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卫道观前3号潘宅,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复的又一成功案例。
礼耕堂潘宅,是清乾隆年间享誉苏城的“富潘”家族的祖宅,堪称江南水乡自乾嘉以来民居中的杰出代表作。因其主厅挂有“礼耕堂”牌匾,所以亦简称“礼耕堂”,为1982年公布的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宅(礼耕堂) 建于清康熙52年(1713年),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13亩地),建筑面积约7500平方米。五路六进,规模庞大,装修精致,雕镂工巧,号称“江南第一豪宅”。宅坐北朝南,东到徐家弄,西抵平江路,后门可通混堂巷,东路基本保留300年前潘宅的旧貌,中路有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建筑群以大厅为中线,但略略偏重于东侧,全部粉墙黛瓦,以白灰两色为主色基调,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目前修复两千五百平方米,三路五进,约占原宅的三分之一。
历经多年沧桑,潘宅内原雅楼、轩廊、书斋等或毁废,或易地移建;西端两落早于光绪年间,由族人以二万二千两银子割售许姓人家,包括宅内假山与两座砖雕门楼等,后来都荡然无存。建国以后,潘宅部分厅堂,曾被苏州振亚丝织厂作仓库使用。宅内庭院到处断墙颓垣,白皮古松、紫薇等树木花草也因长期失去护理而枯萎凋零。早先庭院内一组“吉利”象征的“牛、蛇、龟、神”湖石,以及8座形似“唐僧西天取经人物”的假山,于1978年被移走消失。
标志性建筑——纱帽厅“礼耕堂”如今修葺一新。大厅巍峨华丽,面阔五间,达17.86米,进深13.7米,为现存不多见的古建大型厅堂。整个大厅,结构规整,用材粗壮,制作精细,是清乾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大厅曾作为振亚丝织厂的仓库使用,相对封闭,毁损较少,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厅内保留了十二方纱帽沿,因年代久远,有一块半曾遭到损坏,后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大厅中的一对抱柱是晚清苏州书法家吴大徵的墨宝,完整保留下来。只是曾经匾额与梁架前的刻有民间故事的十六方棹木均在寂寂无闻的年代里消失了踪迹。为方便使用,厅内地砖中间部分进行修复,两边则保持原样,这些清代遗留下来的金砖见证了老宅三百年的兴衰。
老宅修复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保留了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更换了腐烂、变形的屋梁、门窗等,原样恢复一些木雕花饰。同时,对宅内的砖雕门楼也进行了重点修复。
礼耕堂潘宅原有八座砖雕门楼,其中三座最为精致,且保存得较为完好,均刻有乾隆丁未年款。它们分别位于中路轿厅、大厅和堂楼前。三座砖雕门楼均宽3.3米多,各具特色,其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均属砖雕中的上品。轿厅前门楼和第四进堂楼前门楼都是硬山式、山面砖博风;门楼则为歇山顶,其垛头素平,勒脚为须弥座式,可惜经过火灾已有残损,炱痕至今清晰可辨。大厅前门楼镌刻着“秉经酌雅”四个字,四周镶以蝙蝠、荷叶、灵芝、牡丹等图案,整体造型美观大方而又不失凝重,有繁有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苏州能工巧匠的传统手工精雕细琢的功力,显示出他们高超的技艺。
潘宅修复后的建筑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整体投入资金900余万元,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宅基本恢复了旧貌。目前这里是一家高级会所,主营纯正的“江南盛筵”。“礼耕堂”的多功能使用,给当代人以百年豪宅庭院的生活体验。小巷深处的百年老宅,延续与演绎着历史文物建筑的当代生活功能,体现着原汁原味的姑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