这恐怕也是中国方面,推测美军最大的可能是选择仁川的主要依据。那这是不是说,美军就一定会由仁川登陆?美方又为何说只有“五千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呢?
参考图:群山、仁川及元山港的位置(图片取自网上)
仁川港位于北纬 37°33’——在汉城(现今改称首尔)西偏南约三十公里处。该港始建于日治期间,虽然是韩国仅次于釜山的第二大港,但因二战刚结束不久及南北争拗等原因,尚未来得及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当年该港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航道狭窄,一次仅能进出一艘船舶;一天两次潮汐,平均潮差约7米、最大时近十米!仁川港港湾及周遭环境也很差——缺乏适合登陆行动的海滩,适合登陆处是淤积数百年纵深约4公里、连徒步行走都困难的泥沼。美军的登陆舰艇吃水较大——最小抢滩登陆艇的吃水也有7米!这些自然条件意味着,只有在满潮的时候运输船舶才能进港,且装卸停靠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三小时。此外,仁川港周边的自然环境也比较差:进入港口只有两条狭窄的航道——飞鱼水道及东航道,它们极易被水雷封锁;航道中还有条暗涌——其水流时速达3至8节;而且内锚地十分有限,停不下几条大船,港口还被高大的海堤包围。美军在韩国驻扎期间曾多次使用过仁川港,所以肯定知晓仁川港的水文及气象等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这样一个糟糕无比的劣等港口,显然不适合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可既然如此,美军为什么还要选择在这里发起登陆作战?根据史载,麦克阿瑟之所以敢进行这“五千分之一”的豪赌,赌的就是朝鲜方面不会认为美军敢从仁川登陆!麦克阿瑟这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准确击中了金日成的心理!
那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很难吗?我们可以对照朝鲜地图,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一定会选择仁川港。首先来看位于仁川南面约二百公里处群山港。从港口条件来说,无疑要好于仁川港。群山港位于其时釜山防御圈的东南面——约有一百四五十公里的距离,但公路绝大部分都是在山中——横穿北南走向太白山。据此我们可以不那么困难地做出判断,即使朝鲜方面不进行阻击,美军登陆后其先头部队最快也得三天,才能对朝鲜围攻釜山防御圈的进攻部队形成威胁,是以朝鲜方面完全可以从容应对!——这就是麦克阿瑟所认为的那样,在群山或三陟登陆既不能切断人民军的补给线,也不能形成战略上的包围,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次并不彻底的战术包围,对于整个战争进程几乎没有战略意义。而在仁川登陆就大不一样,美军可以通过装甲部队快速机动作战,自西向东拦腰切断朝鲜方面的补给线,堵住北朝鲜南进部队的退路!至于北部的元山港,即使能够顺利登陆,最快也要数天后才能威胁到朝鲜人民军南下进攻部队后路。所以无论如何,选择仁川登陆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起码是最有可能被选择的登陆之处。美军方面认为最有效防止仁川登陆作战的手段,就是在港口四周布水雷。那么,北朝鲜方面又是如何应对的?
根据北朝鲜方面的战史记载,金日成并非一点儿准备也没有——组织了以崔庸健为司令的西海岸防御司令部,并且采取措施增强了仁川至汉城地区的兵力。按照《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中的记载:“西海岸防御司令部的任务是,以仁川——汉城地区为中心,防守群山港以北的海岸地区。”,“海岸一带设置了独立支承形式的阵地。在敌人可能侵入的地区,组成强有力的防御部队。朝鲜人民军海兵,在仁川港东部和西部附近海上敷设了机雷。”(《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93页)尽管这段记载遮遮掩掩,还是暴露出金日成等朝鲜领导人的严重失误!朝鲜方面将防御美军登陆的重点,放在“防守群山港以北的海岸地区”!其时关于美军登陆作战可能的方向及地点,不光中国方面有明确判断和建议,据说就连苏联方面也通过其朝鲜军事顾问向金日成通告过。那为什么朝鲜方面却非要将防御的重点放在群山港方向呢?这里面固然有美军战术欺骗和向群山及三陟港佯动示形的原因,但客观地说金日成等的战局判断能力确实不那么高明!
