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顶尖导师集结!这场设计实验为何被称“思考者奇迹”? - 凤凰艺术

新·设计教育

在功能至上的时代,设计常被简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其承载的历史厚度与思想深度却被遗忘。DS academy(DSa)创始人何见平博士犀利指出:“若教育仅培养技能,将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失败。”设计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个体对行业遗产的敬畏、对社会变革的洞察,以及对人文学科内核的探索——这正是DSa X 桑泽研究所(DSa X KDS)诞生的深层动因。

这场横跨欧亚的教育实验,集结了日本“东方包豪斯”桑泽设计学院与何见平创立的DSa两大顶尖力量。双轨制课程体系将桑泽50%的同步课程与DSa特色课程深度融合,涵盖从字体设计到动态媒体的12个前沿领域,40余位国际导师阵容更包括AGI联盟成员、柏林白湖艺术学院教授等顶尖学者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设计教育真正的内容只有两点: 设计历史设计思想

只是公众的关注和社会的当下需求,总是被引导和聚焦到设计的功能性上。设计在当下社会需解决的问题;设计对社会供需环节,特别是商业销售中的有效性;设计如何解放人的工作负压等等。没有设计历史的教育,设计师不会明白,在社会进步、技术革新中,设计师的身份和使命的本质问题;没有设计思想的教育,则令设计成为一种技能的工种。

教育应对社会需求而生,必须凌驾于单纯需求境况之上。教育的目的如果只是培养某种专业技能,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Richard Charles Levin在《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一文中提到“Liberal Education”这个概念,鼓励受教者作为主体,用独立思考掌控自己的教育。教育不教知识技能,却让人胜任任何职业。教育的目的只可能是培养专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必须围绕人思考中的兴趣和疑惑展开。这些兴趣和疑惑中,带着对行业的憧憬、专业遗产的累积、设计专业的发展、人在未来社会中如何应对压力、如何脱困和保持精神的愉悦。

DSa规模很小,只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细胞、一个探索性实验、一串践行者的足迹...... DSa梦想很大,助力推动设计跻身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成为教育引导专业精神和思想探索的动力...... 支持DSa项目的设计师们、艺术家们与日俱增,DSa的实践变得愈发吸引充满理想的年轻一代设计师们。DSa也在西方设计界引起关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知名设计评论家Steven Heller谈到DSa,这个完全不受任何资助的实验设计教育项目时,称之为“设计思考者的奇迹(a design thinker’s miracle)”。DSa希望能在东西方的和谐中创造新的设计世界。

欢迎加入DSa 25!

2025年2月9日 何见平

关于

DS academy

“DS academy(DSa)”是国际设计教育项目“Design Summer”十五年沉淀后的升级,更完整地融合了设计实践和创新、设计哲学和史论、行业制造和艺术交叉学科,汇聚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一线专家,共同打造的设计和艺术大师班实验教育项目。

DSa继承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倡导美育于社会之重要性等观点,并从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教授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中,寻找到中西哲学的融合点,将东方内修含蓄和西方入世务实的观念兼收并蓄。

DSa聚焦当代设计,倡导设计专业的学术性,以“发展个性创造,适应社会革新”为目标。在教育理念中,坚持“设计是思想者的事业,是技能的先驱”。在教育特点上,DSa打破设计、艺术、史论、技术的学科壁垒,坚持线下、跨文化的多元教育模式,鼓励心手合一的实践创作,激发个体蕴含的无限潜能。DSa表彰探索和创新,致力于培养不失自我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有高度审美水准、有创造思维模式、有艺术表达方式、有科技实用技能的新型艺术和设计人才。

2024年,首届DSa获得学员、业界及教育专家的诸多褒奖。2025年,DSa秉持初心,特邀全球逾40位专家组成绝无仅有的师资阵容,内中不乏蜚声海内外的当代设计专家,也有在历史、哲学、媒体、影视、策展及当代艺术等跨学科领域的专家人士,持续为参与者提供开放、多元、包容的线下学习平台。

授课时间

DSa 25 ③:7.14—8.8

(周一至周五)

DSa 25 ④:8.11—9.5

(周一至周五)

注:

上午9:00-12:00为定期设计实践课程,

下午14:00-17:00为不定期设计哲学及历史、跨学科、

材料及工艺等公共课程,详情参见课程表。

专业设置

DSa 25 ③ 和 ④ 分别为期一个月,

均设置四个专业方向:

A、设计图形研究

B、文字设计及多语种图文编排

C、品牌形象和信息设计

D、互动媒体

课程结构

DSa 25的课程结构为:

设计实践 (60%)、

设计哲学及历史 (20%)、

跨学科 (15%)、

材料及工艺 (5%)。

DSa 25 ③

设计实践

7.14—8.8 (9:00—12:00)

A

设计

图形研究

又一山人 中国 / 香港

7.14—18

课程主题:看见自己

课程概略:作为视觉创作者,我们通过知识、经验、感官与品味去观察和创造世界。然而,更为根本且重要的是: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如何看待世界?你是否真正看见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简单来说,你是否真正看见了自己?欢迎加入我为期五天的创意探索之旅:第一天:神之绘画(工作坊);第二天:我们如何看见 / 我们看见了什么(讲座);第二至四天:自画像(项目);第五天:生存·生活·生命(讲座 / Q&A)。

导师简介:又一山人,本名黄炳培,1960年生,香港设计师、当代艺术家,活跃于视觉艺术及创意领域,以“又一山人”之名为人熟知。又一山人的职业生涯始于平面设计,随后进入广告行业,先后担任JWT香港、BBH亚洲及TBWA香港等国际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及首席执行官。经过十五年的广告行业历练,他转型为电视广告导演,并于2007年创办84000 Communications,进一步扩展至品牌与市场营销咨询领域。

在创作生涯中,又一山人凭借艺术、设计、摄影与广告作品屡获荣誉,曾获得600多个本地、亚洲及国际奖项,涵盖One Show金奖、D&AD黄铅笔奖、东京TDC奖、DFA大奖三项、亚洲广告Spite奖、香港设计协会亚洲设计奖(HKDA Asian Design Awards)和香港4A金帆奖(HK4A Kam Fan Awards)等多个重要奖项。又一山人的作品屡次在本地及国际画廊和博物馆展出,参与展览超过150次,其中包括2015年在东京GGG举办的个人展《Two Men Show / Stanley Wong x Anothermountainman》,2019年至2020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的回顾展《Time Will Tell / Anothermountainman x Stanley Wong / 40 Years of Work》。这些展览不仅展现了他的创作深度,也使他的作品成为多个重要机构的收藏对象,如香港M+博物馆、伦敦V&A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和香港文化博物馆等。又一山人的艺术跨越了平面设计、摄影和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尤其关注社会问题的表达,呈现出其作品的多元性与深刻性。

过去二十年中,又一山人通过其《红、白与蓝》系列,弘扬了“香港积极精神”,并于2005年代表香港参加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获得广泛关注。又一山人还热衷于创意教育,致力于在香港、内地及海外开展公开讲座与工作坊,推动设计思维与创意实践的发展。他还担任多个专业机构的外部顾问,如香港理工大学(HK PolyU)、香港设计学院(HKDI)及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校等。2012年,又一山人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艺术家(视觉艺术类)”称号,并于同年获得香港艺术馆颁发的香港当代艺术奖。2020年,他被评选为DFA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

Susanne Stahl /Stahl R 德国 / 柏林

7.21—8.8

课程主题:图形接龙

课程概略:“Exquisite Corpse”或“Cadáver Exquis”是一种由超现实主义者发明的方法:通过集体合作,将一系列单词或图像,集力组合成一幅作品。每位参与者遵循一定的规则,大多则只允许看到前一位合作者所创作的作品结尾,依照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为这件未完成的作品添砖加瓦。借鉴这种游戏方法进行个体与集体的图形实验。进而在这基础上,启发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形式方法。最终的结局往往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成果,却蕴含了多种呈现形式的可能性。在表现方式上亦如此,从海报、印刷材料、动画到装置艺术等皆有可能。

