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文化博览(十七)
在祖国的西北,在美丽的青海湖东边、雄伟的祈连山南面,滔滔的湟水和大通河两岸的广大地区,居住着一个纯朴勤劳的民族——土族,唱着民歌“花儿”,以淳厚民风展示于世。作为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千百年来土族的变迁充分表现了土族大一统国家的观念和一体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土族村落的神圣与世俗
(一)村庄
土族村庄,无论是选址、建造还是使用方面,都体现了自然环境、民居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且将“神圣和世俗”体现在了村庄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中。
图 1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村庄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毗连的地区。由于该地区群山起伏、山上树林茂密、河流流经形成河谷等,为土族村庄提供了建筑原材料和生活所需要的水源,所以聚居在这一地区的土族人多把村庄建在山脚下,依山傍水。山区的庄廓靠山修筑于山脚向阳的缓坡上,利于地面水的排除;川水地区的村庄一般坐落于近水之处。除了注重自然条件外,村庄的选址还注重民俗及宗教的意义。早期的土族自然村庄大多是同宗同族的,每个村庄都是单一姓氏家族群体组成,村庄与村庄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土族对山神的信仰也决定了土族村庄要处在群山的环绕之下。村庄选址注重自然条件、民俗和宗教的意义的同时,村庄建筑的构成也反映出了自然、民俗和宗教的意义。土族的一个村庄主要由山神庙、庄廓院落、祖坟、村庙、打麦场等组成。
1.山神庙
土族信仰中有多神崇拜,所以村前村后的大山被村民们视为神山,在山上修有山神庙。山神庙连接着自然神灵与土族村民的信仰,而土族的於菟节就体现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於菟节又叫“鄂土”,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举行。节日当天由法师带领七名青年,中午时分来到山神庙里,脱去上衣,挽起裤腿,用墨汁在前胸及后背画虎头,在脸上画虎纹,并用画有符咒的纸扎上头发,双手各握一根带钩的长棍,这些人被称为“於菟”。首先法师带领大家叩拜山神庙里的二郎神和诸神,接着大家一起挥舞着长棍绕庙一圈后奔下山。到了山下,大家就从庄廓外爬上各家的房顶,进到屋里搜寻各家为“於苑”准备的肉食,如遇那家有病人,则从病人身上跳过以此驱邪祛病。“於菟”从每家每户窜过后,就汇集于巷道。此时由法师擂击龙鼓驱魔,“於菟”用长棍将村民送给他们的白面馍馍串在长棍上边舞边向村边走去。
2.庄廓院落
庄廓院落是土族主要的日常生活空间。一般是一户一庭院,占地面积约四五分,筑方形高墙。墙半腰用白卵石镶嵌宝塔形图案,墙头四角置白卵石,门面墙壁用泥抹光,还有用白灰粉刷的,既减弱了风雨对墙面的侵蚀,又显得整洁美观。院内建二三面或四面土木结构房屋。一般3间正房和2间角房为一组,正房当中一间为堂屋,两边耳房分别是卧室、厢房或佛堂。正房的门面柱头、门框等上有许多雕刻装饰,如虎狮、麒麟、杜鹊、孔雀、凤凰,各种花卉、海螺、宝伞等。角房或为锅头连炕之厨房,或为草房畜圈。大门多为单扇,门顶一般还有一间小门楼。院正中设有中宫(埋寺中请来的宝瓶的地方),其上砌有圆槽,圆槽中插嘛呢旗杆,上挂经幡,朝上房一面设香炉。
图 2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民居庄廓院落
图 3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民居的方形高墙
3.祖坟
祖坟多建在高地上,位置较高。传统的土族都是大家族甚至整个村庄就一个单一的姓氏,相互都有亲属关系,所以祖坟是对一个村庄或者一个姓氏的家族起着纽带的作用,可以说祖坟是宗族维系的标志。每年的腊月三十日,男性身着节日礼服,骑马到坟地,首先给本族的高祖献祭磕头,然后各分支向自己的祖先依次献祭磕头,然后跑马比赛,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饮酒取乐。祭祖归来后,张贴对联(以前全部买的汉文对联,现在有了藏文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过年。
4.村庙
土族的每一个村庄中都有一座村庙,村庙中供奉着保护村民的神灵,如龙王、切什羌(即护法神箭)。村庙是村民祭祀和拜神的场所,是土族村民宗教生活的中心,围绕着村庙展开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六月会、纳顿和鸡蛋会等。
5.打麦场
打麦场,一般都设在村庄中交通便利处或设于村庄的中心,它不仅是生产设施,也是本村居民进行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逢年过节,喜庆婚礼,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以及平时公共聚会大多在此进行。是村庄中除祭祀空间和私人空间外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