根据史料记载,其时以崔庸健为司令的西海岸防御司令部在仁川地区下辖的部队,有一个新建师——第十八师(下辖三个步兵团),以及第九师的第87步兵团和第849独立反坦克炮团和部分海岸守备部队。按照某些方面的史料记载总兵力不超过六千人,但笔者依据查阅的各方史料记载后推算,此时朝鲜方面在仁川一带的总兵力少说也有一万人。北朝鲜方面除了将防御的重点部署在群山港以北——并抽调部分部队予以加强外,驻扎在汉城的约有五千人,仁川大约有一千人,金浦有一支五百人的守备队,而部署在仁川港只有区区两个中队(连):根据明确的史料记载,一个是有五门75毫米火炮的海岸炮兵中队,部署在月尾岛上,另一个是海防步兵中队,加在一起共约四百多人。
仅从字面上看,这段记载没有反映出多少实质性内容,但对于具由一定军事能力的人而言,却能看出更多的东西。从普通的军事常识讲,月尾岛上的岸炮阵地应该原来就有,但南朝鲜军队军撤退时显然会加以破坏——即使来不及炸毁也会将炮闩、瞄准装置等拆走。只要进行简单破坏,朝鲜方面就难以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重建——仅拆除就需耗费相当时间。这应该就是朝鲜方面,只设置了五门75毫米岸炮的原因——充分利用原有的岸炮设施。笔者做出这个推测还有个依据——那就是朝鲜方面为何在这儿,部署的是五门只有75毫米口径岸炮。通常说来,岸炮的口径至少都要在100毫米以上,这是因为小口径火炮的射程有限,而且很难同远距离的大口径舰炮相抗衡。所以严格说来,朝鲜部署的这五门75毫米火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岸炮。此外,笔者根据美韩方面的关于仁川登陆作战的记载推测,朝鲜方面之所以没有部署大口径火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原来被破坏的岸炮一时难以拆除,这就必然造成大口径火炮无法安装。而75毫米火炮就不一样了,岸炮通常都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堡垒式掩体内,为了方便火炮的维修、擦拭等,一般都在底座下设有轨道。75毫米火炮体积很小,将岸炮简单后移就可容下——可设置在原岸炮的前面。
月尾岛被遗弃的北朝鲜75毫米火炮及阵地。(图片取自网上)
除了部署有炮兵之外,朝鲜方面在仁川港还部署有那些反登陆措施呢?根据刘晓军著的《神话与真实之间—首次披露仁川登陆真相》一文,8月29日夜,朝鲜人民军的第一位水雷专家张大尉及四名部下,携带十枚磁性水雷抵达仁川。笔者推断,这十枚水雷应该是由陆路运到仁川港的,推断的理由:一是当时朝鲜方面的水雷都是苏联提供的。苏联供给朝鲜的武器装备,基本都是海路运输到元山港;二是元山港位于东海岸,要想将水雷从海陆运输仁川港,则必须绕过大半个朝鲜半岛,这在当时是没有可能的;三是如果海运,似乎不太可能只运送十枚;四是这几个理由也排除了由西海岸运来的可能性。表面上看十枚水雷确实少点儿,可若是设置得当同样可以阻滞美军的大规模登陆行动——只要阻滞二至三天,美军就无法在适合靠泊的时间内完成必需作战物资的卸下,从而导致无法实施大规模作战——仅仅靠抢滩登陆的部队和少量坦克,很难突破朝鲜方面的阻击。可惜的是金日成没有重视中方和苏联方面的警告和建议,却轻信美军的虚假宣传和佯动示形,最终铸成不可挽回的大失误!其实朝鲜方面那怕稍微重视一下,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惨败!
此时整个朝鲜战场,已处于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夜——双方均张牙舞爪、剑拔弩张!只不过北朝鲜方面正准备发动最后一击,准备一举将美韩联军彻底赶下海!而美军则正紧锣密鼓,准备在仁川发起两栖登陆作战,给北朝鲜军队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