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零件使用说明书

作为造物主心血结晶的产品,人类堪比最精妙的机器。在新近翻译出版的畅销科普著作《人体简史》中,比尔·布莱森指出,大自然创造人类的一个特性就是让他很不容易死,但奇葩的是人类又往往“自寻死路”。人类会因为狂妄自大败在小小的病毒手下,会因为意见不合大打出手,会为了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自相残杀。

人类当然有着种种缺点,这些缺点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譬如直立行走的代价是让我们腰酸背疼,食道和气管离得太近让我们成了最容易噎死的生物之一。心理上的缺点更加致命,我们既有着同情弱者的同情心,又喜爱恃强凌弱;我们明知自己和他人同为人类一员,却常常因为性别和肤色的不同而彼此对立,攻击不已。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或许是因为人类长期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是该翻出早就扔掉的说明书仔细阅读一遍了。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人类使用手册,从人类的使用方法,到人体各零部件的说明,再到“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一本小巧的人类说明书。

希望造物主觉得人类修理修理还凑合能用,不至于退货返厂。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使用方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类使用手册》报纸版面。

撰文 | 李夏恩

大脑

有一句经典的骂人话叫“大脑进水”,但大脑本身就有75%到80%都是水,其余部分是脂肪和蛋白质。关于它们的质感,可以说就像一坨嫩得要汪出水的豆花。最著名的比喻,当数威廉·萨克雷的“颅腔奶酪”。

就是这样一坨软嫩湿滑的东西,却可以说是宇宙中最超凡的物品。它在与世隔绝的黑暗与静寂中,感知着整个世界。它只是静悄悄地待在颅腔里,看起来安静异常,但它在30秒里处理的信息量,就超过哈勃太空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一立方毫米的皮层,足以容纳2000TB的信息。它不仅可以感知外部世界,还能整合信息创造出想象的世界。在脑海里,你可以是全宇宙的君主,还能在幻想的世界里实现争吵时让太太大人低头认输一次的丰功伟业。

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谬说,认为大脑的重量与人的智力成正比,脑袋越大,大脑越重,人就越聪明。诚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变大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容量足够大的大脑让人类拥有足够复杂的认知能力。但到人类进化到如今这般模样之后,脑容量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明显了。甚至现代人的脑容量比一万年前缩水不少,从当时的1500立方厘米,缩水到今天的1350立方厘米。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变得更高效了,这或许中了那句话“浓缩的才是精华”。

另外一个令人遗憾的科学结论是,无论你做什么,大脑每天消耗的能量都在400卡路里左右,这意味无论你是在家里看一整天偶像剧,还是绞尽脑汁写一篇故弄玄虚的哲学论文,大脑消耗的能量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殚精竭虑不会让人变瘦,但在椅子上坐一天敲字却可能让自己脂肪堆积胖出二斤——生活就是那么公平而又不公平。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亿岁了》,作者:比尔·布莱森,译者:闾佳,出版社:读客 | 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

毛发

如果说皮肤是人类将自身与外界区隔开来的城墙,那么毛发就是墙头草。毛发虽然稍稍使劲一拔就掉,但它的作用却对人类不可或缺。毛发最让人类头疼的地方,是人类经常抱怨毛发该长的地方不长,不该长的地方乱长。不该长的地方,比如女性非常介意的腿毛,每次刮完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滋生出来。这也难怪,腿毛的生长期持续两个月,刮得再干净,只要对毛根没有影响,腿毛就会春风吹又生。

该长的地方,比如头发,对男性来说,遭受脱发之苦可以说是大概率的劫数,任你年轻时头发长得再浓密茂盛,大约60%的男性到50岁基本就会秃顶了,而20%的男性在30岁就秃了。这是最令人张皇失措的难题,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的贤哲提出过各式各样的脱发理论,从油脂分泌到头皮干燥。曾经霸占医学界长达数百年的一个理论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理论也是其中最荒谬的,那就是所谓的“生命热”理论。根据他的说法,秃头是因为男性的“生命热”越到中年越旺盛,以至“烧掉”了头发。今天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名为二氢睾酮的激素容易变得紊乱,使头上的毛囊关闭,从而导致秃头。治疗秃头公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阉割。思来想去,还是秃头的代价更小一些。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作者:库尔特·斯坦恩,译者:刘新,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心脏

“你不应该只有脑子思考,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是鸡汤文学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可惜啊,心真的不会思考。它只是个一张一缩不断跳动的器官,终其一生,它只做这一件事,而且是一心一意做这件事。正常的话,它每天大概跳十万次,一生多达35亿次。如果哪天它突然不跳了,那人类的大限就降临了。

心脏的动力强劲得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人一生的工作量,足以将重达一吨的物体抬升240千里,每小时派送的血液量高达260升,一天则达到6240升(注意,是派送量,不是血液量),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泵,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但遗憾的是,它确实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甚至没工夫走神去关注一下儿你究竟是怎么惹恼了太太大人骂你是“没心没肺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当你挨骂时,为什么你会感到心脏都停跳了片刻?这难道不是在用心思考吗?答案当然还是否定的。心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完全是大脑调控的产物,恐惧或是热恋的情感产生于大脑,大脑则会调节呼吸和心跳以配合他表现出相应的情感。但大脑本身不会跳动,于是只能遥控心脏来替它完成这种情感的表达,仅此而已。

但这个解释实在太不罗曼蒂克了,而且在树上刻一个核桃仁形状的大脑把两个人的名字圈在一起,实在不如一个漂亮的心形来得更加浪漫。所以,为了爱情的永恒不朽以及给珠宝行业的设计师省点儿力气,还是继续将错就错吧。毕竟就像科幻小说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所言,如果爱情本就是一场错误,那也是人类所犯下的最美好的错误。

