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脾气的主要原因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中学生正处于热情高涨、激情澎湃的时期,有时候情绪激发起来难以控制。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不良情绪。

男孩子主要表现为易受激惹,不听从家人意见,故意对着干,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冒三丈,唇枪舌剑加以还击;女孩子表现为多愁善感,不能批评与说教,动不动就不理人,用力关起房门,通过摔打东西,或故意游荡在外不回家来表示对家人的反抗或引起人们的重视。

他们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认知偏激,却不再逆来顺受,不再愿意做乖乖子女,要有自己的意志,并且以父母的退让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与正确,他们受不了指责与批评,容易冲动与记恨,考虑事情不在乎后果,只在乎一时的出气与痛快。面对这些,许多家长感到无助和无奈。

第一:爱发脾气的主要原因

一般般来说,爱发脾气源于以下几种原因:

01

青春期身心发育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上有强烈的独立与自由的要求,而现实是不得不受到家长和学校的种种限制,这种矛盾是造成孩子们爱发脾气的原始动力。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成长气势要暗自高兴才对,但由于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的脾气大了 ,顶嘴多了,就莫名其妙地恼火、畏惧担心······恼火自己的家长地位受到挑战,说话不算数,孩子不听话了;畏惧如此大火气的小孩儿长大了不知会干出什么叫人害怕的事;担心孩子无法无天,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来,会到外面闯祸,给家人和自己惹是生非······所以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显得激烈。

中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能出人头地。而家长既希望孩子破土而出,又担心出得过快过猛、 出得不正,经不起风雨,所以要有许多的限制与附加条件来对待破土而出的孩子,并加进成人的要求与思维准则....这时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一般来说,越民主的家庭,这种矛盾就越小,孩子的逆反性越小,越能按家长的要求、社会的行为规范来模仿学习与生活,而越专制的家庭,这种矛盾就显得越突出,孩子越逆反,越违拗,越不按家长的旨意办事,冲突严重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于走上反叛的道路,并以此为一个阶段的主要事务,不知不觉就在这种约束与反约束中形成了反社会型人格。

02

压抑也是爱发脾气的原因之一

例如学生对某个任课老师有怨恨,跟某个同学有积怨,但他无法对老师发泄,无法直接找这个同学发泄,这种怨恨长期被压抑,于是他就会借任何一件小事发怒,以发泄心中的积怨,不论谁惹了他,他都会与之作对,并大发脾气。

03

挫折也是引起爱发脾气的原因之一

受到挫折时,如月考没考好,成绩下降,担心同学们议论,觉得对不起家长等,学生往往想要发泄,因此稍受刺激便借机大发脾气。

04

爱发脾气这种不良的个性倾向,同遗传素质和家庭教养方式有一定的联系

暴躁的孩子他们的家庭里常有类似的家庭成员。比如父亲或母亲,也可能是爷爷或奶奶脾气暴躁,受长辈的影响和神经类型的遗传,孩子也变得脾气暴躁。如果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不受委屈,那么长大后,由于接触范围扩大,别人不可能像家人那样宽容他,就很容易让他受不了,因此而变得爱发脾气。

发脾气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伤害。发怒会降低人的理智水平,阻塞思维,导致损物伤人,甚至违法犯罪。中学生中一些违法违纪的事件,大多是在发怒失控的情绪下发生的。因此,对中学生爱发脾气的不良情绪一定要重视,要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情绪。

第二:教育技巧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01

正确认识和合理引导中学生的不良情绪

中学生由于生长发育的特点,脾气有时候会比较暴躁,这时家长不要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不要把小事扩大化、严重化,而要转移他们以及他们周围人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忘记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引导他们以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如小刚今天在食堂打饭时与一男生发生冲突,虽然不是小刚的错,但由于对方说话太强势,口角纠纷越来越激烈,两个人差点动武。幸亏管理老师及时赶到,他俩都被管理老师请到办公室接受批评教育,还都扣了班集体1分。回来后,小刚越想越觉得心里不爽,想找那个男孩子出气,同时又担心班主任因为扣分找麻烦,于是就带着情绪继续上学。

这时候如果班主任不再提那件事,而是让他为班级做一件事情,并表扬他做得好,那么他也许很快就不再担心了,回家后如果家长对这件事不耿耿于怀,而是夸奖孩子能主动承认错误,没有追究那个男生的责任,显示了他的大度,那么孩子也会很快忘掉不快的。

02

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引导孩子多找朋友倾诉,以疏通宣泄压抑的敌意

找同学、朋友或家人倾诉压抑的敌意是进行情绪调节的好办法。这样,一方面使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另一方面在孩子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并能获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启示、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03

引导孩子使情绪升华,也就是把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自己的发展进步有利的方面去

例如,将考试失利产生的不良情绪升华为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认识和接受现实的自我,发现自己新的优点,合理调整目标,继续前进。

高中生小莉是一个爱发脾气的女孩,小莉的妈妈为此曾经很无奈,最近她改变以前放任顺其自然的态度,而是主动让小莉记录并协调家庭的矛盾,承担协调家庭氛围的重任,并每个周末都要开家庭会议,进行讲评。小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默契配合,时不时地闹一出爱发脾气”剧,让小莉进行侦查、协调。小莉也不明白其中的“阴谋”,还以为是真的,就乐此不疲地说说这个,劝劝那个。段时间过去了,小莉妈惊喜地发现以前爱发​脾气爱指责别人的小莉变得能容纳别人,能理解别人了,很少发脾气了,家庭氛围也因此改善了很多。

04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许多父母往往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仍然当成小学生,仍是管得多,尊重得少,采取强迫教育,为此常常遭到青少年的反抗。父母必须主动改变不平等的旧关系。只有在平等和尊重大于强迫的民主气氛中,青少年才有可能信赖父母,把父母的合理要求变为自己的内部需要。这就要求父母要善于创造家庭中的民主气氛,不滥用家长权力,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子女交往。

比如,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要以长者的身份去审问和指责,而应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倾听他的述说,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民主型家庭中,不仅父母可以严格要求孩子,可以批评孩子,而且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孩子也可以批评父母。

有一个哲理故事(篙笆上的铁钉》对我们深有启发: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儿,他动不动就爱发脾气,结果惹得大家很不高兴,也不愿意跟他玩,他自己也常常为自己冲动发脾气而后悔和苦恼。一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盒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上一个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个钉子。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没有发脾气,一个钉子也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个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最后,篱笆上的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的伤口和心灵的伤口一样难以恢复。

这个故事讲的是对于爱发脾气的人,如何找到有效方法协助他改变坏脾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