导师简介:Susanne Stahl 是波茨坦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并自2024年起担任“德国年度德语百佳海报协会”的主席之一。她于2012年获得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硕士学位,并拥有包豪斯大学德绍校区的综合设计文凭。她曾在曼谷先皇理工大学留学,2007年至2009年间,在Fons Hickmann m23柏林工作室工作,2010年曾在伦敦IDEO工作。2011年至2015年期间,她曾担任柏林艺术大学的助理教职。自2016年以来,Stahl还在在世界各地担任讲师,如:哈雷艺术与设计大学、不来梅艺术大学、包豪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她还是德国学术奖学金基金会的常任评审委员。

Stahl R是一家位于柏林的联合设计工作室,由Susanne Stahl和Tobias Röttger于2013年创立。工作室为商业和文化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独特的设计解决方案。他们的设计作品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视觉识别、出版、环境、编辑和艺术指导、动态媒体以及数字项目等,屡获国内外奖项。2024年,Susanne Stahl和Tobias Röttger被吸纳为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的成员。

B

文字设计及

多语种图文编排

Mathias Reynoird /

Atelier Tout va bien 法国 / 第戎

7.14—8.8

课程主题:文与字

课程概略:研究/分析、设计/编排、材料/印刷。

本课程邀请学员从出版物的呈现方式,来思考选择和改良一套字体。字体能够讲述故事。字体是一种介于宣传媒介与自由创作之间的独特出版物。那么,现代的印刷字体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可以呈现出什么样的独特形式或风格?课程将从字体的历史背景展开,并结合具体的现代实例进行分析。这其中涵盖了传统印刷和数字媒体的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字体的表现力。其后,每位学员可以从预选的21世纪若干独立字体中,挑选一款拉丁字体,作为创作的基础。所选字体将成为后续字体创作的基础,学员需要围绕该字体的特征,进行文本编排的素材收集,素材可以是纪实性、历史性、叙事性或诗意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以及传统的字体累积。依据这些素材,学员可以确定设计的基本调性,着手设计出版物的版式。你可以选择多种风格来表现:技术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历史性和纪实性的;奇特的和幽默的;不拘一格的和独特的;细腻的和诗意性的,等等。但,无论选择何种风格,最终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必须与所选字体契合。

导师简介:Mathias Reynoird和Anna Chevance于2011年在法国第戎创建了图形设计工作室 Atelier Tout va bien。该工作室致力于设计各种不同尺寸的印刷媒介。他们注重材质的细致感知,并将每个项目视为一个具有特定背景的创意游乐场。在这个空间里,团队既有共同设立的规则,但各人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工作室提倡项目的多样性,避免在图形设计领域采用单一的“设计体系”理念。在这对设计搭档中,Reynoird更热衷于纸张和墨水,喜欢设计非常大幅的海报和极小型的印刷品,这些作品通常在公共视野中的生命周期较短。该工作室的作品曾获得多个奖项,如“Fedrigoni顶级奖”和“肖蒙国际海报节”,并被多个法国公共收藏机构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此外,作品还多次在世界各地的双年展和国际竞赛中展出。

C

品牌形象和

信息设计

Wim Westerveld 德国 / 柏林

7.14—18

课程主题:未来设计实验室

课程概略:作为一名在阿姆斯特丹和柏林已经有40余年从业经验的平面设计师,我曾在大型设计机构任职,也曾独立执业。如今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同时是Onck West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多年来,我见证了设计领域的协作方式、技术手段以及社会文化态度的持续变迁。从传统的手工设计到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我们的行业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使得未来既充满不确定性,却又令人振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有些内部核心要素始终不变: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思想与经验的交流分享,以及持续适应变革的开放态度。在这个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我们将共同探索如何通过协作方式,为一个虚构的未来主义社会文化组织打造视觉形象。我们将在第一天共同构思这个组织的核心理念,随后通过想象力与实验精神,突破创意边界,创造出引人注目且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成果。

导师简介:Wim Westerveld,1961年出生于荷兰,毕业于阿纳姆ArtEZ艺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他曾在阿姆斯特丹的BRS Premsela Vonk和Total Design等知名设计公司工作,之后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De Blik和Fernkopie设计工作室,并在阿姆斯特丹的Neon公司担任合伙人。Westerveld曾在乌得勒支的HKU艺术大学教授课程,目前担任德国柏林白湖艺术学院文字、编排与视觉传达教授。同时,他与Lizzy Onck共同运营Studio Onck West,专注于视觉识别和书籍设计,设计作品以研究为导向,注重概念构建,并聚焦于编排设计研究。

Bernard Stein 德国 / 柏林

7.21—25

课程主题:视觉平衡术

课程概略:作为一名在阿姆斯特丹和柏林已经有40余年从业经验的平面设计师,我曾在大型设计机构任职,也曾独立执业。如今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同时是Onck West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多年来,我见证了设计领域的协作方式、技术手段以及社会文化态度的持续变迁。从传统的手工设计到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我们的行业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使得未来既充满不确定性,却又令人振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有些内部核心要素始终不变: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思想与经验的交流分享,以及持续适应变革的开放态度。在这个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我们将共同探索如何通过协作方式,为一个虚构的未来主义社会文化组织打造视觉形象。我们将在第一天共同构思这个组织的核心理念,随后通过想象力与实验精神,突破创意边界,创造出引人注目且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成果。

导师简介:Bernard Stein教授早年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跟随Helmut Lortz教授学习应用艺术,并取得硕士学位,现居柏林。1978年,他与Nicolaus Ott在柏林共同创立了Ott+Stein工作室,专注于为文化机构、艺术家、建筑师和出版公司提供设计服务。自1980年起,Ott+Stein的作品在众多国内外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他们出版了两部书籍:1992年由Ernst&Sohn出版社出版的《从文字到图像再到文字》,以及2008年为柏林艺术图书馆(SMB)同名展览而出版的《Nicolaus Ott + Bernard Stein:平面设计》。Bernard Stein教授于1997年成为AGI的成员,并于1998年与Friedrich Friedl和Nicolaus Ott共同编辑了由Könemann出版社出版的字体排印学书籍 《TYPO——何时?何人?何如?》(TYPO – Wann? Wer? Wie?)。2008年,他创立了“历史图像实践档案馆”(Archiv für Historische Abbildungspraxis),致力于研究手工艺与设计史,以及数字化背景下视觉传达中“原作”概念的意义。

在职业生涯中,Stein教授曾于2002至2009年间担任Meta设计的策展人,并作为设计顾问及管理委员会成员服务于MetaDesign公司。 他还曾在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视觉传播学,专注于海报设计及公共和文化机构的视觉传达研究。此外,他还曾担任德国联邦财政部邮票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北欧最大夏季节庆活动“基尔周”(Kieler Woche)企业形象和海报设计的评审委员。

Dan Solbach 德国 / 柏林

7.28—8.8

课程主题:品牌语境中的文字设计

课程概略:在品牌设计领域中,文字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将文字置于品牌设计的主体地位,能够更好传达品牌信息和情感,这样的作品不仅富有创意,而且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如果设计师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足,很容易陷入设计语言的乏味或形式感过重的局限。本课程将积极探索和实践品牌语境中的文字创意,完成品牌设计中的文字使命,即清晰和准确,共情和张力。本课程有助提升文字设计能力和独特审美品味,让文字的有趣性和有效性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导师简介:Dan Solbach是瑞士平面设计师,现居柏林。他专注于艺术书籍和视觉识别设计,主要面向艺术家、画廊和当代艺术机构,设计作品涉及艺术家书籍、展览画册、文学专著、VI等。他也是格鲁吉亚的独立出版社Kona Books创始成员之一,并参与管理附属书店Posta da Kona。Solbach的客户包括慕尼黑艺术之家、巴塞尔美术馆、伯尔尼美术馆、苏黎世美术馆、杜塞尔多夫莱茵兰·威斯特法伦艺术协会、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柏林Starship出版社、西法伦艺术协会以及伦敦白立方画廊等。他的作品曾荣获瑞士最美图书、瑞士设计奖,并两次获得全球最佳书籍设计的最高荣誉——莱比锡金字母奖(Goldene Letter)。

