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ooper
图片/网络
编辑/Zwei
导语:在比亚迪海豹越均销量稳定1万+(甚至最近两个月都是2万+),且提车周期是2-3个月和大众ID.3成为大众ID系列唯一终端行情稳固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品牌颇为默契的选择“加注”紧凑型纯电小轿车细分市场,并在配置、续航等基础卖点之上奉上运动、性能等附加亮点,比如之前引起热议的前途K20,以及最近刚上市的名爵MULAN。
从MULAN的售价区间来看,12.98-18.68万元的售价基本涵盖了从海豚到ID.3主销车型的目标人群,甚至顶配车型售价已经与SL03等车型有所重叠。但考虑到10-15万区间纯电小车选择本就不多,MULAN还是这一细分市场少有主打运动性能的小车,理论上拥有了突出重围的可能性。
按照名爵现在的宣传口径来看,后驱+3.8秒零百加速是MULAN在竞争中被拿出来大肆宣扬的优势,毕竟15万以下能够买到的后驱车寥寥无几,更何况这个尺寸小车往往都是以代步工具属性为主,也让MULAN被定义为“年轻人第一台后驱性能小钢炮”。不过,3.8秒加速成绩的车型只有顶配车型才能做到,而售价已经来到18.68万元,对于更走量的中低配车型来说,这样的宣传策略多少有些“头重脚轻”的味道。
实际上,相比海豹和ID.3这类对手,MULAN在外观视上确实更偏向于一台燃油车的视觉感受,且不说没有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从车头设计语言到车身比例来看,MULAN都比前者们更容易让普通消费者所接受,这一点可能会被某些网友吐槽没有新能源车的特征,但放在目前这一细分市场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优势——
从我们身边购买海豹、ID.3的朋友反馈来说,他们对这两台车不满意的多数都是外形不符合中国用户对小轿车的传统审美,而这一细分市场能够选择的车型又相对偏少,像秦Pro/帝豪新能源、几何A等车型又总有种网约车的既视感。
而在内饰部分,虽然视觉冲击力不如外观,但要知道的是,MULAN毕竟是一台全球车型,它不是中国特供,也意味着它也不是专为满足中国用户需求和审美打造,所以整体布局上更偏向传统。只是MULAN 1836mm的车宽加上中控台部分“跳水台”的设计,让其在前排座舱的敞亮感和氛围营造上至少不输于两个主流竞品(提醒一句,大家不要去看顶配车型,没有参考价值)。
再论大家最为关心的配置层面。售价12.98万元的MULAN入门版车型在配置上其实并不如售价11.78万元的海豚中配车型,甚至不仅安全气囊数量更少,还缺少了倒车影像、天窗、皮质方向盘、主驾座椅/后视镜电动调节等配置,其大概率也不会出现在终端市场。
而售价13.98万元的MULAN次低配(425km豪华版)车型,虽然在配置上与11.78万元的海豹中配车型各有优劣,但售价已经贵出了2.2万元。并且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多花1万元,已经可以买到拥有更多主被动安全系统、L2级辅助驾驶的大众ID.3。而再高一个配置的MULAN售价已经来到16.38万元,可供选择的车型又会增加不少。
换句话说,抛开设计和视觉感受两个卖点,MULAN在15万元以下市场单看配置和产品力其实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还可能受到海豚和ID.3的前后夹击。如果MULAN想要在这个价格区间杀出重围,或许只能期待魔方电池能够在真实续航上为MULAN提供额外的吸引力了。
阿川评车
站在理性角度来看,MULAN从营销宣传到配置分布上都有些“头重脚轻”的味道,3.8秒加速性能、翻毛皮座椅、18寸轮毂都要顶配车型才有,而L2级辅助驾驶、主被动安全系统、运动外观套件、手机无线充电、自适应远近光灯等增加吸引力的配置要从16.38万元的次顶配才能配备,并没有十分精准的捕捉到15万元以下紧凑型纯电小轿车目标人群的核心诉求:性价比、续航才是痛点,对比之下设计、氛围和性能都只是加分项。
要知道,这部分消费者才是这款车真正能否走量的关键。给我的感觉是,从一开始MULAN就不是一款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车型,而从定价与配置来看,它也注定不会成为同级别市场的热门选择,或许名爵品牌更看重的是这台车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