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邮政的理解可能是最简单的信件投递。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邮政系统可能是美好的青春回忆;对于青年、青少年来说,信件不过是旧时代的一个名词而已,毕竟我们连电话都不怎么打,有微信、QQ足矣。除少数追求浪漫的青年男女外,几乎没有人再用老式的邮政系统。稍微对物流有些了解的人,会把邮政和快递等同,毕竟这是传统邮政对他们最大的用处。而然在信息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邮政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决定个人的成败,甚至能左右国家的兴衰。
邮政的起源——兴于疆域广阔的帝国
作为中国人,一定熟知“四大文明古国”这一说法。其实在这个假设的最早版本,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具体的国度,而是泛指四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区。其中一个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建立在肥沃土壤上的诸城邦。
【苏美尔文明是已知最早的文明】
当波斯第一帝国消灭两河流域的各个独立国家后,成功地创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大流士一世像秦始皇连接各国长城一样,将亚述、赫梯的原有驿道连接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翻修、扩充。最终波斯帝国建立起当时世界最大的邮政系统——御道。拥有御道的波斯帝国能够很好地调集各地的信息、资源;前线的波斯军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急需的支援、情报。凭借这个神器,波斯成功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正在骑马狩猎的大流士一世】
无独有偶,华夏文明扩展时,也注意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早在商代,中国人就建立起东亚最早的邮政系统。当时商朝人将其称为“羁”,每当君王出行,都需要举行祭祀,同时让巫师记录“羁”的地点与顺序。到周代,邮政系统被进一步细化,分化出专供邮政人员食宿的设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周礼.遗人》记载:每隔十里就有“庐”,里面放置着专供邮政人员的饮食;每隔三十里就有“宿”,专供邮政人员休息。
【与“狩猎”一样,早期邮政系统更多被贵族垄断,用以战争或其他目的】
之后两千年25个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邮政系统作为帝王将相的争霸工具不断地被完善和改名。在秦汉时期,负责邮局被称之为“亭”,汉朝开国君主刘邦就曾是秦朝的亭长。蒙元入主中原后,根据蒙古语音译称邮局为“站赤”。明清则根据其音译简化将其称为“站”。但无论其名称如何改变,本质依旧是那个为帝王家服务的邮政系统。除少量有一定资产,能养得起信鸽的人外,大部分人民依旧处于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用今天的话说,邮政并没有“下沉”到可以为普罗大众使用。想要改变这“三千未变”的局面,邮政系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干涉。
二次工业革命与邮政的“下沉”
19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正式进入“电气时代”。相比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市场的兼容性更强。简而言之,第二次工业革命更能把其成果分享给普罗大众。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帮助更大】
在信息层面,二次工业革命带去电话、电报等先进科技产物。哪怕一个人站在南极,另一个站在北极,只要他们身边有电话线和基站设施,就能完成即时通讯。这对传统邮政行业的冲击不可谓不巨大,毕竟在没有高铁的时代,一封信从北京发往上海,最快也需要数天才能到达收件方手中,怎么可能与即时通讯的电话与远距离“传真”的电报相提并论?
执政者们很快发现电话、电报在军事、政治上的用途,迅速摒弃传统的邮政系统,改用电话、电报作为指挥工具。
【信息传输效率上,电报比信件高太多】
可传统邮政并非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对于中下阶层人士,电报和电话的成本过于高昂。以民国时期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为例,一封从上海发到苏州的电报每字1角、镇江1角1分、清江1角2分、济宁1角3分、临清1角4分、天津1角5分、大沽1角6分。按照当时的物价折算,一份电报的价格可以抵得上20-40斤的猪肉。别说位于底层的普通市民、农民,就连一般的中产阶级也不敢拿电报当信件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抓住一只大玳瑁,其他媒体如实报道,唯有《世界日报》将其说成是乌龟。愤怒的《世界日报》社长觉得这会降低报纸的公信力,便想发电报斥责驻京记者,但由于电报的费用高昂,选择简略内容。于是,他发文称“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这封电报在第一时间传遍全国,成为中国人民茶余饭后的笑谈。从侧面也印证了电报的昂贵。
【低成本优势,让传统纸媒得以撑过第二次工业革命】
因此,邮递寄信依旧是大众的最佳选择。高阶层的精英人士也并没有完全选择电子通讯设备。正如汽车普及后,许多指挥官依旧喜欢骑马一样,旧时代的印记并不容易消退。许多大儒依旧热衷于使用信件+文言文的方式交换信息,上流社会的青年男女也喜欢写情书,而不是打电话。直到今天这种习惯依旧保存,不得不让人感慨传统力量的强大。
互联网与便携式通讯设备的致命一击
正如所有改革一样,在初期阶段旧时代的产品或许能够依靠大众的消费习惯与产业链的成本优势挣扎。可是,技术的成本降低,并进一步与市场接轨后,旧时代的产品就会迅速没落,成为一个文化上的符号。
【大部分的00后,乃至许多90后都不认识BB机,更不会知道它对传统的冲击】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寻呼机,取名为BellBoy,简称BB机。之后经过数十年的改良,成为通行世界的寻呼机。相比只能在家使用的“固定电话”,BB机的特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地接受异地的讯息。同时,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迭代,无论是固定电话,还是传统的BB机,价格都已经十分便宜,连一般市民都能使用。
中国在1983年引入第一台BB机,自此以后各地的业务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疯长。传统的邮政在寻呼机的迅猛攻势下节节败退,只有在偏远地区依旧维持着以信件为核心的通讯网络。
【由刘烨主演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便是80年代湖南山区的通信】
90年代中叶,手机在中国遍地开花,BB机完成其历史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因BB机兴起而遍地开花的基站却依旧继续着它们的历史使命。千禧年后,IT革命让互联网在中国得到普及,除固守传统的老年人外,再也无人使用传统邮政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
时至今日,邮政通讯业务早已从线下转为线上。在企业招聘,尤其是外企招聘中,往往会让面试者以邮件的方式传送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新的时代,邮件依旧以自己的方式,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