D

互动

媒体

Harry Butt & Connor Campbell /

Daisy Chain Studio 英国 / 伦敦

7.14—25

课程主题:想象的现实——三维设计的叙事性

课程概略:在本课程中,学员们可以从三维艺术品中选择一件作品,围绕它构建一个原创的神话故事。学员的目标是创作一幅静态或动态渲染作品,以传达自己所创造的故事。我们将从神话、科技、叙事、宗教、摄影、绘画和时尚等领域汲取灵感,教授如何从3D设计之外的媒介中寻找创意。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学员能学会从实践周围的世界中汲取意义,从而提升设计理念,并帮助优化设计作品。本课程将使用Maxon Cinema 4D进行教学,学员需具备一定的软件基础。我们也邀请学员携带一件对自己有意义的物品,如果学员熟练掌握3D扫描或建模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字模型。

导师简介:Daisy Chain Studio 由 Connor Campbell 和 Harry Butt 共同创立并运营。两位创始人分别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偏远地区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后来,他们来到伦敦发展,作为动态设计师和动画导演逐渐崭露头角,并于 2024 年春季携手创办了这家工作室。Daisy Chain 近期为耐克(Nike)、Warp Records、A24 和 Sandisk 等知名品牌完成了多个项目。

Ira Ivanova / Studio Yukiko 德国 / 柏林

7.28—8.8

课程主题:捕捉生活的律动

课程概略:在这次工作坊中,学员们将深入动态图形的世界,从日常环境和更广泛的文化潮流中汲取灵感。通过关注那些微小且常被忽视的瞬间,学会如何将平凡事物转化为创意源泉,构建属于自己的动态设计语言。通过拆解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学员们将学习如何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和行为提炼成图形概念。本次工作坊将引导学员从灵光一现的观察中捕捉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创作的核心元素。通过重新解读熟悉的场景,将获得全新的视角,并掌握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呈现动态效果。学员们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有趣的动态瞬间并进行拍摄(使用手机摄像头即可)。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聚焦细节,提取这些动态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入设计之中。同时,我们还将从这些场景中提炼出图形元素,并通过动态设计为其赋予生命力。在工作坊结束时,学员们将完成一系列动态海报,并在最终的展览中展示。

导师简介:Ira Ivanova是一位常驻柏林的平面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她于1990年出生于乌克兰切尔尼希夫,曾在莫斯科高等学术平面设计学院学习平面设计。自2008年开始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并于2014年起担任多个莫斯科文化项目的艺术总监,包括Afisha Picnic、Future Architect、PPCM等。自2019年起,她担任柏林Studio Yukiko的设计总监,与Urbane Künste Ruhr、Nike、Dazed等客户合作。除了平面设计工作,Ivanova还在个人项目中探索图形、视频艺术和动态设计,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解构时代精神。Ivanova的作品曾刊登于多家平面设计杂志,如《It’s Nice That》、《AIGA Eye on Design》、《Étapes》和《branD》杂志。她还定期参与国际展览和会议,包括Demo Festival(2022年)、Motion Evolving 律动的妙想(2024年)、OFFF Seville(2021年)、LAD Awards(2023年)等。

设计哲学及历史

7.21—24 (14:00—17:00)

Dr. Anita Kühnel 德国 / 柏林

课程主题:欧洲设计收藏的历史与实践

课程概略:I. 图形设计收藏 — 柏林艺术图书馆,柏林国家博物馆,普鲁士文化遗产历史,结构与发展

II. 从艺术到视觉传播

1890年至2000年间欧洲图像海报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III. 图像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影响:以电气技术广告为例

IV. 四位平面设计师——四种海报之路

尤利乌斯·克林格

(Julius Klinger, 1876-1942)

A. M. 穆隆:卡桑德拉

(A. M. Mouron: Cassandre, 1901-1968)

安吉奥洛·朱塞佩·弗龙佐尼

(Angiolo Giuseppe Fronzoni, 1923-2002)

阿明·霍夫曼

(Armin Hofmann, 1920-2020)

导师简介:Anita Kühnel博士出生于1951年,现居德国柏林。她曾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艺术史。毕业后,她作为奖学金获得者,专注于绘画与版画艺术理论的研究。1978年至1992年,Kühnel博士在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版画收藏部担任策展人。1992年至2016年,她担任柏林国家博物馆艺术图书馆普鲁士文化收藏(Kunstbibliothek,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平面设计收藏部的主任。在此之前期间,她策划了众多专业展览,并出版了多部关于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绘画与版画、平面设计、以及海报与平面设计历史的专著与展览图录。她的研究领域涵盖当代绘画与历史,曾多次举办关于德国海报历史的讲座。

她的展览与出版物包括:《尤利乌斯·克林格:海报艺术家与插画家》(柏林,1997年);《诱惑:1914至1945年奥地利与德国海报》(与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及汉堡艺术与工艺博物馆合作,维也纳、柏林、汉堡,1998/99年);《具体之诗:卡塞尔学派的海报与平面设计》(2000年);《世纪之尺:1900年至今的瑞士海报》(柏林,2001年);《赫尔穆特·布拉德的图像世界》(收录于《赫尔穆特·布拉德:海报3》,哈勒(萨勒河),2003年);《尼古劳斯·奥特与伯纳德·斯坦:平面设计》(柏林,2008年);《文字的世界:20世纪欧洲与美国的平面设计》(与Michael Lailach和Jan May合作,柏林,2010年);《我梦见自己是一只做梦的狗:汉斯·希尔曼与吉日·萨拉蒙的图画故事》(柏林,2011年);《先锋!》(与Jutta合作,柏林,2014年);《文字、图像、符号:1945至2015年德国广告设计》(柏林,2016年)。

跨学科

7.30—31 (14:00—17:00)

尤洋 + 赵蓉

7.30

尤洋(北京) X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拥有近20年艺术机构从业经验,研究当代美术馆理论,关注城市和消费文化发展动态与融合,探索各文化领域之间的协作研究项目、公共艺术项目和政府合作项目,出版过逾百篇专题文章、刊物专栏和艺术画册文章,担任民盟北京市委创新发展委员会委员,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馆协会民族民间文化创新与推广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慈展会(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展示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政府与企业文化项目顾问,并支持和参与中国各地艺术公益项目,曾任UCCA集团艺术总监、尤伦斯艺术基金会负责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和工会主席、ShanghaiTang上海滩艺术总监、CIGE副总经理、ArtAsia亚洲顾问、TimeOut市场总监等职位。 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2018-2020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览,2020年画廊周北京公共艺术项目“塑·像”,2020年“秦思源:园音”,2021年“图像的旋踵”,“活页青年艺术节”,网络艺术项目“良樂”,2022年“图像的影子”和UABB深港双年展声音艺术单元“万籁之迹”,2023年“加埃塔诺·佩谢:集合”,2024年“芝兰——都市园林一隅”、2024年“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证明”等。自2019年起,尤洋策划了一系列关注网络平台生成的艺术项目,结合艺术家直播表演,讨论网络媒介对于艺术形态和艺术受众的边界拓展实践。

赵蓉(深圳) 深圳设计互联总监。自 2012 年起负责招商局集团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V&A) 合作项目,创办“设计互联”,负责机构的研究及发展,主持策划《数字之维》(2017)、《造物新世代》(2018)、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2020)、《源于自然的时尚》(2020)、《不完美:加埃塔诺·佩谢个展》(2021)、《深港双城双年展-虚实相生》(2023)等展览。她曾在美国克拉克艺术中心(The Clark Art Institute, 2009)、威廉姆斯大学美术馆(Williams College Museum of Art,2010)、中国美术馆(2005-2008)等机构工作,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05)北京办公室筹备工作。2017年被评为深圳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吴林寿 + Cici 项偞婧

7.31

吴林寿(深圳) 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于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和格勒诺布尔城市规划学院取得硕士学位。2016获得中国建筑协会青年建筑师奖。曾参与中国设计大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法国Saint-Etienne 设计三年展等重要展览并获得国内外多家刊物、书籍及媒体报道。

Cici项偞婧(上海) 项偞婧,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专业,2019年创办艺术科普项目“艺术你我C”,2021年11月以画廊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入星空间,其多重身份活跃于时尚、文化及艺术领域。