另外,在村庄中还散落地分布着村民建造的宗教设施来表达信仰的虔诚。在村庄的山头上有“鄂博”,山壑岩壁上挂有经幡,并种植草木,其中古老的大树被视为神树。村庄内修有“崩康”,不少村庄里还修有小喇嘛庙。村口和庄廓大门附近还常修有“雷台”(避邪用的小台)。
图 4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村庄大门
(二)民居空间
村庄是土族人生活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和公共空间,而作为土族人日常生活中心的庄廓庭院则使土族人相对外界有着自己的独立空间。简单来说,土族的民居主要是由庄廓、大门、北房、庭院组成。
1.庄廓和大门
庄廓将民居建筑与村落公共空间隔开,形成自己的独立空间。大门则是连接土族村民活动空间的媒介,但是门仍偏向于使民居相对独立并与外界隔开。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大门的开向和有专门关于“门”的禁忌。土族庄廓的大门通常是木制的,开于庄廓的一角,与其所在墙面成一角度。进门后穿过一处角房进入院内,大门不正对内院,且通过一处角房作为过渡,较好地避免了风沙和视线对院内家庭活动的直接干扰。大门向外正对神山、神树等物为之吉祥,忌讳大门正对墙角、空物等。在土族禁忌中,“忌门”土族语称“吾迭·吉拉”,认为大门是进财招宝、进者辟邪的重要关口、凡遇不祥征兆,传染病症,一定要忌门、断绝一切对外交往,谢绝外人入内,以防邪气犯正。修建新大门,要在门头顶插一柏枝;生孩子后,在大门旁贴一方块红纸(男左女右);有危重病人或发现传染病流行,在大门口煨一堆火或门旁挂筛辟邪。不能冒犯门神,否则,认为会招致家破人亡。
图 5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民居
2.建筑内的社会空间
北房(正房)是民居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内部一般分为三间,堂屋居中;左侧是家庭中长辈的卧室和款待上宾的地方;右侧都是佛室,供家人日常膜拜之用。正房的正立面在檐下做成檐廊的形式,形成一个半开敞的、遮风挡雨、充满日照的家庭活动空间。东、西两侧的厢房为晚辈们生活居住的场所,也有在一侧厢房中卧室与厨房相结合设置的。南房常作为存放较重要物品的仓库(如粮仓、农具库),有时也兼作卧室。厢房及南房大都不做檐廊,立面处理较正房简洁。四角的角房是庄窠四边房屋的连接体,也是形成内庭院空间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般用作门房、厨房、畜舍、厕所、杂物库等,由于所处位置偏僻,用作附属用房,大大减少了对其内庭院及主要房屋的影响。角楼大都用作柴草房,无固定的楼梯,利用木梯子作为垂直的交通工具。
3.建筑内的神圣空间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公共活动中心,是庄廓中各个房屋、各个空间进行交流和联系的联结体,也是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相结合的表现体。庭院正中有一拴牲口用的转槽或花坛,亦称之为嘛呢台,是生活和宗教两用的设施,直径近2米,高近1米,或圆或方用黄土筑成或砖砌成,有的嘛呢圆台正中竖有高达数米的幡杆(嘛呢旗杆)。庭院中央的幡杆高约三丈,门头顶的幡杆则三五尺。幡杆顶端置日月同辉的木刻吉祥物,禳灾辟邪。院内还设有煨桑炉(柏香炉),终日香烟缭绕。每逢初一、十五日煨桑祭祀,也有天天煨桑祭祀的。它与设于正房中的佛室一起构成土族家庭内部宗教信仰的标志并与村庄中众多的宗教设施相呼应,使土族生活居住环境围绕在宗教色彩浓厚、鲜明的宗教氛围中。
图 6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民居内部结构
佛室,设在北房的右侧,供奉着佛像和家神,每月初一、都要由家中男性煨桑点灯。厨房的墙上抹有的一块二尺多高、一尺多宽、上涂白点的黄泥,是土族灶神的象征。每年腊月二十四都要用新黄泥重新抹一遍,以示送灶神,这一天全部房屋除尘,挖尽灶内的旧灰,泥锅台。祭祀前先煮好肉或饭,然后在灶门前堆起方形土台,其上用木条搭建房屋模型,用木条将锅垫之倾斜,临祭典燃放爆竹,将木屋模型点火,再将锅放平。祭典完备,全家人用晚餐。每年的腊月三十在新抹的黄泥上用面浆点上白点以表示迎灶神。
二、土族民居建造过程的仪式及特色装饰
土族民居的建造过程作为土族建筑文化和居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建筑仪式和建筑装饰上。
(一)就地取材和建筑仪式
土族的聚居区主要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群山纵横、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多土石,这就决定了它的民居建筑首先要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在土族的民居建筑中利用当地石头、黄土和木架建起高大厚重的黄土围墙,在建造北屋后墙时与相邻的围墙相隔一定的距离,这样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空气夹层,对房屋起到了很好的保暖作用。土族民居的建造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土族建筑的地域性特色,而建筑仪式则体现出了土族建造过程中的文化特色。
1.看风水
土族人十分注重“风水”。在建房前,要先请“阴阳先生”或喇嘛占卜,选好村址或者是新居地,以山水环抱为最佳。
2.打庄廓
