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官宣退休!江苏文学界的老友们“拍了拍”他说……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文章在心,暖茶在手,知己在侧……5月19日下午,一场特别的聚会在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会议室开始,毕飞宇、黄蓓佳、苏童、张王飞、黄小初、丁捷、鲁敏、王朔、朱辉、胡弦、汪兴国等众多江苏文学界的大咖从天南海北赶来,走进这个房间,参加他们的老友、著名作家周梅森的“退休茶话会”。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

△周梅森和夫人

听着他们相聚的欢声笑语,听着他们聊起文学界的江湖传奇,虽不在松风竹月间,却实实在在是一场以文会友的文学雅集。身在现场,现代快报记者见证和记录了这一场新的江湖传奇的诞生,特选摘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周梅森小传】

周梅森,中国当代作家、编剧,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

在读者的心中,他的名字与大火的《人民的名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事实上,周梅森的文坛地位,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奠定。作为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梅森塑造的精彩人物远不止“达康书记”这一位。

1978年,他在《新华日报》发表《家庭新话》,1979年任《青春》编辑部编辑,1983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1984年,周梅森调到江苏省作协。此后一段时间他迎来了创作爆发期,写出《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等系列经典作品。

后来,他对编剧工作发生兴趣,亲手操刀改编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作品屡创收视纪录,《人民的名义》更是成为现象级电视剧。

周梅森当过矿工、文学编辑,下海经过商,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曾被提名为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社会公益人物。他还做过市政府的副秘书长。他在商海和官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为官者道德品质的看重,成为其笔下一系列小说的创作养分,也让他用一部部作品,成为读者心目中的“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茶话会现场】

周梅森:我一生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在省作协

为作家举行退休茶话会,在江苏省作协的历史上也是首次。当然,这个首次有望在今后成为一个开端。

当天,一幅“感谢周梅森”的横幅悬挂在会场上方,看到这五个字的人,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退休,不意味着周梅森文学创作生涯的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但作为一个岗位期满的告别仪式,大家都带着一些心里话而来,想要谈谈周梅森给江苏文学带来的卓越贡献。

在场的,是同事、是好友也是家人。他们的到来,让周梅森十分感动。

他说:“我一生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在省作协,从1984年到2021年。我对作协很有感情,这38年我作为作家是非常努力的。我努力了,奋斗了,尽最大可能完成我的工作。感谢作协对我提供的帮助。”

毕飞宇:今天讲话不许流眼泪

毕飞宇在去年年底当选新一届江苏省作协主席。这次特别的退休茶话会,也是他一力促成的。

△毕飞宇

现场,大家一起回忆起了共同经历过的“文学最好的时代” ——1984年储福金、范小青、赵本夫、黄蓓佳、周梅森等怀揣文学梦想,一起来到省作协青年创作组。后来,苏童、毕飞宇也纷纷来到作协。他们,今天已成为江苏文学的中流砥柱。

那些闪着光的记忆至今仍在心中。

△为周梅森颁授纪念牌

省作协专门准备了一个纪念牌和一束鲜花送给周梅森。毕飞宇在旁边笑着提醒大家:“我们感谢周梅森!不过,不要把眼泪弄下来了,今天讲话不许流眼泪。”

黄蓓佳:那时候真好,大家做什么事都兴致勃勃

交流回忆周梅森的糗事、趣事,也成了大家的快乐源泉。

△黄蓓佳

黄蓓佳是现场与周梅森相识最久的同事和老友。她将大家很难见到的孩子气的周梅森描绘地活灵活现,引来阵阵欢笑。“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北京《人民文学》参加学习班,那个时候只有火车,而且只有坐票,要坐一夜坐到北京去。时间正好端午节之前,走之前,婆婆给我准备了咸鸭蛋,还煮了粽子。他那时候什么都不带,全是吃我的。去厦门第一次看到切片卖的菠萝,他就兴奋地说让我请客。外地来了一个朋友,他请吃饭,还打电话让我带一半的菜来……”

说着说着,黄蓓佳就把自己说笑了。她还提起了当初朋友们谁买了录像带,看完了互相借,骑着自行车把录像带去给朋友的时光。“那时候真好,朋友关系都很单纯,大家做什么事都兴致勃勃的。”

苏童:连他的缺点都是可爱的

苏童对周梅森的有意思的性格做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评价。“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一个人。无论对价值观、人生观还是他的创作观,他都不犹豫,很坚定,也很自信。一个人光明磊落到这个样子,会觉得,连他的缺点都是可爱的。”