设计材料及工艺

M.TP 104标识 中国 / 杭州

影天印业 中国 / 杭州

DSa 25 ④

设计实践

8.11—9.5 (9:00—12:00)

A

设计

图形研究

Susanne Stahl / Stahl R 德国 / 柏林

8.11—15

课程主题:空白恐惧症——3小时有20个任务,4天却只有1个功课

课程概略:“空白恐惧症”(Vacansopapurosophobia)在拉丁语中意指“空白页面的恐惧”。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从零开始,常常是每个领域的共同难题。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允许自己犯错,并学会享受创作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捕捉偶然性带来的创意。学员们将通过20个小任务,逐步积累素材与灵感,为心仪的乐队,设计唱片封面和海报。

导师简介:Susanne Stahl 是波茨坦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并自2024年起担任“德国年度德语百佳海报协会”的主席之一。她于2012年获得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硕士学位,并拥有包豪斯大学德绍校区的综合设计文凭。她曾在曼谷先皇理工大学留学,2007年至2009年间,在Fons Hickmann m23柏林工作室工作,2010年曾在伦敦IDEO工作。2011年至2015年期间,她曾担任柏林艺术大学的助理教职。自2016年以来,Stahl还在在世界各地担任讲师,如:哈雷艺术与设计大学、不来梅艺术大学、包豪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她还是德国学术奖学金基金会的常任评审委员。

Stahl R是一家位于柏林的联合设计工作室,由Susanne Stahl和Tobias Röttger于2013年创立。工作室为商业和文化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独特的设计解决方案。他们的设计作品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视觉识别、出版、环境、编辑和艺术指导、动态媒体以及数字项目等,屡获国内外奖项。2024年,Susanne Stahl和Tobias Röttger被吸纳为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的成员。

上西祐理 日本 / 东京

8.18—22

课程主题:品牌攻略

课程概略:在工作坊中,学员将基于既定的概念,进行标志、海报、包装等全案式的创作实践。通过这一系统的设计实战过程,提升从“专业造型”到“表达技法”,从“品牌塑造”到“艺术鉴赏”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个体的设计表现力和展示力。

导师简介:上西祐理,198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师及电通创意总监。2006-2010年,她就读于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之后加入了日本著名广告公司电通,开始了她的设计职业生涯。上西祐理凭借其卓越的设计才华,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包括日本平面设计协会JAGDA新人奖、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ADC奖、戛纳电影节金奖及日本富山国际海报银奖等。她的代表作包括《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与《击剑锦标赛》系列作品,其中《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系列更荣获JAGDA新人奖。

Henning Wagenbreth 德国 / 柏林

8.25—9.5

课程主题:家庭故事即当代历史

课程概略:关于祖父母(或其中一人)故事的插画设计,讲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所处的时代。以此为主题,创作一本16页的册子,A5竖版格式,兼顾思考内页和封面。我们将讨论选择哪些故事?以及如何讲述它们?思考方向诸如:祖辈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 现实又有何不同?他们所处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曾是什么? 他们又面临了哪些挑战? 他们最终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将尝试如何将文本与图像结合、如何描绘故事、如何创造合适的图像……学员们需要在工作坊开始前,收集好关于自己祖父母的故事。16页无法描绘波澜壮阔的一生,思考何种选择性可以讲述其中特征,鼓励从生活中的小片段折射动人故事。学员们还需要提前采访自己的祖父母,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收集尽量多彩的、完整的个人故事,无论有趣味的,还是悲伤的,都可能存在创作的诱因。如果有照片,欢迎将这些照片或以复印件形式带入课程。

导师简介:Henning Wagenbreth 于1962年出生于前东柏林的Eberswalde区。现居柏林,也曾短暂在巴黎和旧金山生活过。1982年至1987年他曾就读柏林白湖艺术学院。其后,以插画师的身份工作,将自己的个性化图形、独特的手工字体,和结合了手工与工业印刷的技术深度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他聚焦插画、书籍、海报、报纸和杂志的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从委托项目到个人艺术项目,从单一的原创画作和绘画到大规模生产的物品。他还不时涉足动画电影和戏剧领域。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建立了“ The Mazookas” 乐队,他经常参与演出,探索了视觉叙事与音乐的结合。Wagenbreth因其富有表现力的视觉语言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除了作为独立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外,自1994年以来,他还一直担任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播专业的教授。曾于2000年获得德国书籍艺术基金会的“世界最美的书”奖,他的海报设计也持续为他赢得奖项。Wagenbreth的设计作品经常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在柏林、巴黎、纽约、伊斯坦布尔、卢塞恩、那不勒斯等,他还曾在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过个展。2019年,他在柏林艺术图书馆举办了最新个展“Transit-Zones”,展示了Wagenbreth三十年来约80件重要作品。设计的尺寸涵括从邮票到超大尺寸的丝网印刷海报作品。他还从柏林艺术图书馆丰富的平面设计、建筑、书籍艺术和摄影收藏中,挑选出40件作品,架构与自己的作品进行对话。在个展现场,Wagenbreth用约1300块彩色木块,创造了独特的建筑 “Tobot Tower”,通过强烈的色彩、文字和图案,与周围展览空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延展。

B

文字设计及

多语种图文编排

Verena Panholzer 奥地利 / 维也纳

8.11—22

课程主题:BEHIND的背后

课程概略:探索角色的深度。

这是一个充满随意性、表面化和数字化虚拟形象的时代,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困难。BEHIND 鼓励学员们超越表面,创造一本杂志——《BEHIND》,深入探索一个人的全方位性格,无论人物是真实还是虚构。在为期两周的课程中,学员们将发展一个丰富的多层次叙事:深入探讨情感、矛盾性和复杂性,如欲望、压力、幻想、抑郁、名声、羞耻、不安、失眠、情绪过度和内心跌宕的特征。通过故事叙述、摄影摄像、视觉语言和情绪编辑,揭示一个人隐藏的面貌,展现他们的情绪、才能以及不断变化的状态。

主要学习领域:1、角色研究与发展: 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深度。2、故事叙述与内容创作: 创作引人入胜、沉浸感强的叙事。3、视觉与情绪编辑: 确定画面色调、排版和布局策略。4、情绪与氛围: 将情感转化为视觉和文字的叙事。5、课程结束时,每个学员将创作出一本独特的、以概念为驱动的杂志,深入探索他们所选择的角色,超越表面表现,深入人类经验的核心。

导师简介:Verena Panholzer 是维也纳 Studio Es 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她拥有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专业背景,曾在多个设计机构工作,主持过Adidas和Apple等大型品牌的视觉项目。她擅长品牌形象的视觉设计,尤其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Studio Es的作品极具概念性,大胆、概念驱动、实验性强、令人回味,并跨越多种媒体。多年来,工作室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Verena Panholzer 也多次受邀担任设计评审、在重要设计会议上发言,并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从2019年起,她成为了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成员。除了工作室的工作,Verena Panholzer还曾担任斯图加特美术学院和林茨艺术设计大学的客座教授。目前,她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叙事媒体与跨媒体艺术系讲授编排课程。

Alejandro Paul 阿根廷 / 布宜诺斯艾利斯

8.25—9.5

课程主题:A — Z

课程概略:在这场跨文化的工作坊中,我们将打破语言的界限,探索拉丁字母与汉字融合的可能性。学员将学习如何打造个性化的拉丁字母。深入探讨其字型的连字、字距的调整和可读性的技巧等细节——尤其适合那些对拉丁字母设计尚不熟悉的初学者!奠定基础后,我们将把中文书写元素融入设计,创造一种拉丁字母和汉字之间的和谐融合美感,寻找两种传统中的共鸣。本次工作坊,不仅是字体设计的实践体验,也是一次对多语种设计可能性的实验,旨在突破字母作为艺术形式的传统界限。本课程无需任何拉丁字母经验,只需你怀揣开放的创意与实验心态。加入我们,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字体作品。