打庄廓即筑外围土墙前先要请“阴阳先生”或喇嘛占卜,择定吉日,燃香点烛,梵烧纸钱,在一只陶罐(即镇宅“宝瓶”。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称“崩巴”)内先倒入少许水,再放活鱼、青蛙、蜈蚣、穿山甲、石燕这“五腥”,麦、豆、青稞、菜子等五色粮食,金、银、铜、铁、锡、珊瑚、珍珠、玛瑙等“八珍”,海龙、海马、天南星、地南星等十二味“金药”,以及佛经、符篆等物,安置在预先挖好的庄廓“中宫”穴中,以保佑家宅平安,人畜兴旺。
3.放大梁
放大梁是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安梁这一天,要煨桑敬神,然后和木匠在选好的梁上挖一个小洞,塞入金子、五色粮食、八宝茶、柏香等物,塞好后用红布包好大梁,用硬币将布钉紧,两端用麻绳捆好,上梁时请木匠爬上房缓缓提起大梁。大梁安好后,木匠开始抛撒粮蛋,众人抢捡粮蛋,以求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大梁安好后,亲戚朋友赶来恭喜,主人设宴款待,并给木匠挂红。
4.安木制大门
安木制大门是最后一道工序,安门前要举行像上大梁一样的仪式。门安好后主人要在门楣上方插一束柏枝,以表示禁门,谢绝客人来访。禁门三天后请福寿双全的老人来踩门。
5.庆新居
村庄建起后,要到附近最大的寺庙请神并将其安放在村庙中;如果是新居落成,则要到村庙中祭祀,并请回神,供奉在自家佛堂中。全家人要一起吃一顿长饭(拉面或者面条)来庆贺。
(二)建筑装饰文化
土族民居的建筑装饰重点在庄廓(围墙)、大门、窗户等上,既美观实用,又内涵丰富。
1.庄廓装饰
用白泥将庄廓的外部即围墙的外面抹光,既给人以整洁的美感,又减弱了雨、风对墙体的侵蚀;在庄廓的四角上常放置白卵石,用以避邪;在大门所处的外墙面上用白卵石镶嵌出宝山的图形,以示吉祥。放置白石和用白石镶嵌图案,反映了土族对白石的崇拜和历史上多种宗教信仰对土族人的影响。
图 7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民居的大门装饰
2.大门装饰
土族民居的门楣、门框都雕有精美的牡丹图案,在大门的顶端正中位置还挂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的龙状布条。而且在庄廓上除了用白泥抹光,可以说大门是庄廓上的另一装饰,显得突出、醒目,是村庄内外划分社会空间和私密空间的显著标志。
3.北房墙面和窗户装饰
凡是北房室内的墙面每隔一段时间便要用白泥抹光,而镶嵌在墙面上的门窗根据所处位置大小不一、装饰的精美程度也不一样。正房的门窗大而精美,既得到充分的阳光又显得美观大方;两侧厢房的窗户相对北房的要小些;南房的门窗小而简陋,没有任何装饰。对不同房屋的装饰反映了房屋所处的位置和地位,也是土族家庭关系的影射。
4.其他装饰
佛室和厨房的装饰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土族民居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右侧的厢房通常都作为佛室,佛室里供有佛像,贴有“普日格安”(神佛的画像)。在厨房的墙上有一块用黄泥抹的二尺多高、一尺多宽的地方,用调好的面浆在上面做点缀,这既是厨房中唯一的装饰,也是灶神的象征。
另外,土族人认为牡丹象征着吉祥,所以屋内常以牡丹图案进行装饰,房屋中许多木刻也是以牡丹图案为题材的。如正房堂屋摆放着绘有牡丹图案的大红面柜,厢房内又有绘满牡丹的壁柜。
三、土族传统村落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的土族村落在村庄范围、民居建筑、家庭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口的增加,居住面积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有些村民已经将房屋修在改造过的坡地上。进入21世纪以来,有少数富裕的土族家庭,在城里买房,从农村转入了城市。
房屋的构架已不限于传统,而采用不同的构架方式;民居的建造向多元和专业化方面发展;在民居建筑组成部分中增加了厕所和庭院中的菜园;现代交通工具、家具和信息工具走入村落。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土族民居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村里的房屋由土木结构改进为砖木结构,也就是说整个房屋的框架由木头拼接而成,屋内的墙面和屋外的围墙都由砖砌,房顶改用瓦片覆盖。另外,经济条件更好的村民就用混凝土和砖砌。以前盖房除请木匠外都是请亲戚朋友帮忙,现在出现了专门的建筑队,带来了新的建筑。20世纪70年代以前,土木民居的组成部分中是没有厕所的,70年代以后村民们才在庄廓外面用土坯建起厕所。厕所的三面是土墙,屋顶是用小木棍、杂草与泥土混合起来盖上的。以前在庭院中只有方形小花台供日常拴牲口和放香炉、插嘛呢旗杆之用,现在村民会在院子的一角,开垦出一块菜地,种上萝卜、甜菜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频繁地迁徙和交往,以前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核心家庭。而且许多由单一姓氏组成的自然村落逐渐变成了杂姓村庄,从单一走向多元。勤劳、智慧的土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奋斗,土族地区社会发展必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土族人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