《人体: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图解》,作者:斯蒂芬·帕克,译者:左焕琛,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

眼睛

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这个俗滥的比喻出自17世纪传道士艾迪埃·比内神父的《自然奇迹漫笔》。眼睛作为视觉奇观,确实是人身上最神奇的部分之一,但它最神奇之处,乃在于它是不折不扣反着来的,也就是说,它是从后向前演化出来的,检测光线的杆细胞和锥细胞都位于后部,而为之输送氧气的血管却在前面。如果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仰望清澈湛蓝的天空,你可能会碰到一些白色的小小闪光突然凭空出现,那其实是穿越视网膜前方毛细血管里的白细胞。这是你不借助任何仪器用肉眼看到白细胞的唯一方式。

眼睛的另一个神奇之处,是它会流眼泪。眼泪在生理上的基本作用是“保持眼睑顺畅滑动,抚平眼球表面的微小瑕疵,让视觉聚焦成为可能。它们还含有抗菌的化学物质,可成功阻止大多数病原体。”但另一方面,人类是唯一会因感情而哭泣的生物。但为何会这样却是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流泪可以用来表达情感,那么反过来,只要制造出眼泪,情感也可以伪装出来。很多时候,痛哭流涕和喜极而泣是很难区分的,尤其是人类为擦眼泪而遮住双眼的时候。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作者:丹尼尔·利伯曼,译者:蔡晓峰,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

“人并不是因为有了手才成为最睿智的生物,而是因为人是最睿智的生物,所以才有了手。因为只有睿智的生物才会有目的性地使用大部分的工具。显然,手并不只是某一种工具,而是很多的工具。它是所有器官的器官。人这种生物,具备使用大多数技能的能力,是大自然赐予人类这种器官。手与其他器官相比,是用途最广的器官。”

古希腊名声最显赫的哲人亚里士多德虽然搞错过很多今天看来最稀松平常的生理学常识,但他对手的定义可谓经典。直到今天仍然值得重复。手确实是人类获得智能、得以直立行走后,才解放出来做其他一万零一件事情的。它由27块骨头构成,运动手指时需要操控七块不同的肌肉,足以让人弹出最美妙的音乐。整个手上约有17000个触觉感受器,让我们可以通过触觉分辨出情书和纸币,感受婴儿皮肤的细嫩光滑和尿布上沾了一手的湿乎乎的感觉。也让男性人类在从灶台上端锅时,会因感到烫手而把整锅太太大人精心熬制了一上午的排骨汤全扣在地上。

手的确可以说是造物主在人身上最精巧的造物。它太完美了,怪不得19世纪最著名的解剖学家查尔斯·贝尔爵士认定手“是上帝造物的证据”。但手本身也有一些难解之处。如果你把手指握成拳头,试试一根根伸出去,就会发现,前两根手指很听话就能伸出去,但无名指却似乎根本不想伸直。一种解释是它对精细运动没有太大贡献,所以肌肉组织便决定不给它分配太多的配额。这多少让我们理解为何在美国长寿动画《辛普森一家》里人物的手都被画成四个手指,但没有观众觉得不对。

《进化的咬痕: 牙齿、饮食与人类起源的故事》,作者: 皮特·S·昂加尔,译者: 韩亮,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9年6月

肠胃

肠胃的作用,自古而今,各个文明的人类几乎都没有猜错过,那就是消化食物。至于如何消化的,人类却直到1822年因一场不幸的事故才得以发现。一个名叫亚力克西斯·圣马丁的倒霉鬼不幸被一支走火的来复枪在腹部开了个直径3厘米的洞,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这个洞无法缝合,但却因此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胃。圣马丁的医生威廉·博蒙特用这个洞做了个实验,把不同的食物用丝线吊着送进去,过段时间再拉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最终,他发现胃里主要的消化介质是盐酸。在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所有关于消化过程的知识都来自这个倒霉鬼的胃。

但肠胃最神奇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是人类的消化器官,而是它排空的重量和人类大脑的重量几乎一致,都是一千克多一点儿。这一点并非巧合,而是事关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般来说,食草类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肠道更长一些,因为他们需要更长时间来消化食物,也因此他们的肚子都比较大。而肉食性动物,如猎豹则身形健美,因为它们摄取高质量的肉食,因此肠道较短。人类的祖先自从吃上高质量的肉食之后,消化所需的时间变短,原先颀长的肠道也就进化变短,投入消化食物的能量也就随之减少,更多的能量可以用来转移供给大脑,其结果是脑容量变大,大脑的进化最终将人类带上文明之路。

本文内容根据如下著作整理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亿岁了》,作者:比尔·布莱森,译者:闾佳,出版社:读客 | 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

《人体: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图解》,作者:斯蒂芬·帕克,译者:左焕琛,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作者:丹尼尔·利伯曼,译者:蔡晓峰,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

《被狩猎的人类:灵长类、捕食者和人类的演化》,作者:唐娜·哈特 罗伯特·W·苏斯曼,译者:郑昊力 黄达强,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人体的100个故事:人类身体的文化史》,作者:鲁道夫·申达,译者:陈敏 毛小红 刘沁莉,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作者:库尔特·斯坦恩,译者:刘新,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进化的咬痕:牙齿、饮食与人类起源的故事》,作者:皮特·S·昂加尔,译者:韩亮,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6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夏恩;编辑:张婷。校对: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8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05版

猫眼看人:人类调查报告

「主题」B04-05丨人类零件手册

人何以为人

「主题」B07丨陈映真:一面自剖,一面剖世

克里斯塔基斯:人性中向善的力量,比负面力量强大得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