导师简介:Alejandro Paul是 Sudtipos 的共同创始人之一。Sudtipos是南美洲字体设计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包装设计领域,曾担任艺术总监,随后逐渐转向字体设计。多年来,他为全球知名机构和商业项目创作了超过 200 款字体。他的作品曾在国际双年展上展出,并荣获纽约TDC和东京TDC等多个权威机构的奖项。2011 年,他成为首位代表阿根廷加入全球平面设计最高殿堂AGI的设计师,并持续为全球字体设计的交流做出贡献。此外,他的作品被多个重要的艺术馆收藏,包括波士顿美术馆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现代艺术博物馆。

C

品牌形象和

信息设计

新村則人 日本 / 东京

8.11—22

课程主题:品牌与信息设计

课程概略:学员们将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设计主题,并提前对这个设计主体进行调研。在工作坊中,我们将从logo设计开始,结合品牌概念,展开实际使用场景中的设计创作。设计将包括信息规范(letterhead)、品牌视觉标识等应用设计,同时还将设计创作包装、海报等宣传物料。

导师简介:新村則人,1960年出生,成长在渔民家庭,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末。因在小学四年级时,受一位刚被调来的老师启发,开始迷上海报设计,立志成为一名设计师。在松永真设计事务所工作后,1995年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曾为资生堂、无印良品、札幌啤酒、艾斯艾斯制药、角川书店以及东京奥运会申办等项目进行设计。新村則人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包括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的New Designer Award、东京ADC的ADC奖、纽约ADC的银奖、布尔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的金奖等。他的作品也参与了多个重要展览,展出地点包括银座ggg画廊、山口市立萩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新村則人还担任过多个国际设计奖项的评审,诸如日本平面设计大奖、东京ADC、GDC奖、纽约ADC、以及伦敦D&AD等。除此之外,他还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的理事以及东京ADC的成员。

Liza Enebeis & Stan Haanappel /

Studio Dumbar 荷兰 / 鹿特丹

8.25—29

课程主题:动感地带

课程概略:在 Studio Dumbar/DEPT®,我们专注于创造能够跨越所有媒介传达的视觉语言。作为设计传播者,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开发具有鲜明个性的视觉形象,塑造未来,并在日益信息过载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受众,因此我们需要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在本次工作坊中,我们将通过创造和实验视觉、动态和声音等元素,探索视觉身份的各个方面,打造独特而令人难忘的个性体验。

导师简介:Liza Enebeis是 Studio Dumbar/DEPT® 的合伙人兼创意总监。这家来自荷兰的知名设计公司,蜚声国际,曾获得无数重要奖项。Studio Dumbar/DEPT®专注于视觉品牌、动态设计和声音设计。Enebeis亲自参与工作室所有的主要项目,例如 Instagram 的动态视觉形象、D&AD 创意节、梵高博物馆的品牌焕新,并且是 DEMO - Design in Motion Festival 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她拥有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硕士学位。在加入 Studio Dumbar 之前,她曾在 Pentagram London 工作了几年。2004年,Enebeis联合创办并主持了播客平台 Typeradio.org。Typeradio 拥有超过500个采访记录,供世界各地的知名设计师和新兴设计师下载。自2018年起,她成为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的成员。自2021年起,她也成为了英国的设计与广告协会D&AD 理事会的一员。

Stan Haanappel 是 Studio Dumbar/DEPT®的首席设计师及合伙人,毕业于鹿特丹的Willem de Kooning学院,主修平面设计。2017年,他获得了荷兰设计人才奖 Fontanel Award。

Irene Pereyra 美国 / 纽约

9.1—5

课程主题:设计焦点

课程概略:在数字化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界面不断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设计师如何在创意与注意力之间找到平衡?这个为期五天的工作坊邀请学员们以全新的方式探讨、追踪并可视化注意力——通过观察社会现象、记录自我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比如社交互动)的变化,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学员们将探索数字干扰如何塑造行为,尝试数据驱动的设计,并通过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将洞察转化为现实。

通过动手实践、实地调研和视觉叙事,学员们将创建热力图、时间轴、杂志或互动地图——这些工具揭示了数字世界中注意力的隐形动态。到工作坊结束时,学员们将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深入理解注意力设计,并收获数字互动的新思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坊——它是一次探索我们如何与屏幕(比如手机、电脑)、干扰(比如社交媒体、消息通知等)以及他人(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电子产品)进行互动的旅程。准备好看看注意力流向哪里了吗?

适合谁参加?本课程适合对数字行为、数据驱动叙事和实验性可视化感兴趣的设计学员。无需任何编码或数据经验——只需要带上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愿意重新思考数字时代注意力的开放态度。学员将收获:对公共和数字空间中注意力行为的全新认识;将现实世界观察转化为设计作品的实践经验;一个探索专注、干扰和参与感的个人项目;将注意力设计原则应用到未来工作的能力。

导师简介:Irene Pereyra 是 Anton & Irene 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该工作室专注于交互设计。工作室为多个客户开发了互动体验,包括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 Museum)和 M+ 博物馆进行的数字化进阶设计,为《今日美国》(USA Today)、艺术家 Shantell Martin、Zumtobel 以及与 SPACE10/IKEA 合作的未来生活调查项目等。工作室每年还会专注三个月开展自主项目,例如互动纪录片 onesharedhouse.com 和 only8.org,这些项目探讨了共享生活和性别不平等等社会议题。Pereyra 是《用户体验的普遍原则》一书的作者,该书由 Quarto 出版,于 2023 年 3 月发布。她是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的会员。她的作品获得全球广泛认可,曾在全球各个设计大会上发表超过 100 场演讲。在学术方面,她是巴塞罗那 Elisava 设计大学数字实验硕士项目的主任,教授数字伦理和创意研究课程,同时她也是 Harbour.Space 大学巴塞罗那和曼谷校区交互设计项目的联合主席。

D

互动

媒体

Antonin Waterkeyn 法国 / 波尔多

8.11—22

课程主题:解锁 Cavalry

课程概略:Cavalry是一款专为平面设计师和动态设计师打造的强大2D动画软件,凭借其独特的节点工作流程,轻松简化了动画的自动化操作,让创作动态画面变得更加顺畅。其直观的界面和灵活的工具集,适用于从简易动画到复杂系统的各种创作需求,尤其在矢量动画和高级文本动画功能方面表现出色,为动态图形设计和印刷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过去两年,Cavalry 推出了免费版软件“Light版”,该版本几乎包含了专业版的所有工具,极大提升了其可用性,使其成为 After Effects 的理想替代品,或者作为希望探索新动画概念创作者的理想补充。本工作坊将着重讲解 Cavalry 的两个重要功能模块:排版和复制器。具体内容包括:1、让字体跳动:可变排版动画。2、创造属于你的字体:自定义字体制作。3、激活效果:效应器的多种玩法。4、玩转复制器:各类复制器的使用。5、从屏幕到文件:导出视频或矢量文件。本工作坊适合所有学员,无需任何先前的动画经验。无论你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设计师,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全面了解并掌握Cavalry在创意项目中的巨大潜力。

导师简介:Antonin Waterkeyn 是一位比利时的动态设计师和艺术总监,毕业于布鲁塞尔著名的La Cambre艺术学院。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巴黎,最初以一名自由动态设计师的身份从业,之后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 Mada Mada 工作室。近年来,他定居波尔多,已在此生活和工作超过七年。凭借17年的动画和图形设计经验,Waterkeyn 精通多种动态设计软件,包括After Effects、人工智能和Cavalry,后者是他近两年专注的领域。他的作品曾在多个知名艺术展展出,包括 Demo Festival 和 Motion Motion Festival等。

Waterkeyn 曾与多家文化机构合作,如挪威国家博物馆、阿基坦博物馆等,也与多个知名品牌展开合作,包括巴黎老佛爷百货、佳士得、布鲁塞尔货币剧院,以及戛纳电影节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 单元等。此外,他还与 Base Design 和 DIA Studio 等工作室和机构有过紧密合作。