△苏童

苏童表示,自己也要感谢周梅森。因为江苏文学创作群体中这么多年来都有一股正气,一种很温暖明亮的关系,这种氛围的形成与周梅森这一代作家是密不可分的。“不过我还要多说一句,他打牌技术是真的臭。”

△张王飞

张王飞:值得信赖,可以做一辈子朋友

张王飞1998年调到作协。他与周梅森刚见面就遭到周梅森的质疑,“你来这里做什么?”但后来,两人却相交甚笃。他眼里,周梅森是一个胸怀宽广、性格锋利、值得信赖,可以做一辈子朋友的人。“我相信这么一句话,退休前是朋友,退休后还是朋友,退休后还想着你带着你一起玩的是真朋友。”

黄小初:他是一个把命运牢牢抓在手中的人

为了参加周梅森的退休茶话会,黄小初特意从青岛赶回来,因为他想聊一聊自己心里的这个“奇人”。

△黄小初

周梅森敢闯敢干,做过矿工,当了作家,改革开放以后,最早投入房地产投资,后来又一头扎入股市,大起大落,浮浮沉沉。“联系到他的创作,可能正因如此,周梅森的现实主义才显得又深又实。他是一个把命运牢牢抓在手中的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有他本人经历的影子,他不是旁观现实,而是身处生活激流,以激情的血、冷峻的笔铸就了自己的现实之塔。大概也得益于他的性格和经历,他跟谁都聊得来,这些均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他擅长在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刻画人物关系,细致入微地勾勒各个阶层的生活地貌。”

丁捷:我欠周老师一次当面感谢和一顿饭

丁捷则提起了周梅森对晚辈作家的鼓励和提携。他的作品、反腐纪实文学《追问》出版时,《人民的名义》热度仍在,图书电商纷纷把丁捷的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与之搭配销售,带动了《追问》也跟着热销。“后来周老师还特意在《文艺报》写了一篇文章给我的作品做了一个推荐,我还向他邀约过一次用于淮海书市的推荐,他也立刻答应了。”丁捷说,自己欠周梅森一次当面感谢和一顿饭。

△丁捷

鲁敏:文坛传说中高频提到的“主人公”

鲁敏是70后,她从进入作协开始,就特别爱听这些前辈们之间的交流。“聊文学、讲笑话,这些朋友们聚在一起的交流,是江苏文学的传统,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江苏文坛上的传说。周梅森是这些文坛传说中高频提到的‘主人公’。”

△鲁敏

她表示,江苏文学苏军的深厚积淀,让自己在跟其他省市创作者交流时与有荣焉。 “江苏文学就像苏童老师口中那‘白象似的群山’——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最终构成了巍峨绵延的群山。”

王朔:十几年前成为同事我很高兴

王朔透露,自己很多年前开始就爱看周梅森的小说。“十几年前我来到作协,成为周梅森的同事,特别高兴。当时还有人跟我说周梅森非常有个性,让我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这十来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除了学术成绩外,他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也很大。”

△王朔

朱辉:感受到了写作人彼此之间的善意

朱辉透露了自己与周梅森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缘分。“20世纪80年代,《青春》刊发了我的处女座,那个时候,周梅森正在《青春》做编辑。”多年后,朱辉的作品举办研讨会,周梅森也欣然出席。

△朱辉

朱辉表示,这么多年,在跟周梅森的交往中,他感受到了写作人彼此之间的善意。“其实我和周老师的作品之间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是没事,他很愿意看到江苏文学的百花齐放。”

胡弦:同为老乡,欣赏他身上的仗义豪情

胡弦和周梅森同为徐州老乡,也极其欣赏周梅森身上的仗义豪情。“多年前我就感受到,周梅森在徐州的文学界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他对于文学人才一直鼎力扶持。他提起了徐州有个基层诗人丁可,诗写得很好,但一直没有被关注到。”周梅森大力推荐他,还为他举办了研讨会。不仅如此,周梅森还在《人民的名义》中引用了丁可的诗歌,有次出版社打电话来说要把诗删减一些,周梅森还据理力争,这件事给胡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胡弦

汪兴国:江苏文学、江苏作协要感谢周梅森

最后,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为这次聚会做了总结发言。

△汪兴国

在他看来,省作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与人为善、相互包容、懂得感恩、奋发进取的“江苏作协文化”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和弘扬。多年来,周梅森紧抓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江苏文学、江苏作协要感谢周梅森,全国的文学界也应当感谢周梅森。正是他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黄金一代作家,为江苏文学在全国文坛打下了一片广阔天地,奠定了江苏文学在全国文坛前列的位置。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江苏文学的坚实力量,将继续带领江苏年轻一辈作家冲锋在前, “高处再攀高”。

(作协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