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池田大作: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瞩目——贺文汇报创刊六十周年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池田大作先生于2023年11月15日去世,享年95岁。本文是池田大作先生为1998年1月25日文汇报创刊六十周年而作,刊1997年11月13日《文汇报 笔会》。

与人民一道铭刻历史的辉煌的文汇报创办六十周年,谨致以衷心的祝贺。

今年五月,我时隔十三年重访令人怀念的上海。切身感受了直冲霄汉的发展气势、充满干劲的市民活力、如日中天向着二十一世纪迈进的时代气息,实在是不虚此行。

在欢迎宴会上,我用玩笑的口气坦率地说:“我自以为一生波澜起伏,历尽坎坷,很少会‘大惊小怪’,但此次看见贵上海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不禁从心底发出惊叹。不,应该说是欢喜。不,应该说是感动。”

尤其是访问上海大学、出席授予名誉教授称号仪式之际,许多年轻的英才和钱伟长校长一起欢迎我,他们那炯炯目光烙印在我心里,永不磨灭。

上海大学中心校园所在地也曾遭受残暴日军的攻击,破坏殆尽,一片荒芜。而今,新世纪的精英一批又一批地在那里求学,不为表面的风风雨雨所惑,探究天奥。

贵国的“教育”与“文化”光辉灿烂,目睹这一英姿,我难禁热泪。

回顾二十多年前,我曾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对贵国领导人说:“贵国今后必然取得伟大的成就。届时日本落后于贵国当然不在话下,贵国的发展将为世界瞩目。”

人们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今天世界的潮流已确实如此。对于无限热爱贵国的我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了。

贵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是什么呢?

我认为其柱石之一,在于贵国那种总是能高瞻百年之后、彻底致力于“人”本身的培育和变革的、伟大的“智慧”和“坚韧精神”,正如《管子》所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哲学家杜威访问中国和日本两国,其结果是留下了批判日本赞扬中国的论调。要而言之,日本的急速发展不过是“搬来了”外国文明,徒有其表,其根底依然是陈旧的本质。与之相反,中国不追赶时流,不局限眼前,苦战奋斗,“要从根底变化”。杜威预言,从内部不断产生“新的人”,以此为基础,发展为真正的现代国家的,唯其中国而已。

中国“超过古埃及、罗马、希腊,绵绵数千年”,其人民的“坚强气概”和“生命力”令著名《大地》的作者赛珍珠无比热爱,她早就坚信“在所有文明中是具有最健全的基础的”中国必将胜利。至于日本,她一语道破:因“养成愤怒、偏见、个人欲望和贪欲”而必然失败。

二十五年前曾和我对话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对贵国也寄予无限期待。

历经数千年,从政治和文化上统合数亿民众,贵国这种罕见的“睿智”是汤因比博士特别注目的。他说:“岂止半个世界,中国肩负着统合整个世界、为之带来和平的命运。”“可以相信,人类统合是不可欠缺,不可避免的,在统合过程中,中国将起着主导作用。”博士的洞察卓见,我迄今难忘。

佛典有云:“欲知未来果,观其现在因。”为了“未来的胜利”,任何社会都要以现在的“精神的胜利”为根本。只要“精神”充满了理想和希望,鼓足建设的勇气,未来就一定能无限兴隆。

我和作家金庸自去年进行对话,我们正是由这一点确认了中国不可动摇的未来。

我们也谈到鲁迅先生。

一九七四年六月我第一次访华时到过上海,曾祭扫鲁迅先生墓,参观“鲁迅故居”,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房间里悬挂的鲁迅先生手书紧紧吸引我的视线:“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这是他去世前两个月在信上说的。

“人各有志,不随风波。”鲁迅先生为唤醒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精神斗争最激烈的关头,他致函同志,发出这样的呐喊:“巨大的建设,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今年春天我们在日本接待了贵国全青联的代表,他们异口同声说:“中国青年愿意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那飒爽英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坚信,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自身,这种坚韧的不朽“精神”世代相传,将照耀贵国的锦锈前程,光芒四射。

明年是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我拜会周总理时,总理紧紧注视着我的眼睛,说:“最关键是本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今后世界各国应互相尊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展望越来越显示出深远意义,时时在我的生命中回响。

作为一个继承周总理精神的人,我决心和尊敬的贵国民众一道,积极行动,献身于永不动摇的“日中友好”和“世界和平”。

最后,深深祝愿贵国日益繁荣,贵文汇报进一步发展。

作者:池田大作

文:池田大作编辑:钱雨彤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