除了创作工作,Waterkeyn 还在波尔多的 ECV 学院教授动态设计。

Andrej Barčák & Andrej Čanecký /

Andrej & Andrej Studio 斯洛伐克 / 布拉提斯拉瓦

8.25—9.5

课程主题:动态中的品牌

课程概略:本课程旨在探索动态如何塑造与强化品牌识别系统,核心在于探索概念思维、叙事策略与动态设计。将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深入挖掘动态在品牌塑造中的创意潜力,探讨如何通过动态设计赋予品牌更独特的视觉语言。学员们将从概念开发入手,研究运动图形如何影响品牌感知及个性塑造。通过实验性探索,鼓励突破传统界限,寻找意想不到的创意解决方案。课程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重点强调设计逻辑与视觉策略,而非软件操作技巧,确保动态设计以创意为核心,而非受制于技术手段。

动态品牌识别的关键在于其灵活性与演变能力,本课程将引导学员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视觉系统,使品牌形象能够随时间推移不断适应、进化。通过动态排版实验,探索视觉表达的无限可能性,让品牌在运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课程不仅是一场技术实践,更是对品牌设计本质的重新思考与拓展。学员们将在动手测试与探索中,重新定义品牌如何借助动态设计实现更强的表现力、适应性与互动性。

导师简介:Andrej & Andrej Studio 总部位于斯洛伐克,由 Andrej Barčák 和 Andrej Čanecký 在大学求学期间共同创立。二人在校内相识,并迅速展开合作,建立起一段富有创造力的合作关系。工作室汇聚了多元的专业背景,在开放的交流和协作中成长,在视觉传播领域构建大胆、实验性强且充满探索精神的独特风格。

Andrej & Andrej Studio聚焦个性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品牌形象、艺术指导、专属字体开发、编辑排版及插画创作,致力于打造自身的吸引力磁场,以跨行业的开放姿态吸引各类客户。设计作品融合严谨的研究、勇敢的实验精神与实践应用,并始终关注概念层面的深度挖掘与表达。

设计哲学及历史

8.25—28 (14:00—17:00)

Dr. René Grohnert 德国 / 埃森

课程主题:欧洲海报发展史

课程概略:本次系列讲座首先介绍位于埃森Folkwang博物馆的德国海报博物馆。内容上,将从17世纪至19世纪的海报前身——传单的简要概述开始。

随着19世纪中工业化的兴起,大规模生产开始,石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等新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纸张和人工印刷油墨的机械化生产为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大幅面海报创造了条件。这些海报在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等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中确立了其作为广告媒介的地位。大幅彩色海报首先从法国开始,逐渐征服了欧洲的街头。

20世纪初,现代广告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为德国和奥地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柏林和慕尼黑成为新视觉风格的主要发源地。一种独立于传统视觉艺术发展的设计语言应运而生,充分满足了现代大城市广告的需求。在此,我们将放映一部相关电影:《海报:现代广告的诞生》(由阿道夫·康蒂执导,2018年)。这一发展进程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在此期间,新的、独立的政治宣传法则逐渐形成,并成为后续政治海报活动的典范,其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众多杂志在国际上传播着最新的信息和设计趋势。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海报设计继续蓬勃发展,但不同国家的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这一时期,商业艺术家的培训体系、理论研究以及广告心理学的基础逐渐完善,专业化的设计结构也开始形成。然而,这一进程再次被中断——纳粹在德国和奥地利掌权,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海报的发展轨迹。宣传海报在形式上延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格,但在视觉表现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意图。

战后,欧洲的海报设计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方占领区和资本主义国家,设计师们延续了20世纪20年代的丰富传统,注重创意与商业结合。而在以苏联为主导的东方阵营中,一种遵循意识形态的视觉语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风格被统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宣传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此同时,设计的全球化进程悄然开启。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设计客户,而受过国际培训的设计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工作。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为创意的无国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设计风格和理念得以迅速传播。

在设计理论方面,人们开始深入探讨一系列核心问题:什么是好的设计?它如何与时代背景相呼应?它与广告的整体环境有何关联?它又如何应对直接竞争产品及其广告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师们发展出多种基本模式,这些模式不仅适用于海报设计,还广泛影响了其他设计领域。这些模式特别关注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包括感知、信息处理、联想和记忆等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并引发共鸣。

目录

引言:埃森Folkwang博物馆的德国海报博物馆

I. 海报的前身:17世纪至19世纪的传单

II. 工业化与早期海报:19世纪

III. 第一次繁荣期:1896-1914年

IV.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海报:1914-1918年

V. 新的多样性:1918-1933年

VI. 纳粹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海报:1933-1945年

VII. 战后欧洲的新起点:1945-1961年

VIII. 欧洲的分裂/设计的全球化 I:1961-1989年

IX. 全球化设计 II:1990年至今

X. 设计视角

导师简介:René Grohnert博士于1956年出生于柏林,曾在莱比锡学习博物馆学,并在Halle/Saale学习艺术史。

他曾担任德国历史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海报收藏馆的馆长,负责管理Sachs海报收藏,并与Hellmut Rademacher合著了《Hans·Sachs及其海报收藏》一书。1992年,两人共同策划了在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艺术!商业!愿景!1888-1933年德国海报”。

Grohnert教授曾任《海报杂志》(PlakatJournal)联合编辑,2005年至2024年担任埃森Folkwang博物馆德国海报博物馆馆长,期间策划了多场海报展览并编辑了相关展览画册,包括《时代指针:来自两个世纪的海报》(2007年)、《非洲——海报中的映像》(2012年)、《街头剧场——剧场海报》(2014年)、《大胆思考:大型平面海报创意》(2014年)、《“你也会时髦起来”——Martin·Kippenberger的海报》(2014年),并与Sylke Wunderlich共同编辑了《来自“那边”的攻势:1949-1990年东德海报》(2015年)、《我们需要你!从海报的起源到今天》(2022年)以及《遥远的国度,遥远的时代:海报作为向往的空间》(2024年)。与Karl Lagerfeld合作编辑了《广告:早期海报广告》(2012年)。

不仅如此,他还撰写了大量关于平面设计的文章并发表了多次演讲,包括《海报中的艺术?只要不打扰你就行!》(维也纳,2016年)、《漫游:柱子的舞台——Volker Pfüller的海报》(2019年),以及最近的《海报与公共空间:历史视角》(2023年)。《欧洲海报:历史、现状与未来》(杭州,2024年)。

跨学科

8.20—21 (14:00—17:00)

施勇 + 王子耕

8.20

施勇(上海) 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国内外被广泛展出。早期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内部的意识形态;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改革开放神话下的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2006年,从作品“2007没有卡塞尔文献展”始,施勇将质疑的目光落实于艺术界本身,思考如何通过“搁置”创作来予以抵抗。2015年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既是之前创作的延续,又传达了其未来意图在表面“抽象”之下展开对于“控制”的反思与实践。2021年获罗博之选年度艺术家奖。

王子耕(北京) 2025年威尼斯双年展主展特别板块牵头人。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PILLS工作室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曾任雪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等教职。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技术、建筑展览、建筑媒介与叙事。

田凯 + 钟刚

8.21

田凯(日本 / 东京) 1984年生于中国,京都艺术大学摄影影像修士。2006年,取得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士学位,因工作关系以机械工程师身份赴日,之后转向摄影领域。2014年,摄影作品入选由森山大道评选的清里摄影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年作品集”(Young Portfolio),并被馆藏。2018年,荣获第19届摄影「1_WALL」大奖,随后受聘为日本摄影艺术专門学校和桑泽设计研究所讲师,并在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工设计系课程中担任特别讲师。2021年,入选第13届世界海报三年展富山(IPT2021),并展出海报作品。目前以独立摄影师身份从事文化出版及杂志相关工作,同时专注于摄影研究与教育,并在设计领域积极参与项目并提供专业支持。他的作品通过影像捕捉身体与现实之间的共振,使感知在可见与不可见、现实与虚构、个体与集体间游移,以此探寻摄影作为抵抗意义生成机制的潜能,并在视觉与概念的张力中重构当代经验。现任桑泽设计研究所讲师,日本摄影艺术专門学校讲师,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工艺设计系特别讲师。

钟刚(深圳) 《打边炉》创办人,主编。2005年开启媒体生涯,先后供职于新快报、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2017年7月在深圳创立当代艺术媒体《打边炉》。《打边炉》秉持“立足地方,独立发声”的编辑方针,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媒体平台。

设计材料及工艺

M.TP 104 标识中国 / 杭州

影天印业中国 / 杭州

招生对象

视觉设计类专业从业者、院校设计专业师生、有志于留学深造者、设计艺术爱好者等。

选课制度

1、基于DSa课程体系,为使参与者获得专业素质最大限度的增益,DSa 25 ③和④设定一个月为一个完整的授课计划,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短期报名。

2、入学后需完成每期对应的所有课程内容,课程的系统比例不得改变,所选专业也不得改变。

3、授课导师将根据学员学习成果评分,合格者获得DS academy结业证书。

课程结构

DSa 25 ③和④分别为期一个月,

学习费用详情请咨询招生联系人。

注:

本费用为课时学习费,不含食宿、交通等其他费用。

优惠条例

1、2025年4月30日12点前报名, 享早鸟优惠。

2、往届DS、DSa学员参与, 享九折优惠。

关于

DSa X KDS

“DSa X 桑泽研究所”是DS academy(DSa)与日本桑泽设计学院(KDS)强强联手的设计教育项目。

日本桑泽设计学院(KDS),1954年由桑泽洋子创立,是日本最早的设计学校,被德国包豪斯校长 Walter Gropius盛赞为“东方的包豪斯”。桑泽设计学院以其“设计专门学校”的独特定位,培养了包括倉俣史朗、吉冈德仁、浅葉克己、泷泽直己、青叶益辉、长友启典、高田唯、加藤美惠子、佐藤丰、加瀬透等众多国际知名设计师。

DS academy(DSa) 则源起何见平博士2009年创办的Design Summer,作为设计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实验项目,DSa在中国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卓越的教育成效而闻名。过去16年,曾邀请来自10多个国家200多位国际知名设计师担任导师。培育专业学员数千名,在业界赢得广泛赞誉。DSa屹立于设计教育前沿,实验设计教育的新路径。

鉴于DSa和日本桑泽设计学院内在互吸的共性。2025年,DSa携手日本桑泽设计学院,合作推出“DSa X 桑泽研究所”这一实验教育项目。“DSa X 桑泽研究所”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革新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设计青年菁英。在为期两个月的密集课程中,参与者将与东西方设计专业的专家学者面对面,进行专享型、定制型、研究型的小班制专业实践和理论授课。同时,日本桑泽设计学院的资深导师也将莅临课堂,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为学员带来宝贵的指导与启迪。“DSa X 桑泽研究所”涵盖了设计史论、跨学科研究、材料工艺、思维拓展等多个维度内容,使参与者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中,充分领略日本设计教育课程结合国际设计思维的独特魅力。在这座专属的学术课堂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将开启一段拓宽视野的旅程,发掘未知的自我创造潜力。

无需跨国申请,“DSa X 桑泽研究所”的优秀学员俱可在课程中,直接申请日本桑泽设计学院考核与面试。每年均有极大比例的学员能够成功获得入学许可,进入这所国际知名的设计学府。“DSa X 桑泽研究所”为你搭建起一座通往梦想学院的桥梁,让你的留学路畅通无阻。

DSa X KDS

优势

一、顶尖教育资源整合

1、专业资源:全球顶尖的专业教育资源在此交汇,为参与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强大专业指导。

2、思想碰撞:东西方设计思想融合,参与者得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3、官方认证:“DSa X 桑泽研究所”作为日本桑泽设计学院的官方合作项目,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认可度。学员在完成学业后,将获得由桑泽设计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增添一份有力的保障。

二、课程设置

1、实践与理论并重:强调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确保学员在设计领域全面发展。

2、课程体系完善:项目设置了涵盖设计基础、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课程,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3、官方认证:“DSa X 桑泽研究所”作为日本桑泽设计学院的官方合作项目,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认可度。学员在完成学业后,将获得由桑泽设计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增添一份有力的保障。

三、留学深造绿色通道

1、便捷高效的留学路径:无需跨国申请,“DSa X 桑泽研究所”优秀学员可在国内直接参与日本桑泽设计学院考核与面试。

2、高录取率:高比例学员成功入学,获得进入国际设计名校的机会。

3、无缝对接优质教育资源:参与者将能够直接对接日本桑泽设计学院的优质资源,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专业素养。

4、其他资源:参与者能获得留学深造经历及人脉资源等未来职业生涯的坚实基础。

专业学术委员会

浅叶克己

Katsumi Asaba

佐藤竜平

Ryuhei Sato

何见平

Dr. Jumping He

Prof.

Fons Hickmann

Prof.

Markus Weisbeck

授课时间

2025.7.14—9.5

(周一至周五)

注:

上午9:00-12:00为定期设计实践课程,

下午14:00-17:00为不定期公共课程,详情参见课程表。

课程结构

"DSa X 桑泽研究所"秉承DSa先进的教育实践理念,创新性构建"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日本桑泽设计学院同步课程(占比50%)与DSa特色课程(占比50%)有机结合。为期两个月的设计实践课程充分融合日本桑泽学院的专业特色及DSa实践理念,为学员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此外,"DSa X 桑泽研究所"学员将共享DSa的设计哲学及历史、跨学科、设计材料及工艺等公共课程。

DSa X KDS

设计实践

7.14—9.5 (9:00—12:00)

尹琳琳 中国 / 北京

7.14—18

课程主题:信息对话

课程概略:文本自身特性,决定其信息传递呈现线性特征。编辑设计建立在对信息分析理解的基础之上,把握信息传递的内在逻辑,规划空间结构,达成信息的视觉化精准表达。

在课程中,我们将用编辑设计的方法去思考。对信息进行剖析与解读,这一过程如同剥开生物体的外层皮肤,观察每个器官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限制内编排信息?如何在信息梳理的过程中寻找关键信息的内在联系?如何把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完成信息视觉化转换?如何运用不同的编辑设计思路传达内容的精神,物化书籍的形态?帮助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构建一个富有层次的信息系统。

导师简介:尹琳琳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设计部主任,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艺术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尹琳琳的设计作品曾获2024年“世界最美的书”;2021年、2024年英国D&AD黄铅笔奖;纽约ADC金立方奖、银立方奖;纽约tdc设计奖;美国OneShow佳作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金奖;KTK靳埭强设计奖金、银、铜奖;中国"最美的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金奖;Award360°年度最佳书籍设计奖;GDC Award评委奖,Hiiibrand Award国际视传奖等。她的作品还入选东京TDC及APD亚太设计年鉴,参加国内外书籍设计展览,担任中国"最美的书"评委,担任美术编辑的国家级重点图书百余种。

Tobias Röttger /Stahl R 德国 / 柏林

7.21—8.15

课程主题:玩中求真,真中玩味

课程概略:文本自身特性,决定其信息传递呈现线性特征。编辑设计建立在对信息分析理解的基础之上,把握信息传递的内在逻辑,规划空间结构,达成信息的视觉化精准表达。

在课程中,我们将用编辑设计的方法去思考。对信息进行剖析与解读,这一过程如同剥开生物体的外层皮肤,观察每个器官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限制内编排信息?如何在信息梳理的过程中寻找关键信息的内在联系?如何把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完成信息视觉化转换?如何运用不同的编辑设计思路传达内容的精神,物化书籍的形态?帮助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构建一个富有层次的信息系统。

导师简介:Tobias Röttger 在柏林艺术大学和德国路德维希堡学院授课。他曾获得了德国美因茨应用科技大学的视觉传播学位,并曾在墨尔本的斯文本大学留学,《Wallpaper*》杂志将他提名为最佳设计毕业生之一。他还曾获得德国设计委员会新锐奖的决赛提名。曾在法兰克福和柏林,由Eike König创立的HORT公司担任设计师和艺术总监,长达八年。Tobias Röttger还是德国学术奖学金基金会的常驻评审成员。曾在德国及海外的多个大学、活动、工作坊中担任客座讲师,如哈勒艺术大学、不来梅艺术大学、德绍包豪斯大学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Stahl R是一家位于柏林的联合设计工作室,由Susanne Stahl和Tobias Röttger于2013年创立。工作室为商业和文化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独特的设计解决方案。他们的设计作品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视觉识别、出版、环境、编辑和艺术指导、动态媒体以及数字项目等,屡获国内外奖项。2024年,Susanne Stahl和Tobias Röttger被吸纳为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的成员。

Daniel Wiesmann 德国 / 柏林

8.18—22

课程主题:有限空间中的对比

课程概略:“对比”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明与暗、大与小、静与动。对立面既能相互吸引,也能相互排斥。可能互补,也可能永远无法融合。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对立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会有意将设计推向极限,强化对比关系,并在海报中将这些对立元素相互交织。无论通过图像、文字,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所有元素都将在此空间中形成紧张而富有张力的对话。

导师简介:Daniel Wiesmann,1978年生,在德国斯图加特长大,现居柏林。在斯图加特美术学院完成学业后,他在柏林cyan工作室工作了三年,随后于2010年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Wiesmann与众多不同领域的客户展开合作,其中包括编舞家Sasha Waltz、艺术家Olafur Eliasson、声誉卓著的路德维希堡艺术节(Ludwigsburg Festival),以及柏林的市场大厅Markthalle Neun一个融合特色市场与烹饪创新的文化平台。他的多个项目与设计师Jule Erner、Robert Radziejewski紧密合作完成,三人共享工作室。

Wiesmann的设计思维不仅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将他在斯图加特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向Niklaus Troxler学习海报设计的热情,渗透至所有设计领域。他的海报作品屡获殊荣,并被许多公共机构和收藏所珍藏。自2019年起,Wiesmann成为国际设计师联盟(AGI)的成员。

豊島晶 日本 / 东京,桑泽设计学院

8.25—9.5

课程主题:文字与形态

课程概略:课程将由三个板块组成:

1、字母面具:这个项目体现了桑泽设计研究所的跨学科课程要求。学员需要发挥想象力将字母转化为可穿戴的3D面具结构。学员还必须探索决定他们为面具选择的材料。每位学员选择一句座右铭或一句古老的格言,以此为灵感创作一个独特的字母面具。

2、姓名描摹与明朝体:在这个练习中,学员首先根据提供的范例描摹自己的名字。然后,他们将基于明朝体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字形风格。

3、字体设计:学员设计一套原创字符,最终提交作品以角逐“方正字体设计奖”。

导师简介:豊島晶在东京的一家设计工作室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随后于2009年搬到纽约,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工作生涯。她曾多次获奖,包括东京TDC、纽约TDC、日本排版年鉴(两次获得最佳作品奖)、以及方正字体设计奖等。她设计的字体「すずむし」在Morisawa字体设计大赛中获得了Morisawa奖铜奖及明石奖,并且在粉丝投票中获得第一名。「すずむし」字体于2014年被Morisawa字体公司发布。她有六款字体被收录在 Adobe Fonts 中,发布的字体已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书籍标题、广告和包装等领域。目前,她在桑泽设计学院教授排版课程。

KDS专题讲座

8.29 (14:00—17:00)

在课程末期,日本桑泽设计学院外办主任、留学生部负责人川畑明日佳女士,将为学员带来日本桑泽设计学院专题讲座 (Kuwasawa Design School Lecture),分享日本留学的学习方式与日常生活。

川畑明日佳日本 / 东京,桑泽设计学院

导师简介:出生于东京,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她获得了东京造形大学和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学士学位,并获得了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产品硕士学位。在2010年加入桑泽设计学院担任教职前,她曾在伦敦的Ab Rogers Design担任传播设计主管。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品牌设计和国际展览设计方面。川畑明日佳曾获得包括D&AD奖和Ruth Drew奖在内的多个著名奖项。她与多个知名客户和著名博物馆合作过,客户包括Miller Harris、PwC、FULLCIRCLE杂志、泰特现代美术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澳大利亚活动影像中心(ACMI)、台北市立美术馆(Taipei Fine Arts Museum)和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o d'Arte Moderna di Bologna)等。

公共课程

14:00—17:00

“DSa X 桑泽研究所”将与DSa 25 ③、④共享设计哲学及历史、跨学科、材料及工艺等公共课程。

设计哲学及历史

7.21—24

Dr. Anita Kühnel 德国 / 柏林

课程主题:欧洲设计收藏的历史与实践

8.25—28

Dr. René Grohnert 德国 / 埃森

课程主题:欧洲海报发展史

跨学科

7.30

尤洋 北京 + 赵蓉 深圳

7.31

吴林寿 深圳 +Cici 项偞婧 上海

8.20

施勇 上海 + 王子耕 北京

8.21

田凯 日本 / 东京 + 钟刚 深圳

设计材料及工艺

M.TP 104 标识 杭州

影天印业 杭州

招生对象

1、有志设计留学深造者、职业设计师、设计艺术爱好者等。

2、优先接受已获得或即将获得 N2日语证书者报名。

选课制度

基于“DSa X 桑泽研究所”两个月课程体系的完整授课计划,因此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短期报名。

证书学历

1、各课程授课导师将根据学员学习成果评分,合格者将获得DSa &日本桑泽设计学院(KDS)共同签署颁发的结业证书。

2、KDS将以专业选拔的形式,录取至少5名优秀学员入学日本桑泽学院三年制全日制教育。

KDS专业选拔

1、学员将通过在“DSa X 桑泽研究所”的学习完成个人作品集,学员个人作品集将作为KDS专业选拔的重要依据。

2、KDS专业选拔将在“DSa X 桑泽研究所”结业前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并在“DSa X 桑泽研究所”结业后的3个工作日公布专业选拔结果,通过KDS专业选拔的学员,将获得KDS专业合格录取通知书。

3、获得KDS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学员,需在KDS规定截止日期前,通过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JEES)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办的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中的N1(一级)或N2(二级)考试(注:该考试每年7月和12月在上海举行)。

学习费用

“DSa X 桑泽研究所”课程为期两个月,学习费用详情请咨询招生联系人。

注:

本费用为课时学习费,不含食宿、交通等其他费用。

优惠条例

1、2025年4月30日12点前报名, 享早鸟优惠。

2、往届DS、DSa学员参与, 享九折优惠。

DSa 25

DSa X KDS

参与流程

学习费用

1、申请者自行下载“DSa 25” 或 “DSa X 桑泽研究所”课程表和报名表(点击原文链接),自主完成选课后,填写报名表,发送电邮至:info@designsummeracademy.com。

2、“DSa X 桑泽研究所”的申请者,需将个人简介和作品整理成PDF文件,动态文件以mp4格式,总文件大小不超过30M,与报名表同时提交,申请资料将由“DSa X 桑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统一审核。

3、申请者资料审核通过后,我们将发送入学协议书至申请者邮箱,申请者签署后回传电邮至:info@designsummeracademy.com。

4、申请者需按协议书约定,汇款至“DS academy”指定银行帐户。

5、DS academy 招生工作室收到报名表、协议和汇款后,即完成全部入学手续。

名额限定

1、DSa 25 ③和④,合计八个设计实践课程均实行小班制授课,每班限额20位。

2、“DSa X 桑泽研究所” 设计实践课程实行小班制授课,限额20位。

授课语言

根据导师授课语言,课堂全程配备中文翻译。

授课地点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创意路1号,凤凰创意国际A2幢。

联络咨询

招生联络人

戴先生:150 5718 8362 微信同号

Ying:173 9571 9363 微信同号

Yuki:152 8843 5132 微信同号

官网

www.designsummeracademy.com

邮箱

info@designsummeracademy.com

公众号

DS a

小红书

@ DesignSummer academy

Instagram

@ designsummer_academy

主办机构

hesign

Center for Visual Arts Berlin

(柏林视觉艺术中心)

Kuwasawa Design School

(日本桑泽设计学院)

合作机构

Center for Visual Arts Berlin e.V.

(柏林视觉艺术中心公益协会)

Tokyo Zokei University

(东京造型大学)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德国包豪斯大学)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Warsaw

(波兰国立华沙艺术学院)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推广鸣谢

Design 360°

陆俊毅_设计现场

Typeschool

Details

设计青年实验室

凤凰艺术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上海誌屋

碧山杂志社

站酷

AD518最设计

阳朔糖舍

杭州艺创小镇

TADA东京美术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