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螺旋桨,无人机缓缓起飞;点击电脑键盘,一个个编程图像跃然屏上;制作专属数字人形象,实时同步真人动作数据……今年暑假,一场场酷炫的科技秀让河南省汝州市王寨乡胡庄小学的孩子们“惊掉了下巴”。他们在神奇又好玩的“科技创新课堂”上感受着科技之光,一双双梦想的翅膀悄然中飞向了更远方。
这是郑州科技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数智青春”“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连续第3年走进王寨乡胡庄小学。2023年以来,他们发挥专业优势进行科学教育,为6-12岁的孩子们持续开展《AI启蒙课》《生活小科普》《少儿编程》等涵盖人工智能、机器狗、无人机、计算机等科技特色课程的公益教学,带着孩子们在科普教育、科技制作、科研互动中,打开科技世界的大门。
近年来村办小学条件已大幅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相比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的科技、艺术等素质教育短板仍较为明显。“村办小学科普资源匮乏,设施配备不足,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胡庄小学校长张强伟说。
为此,“数智青春”“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打出“科技支教”品牌,定点对接了王寨乡胡庄小学,利用暑期开设“AI课堂”,带领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畅游科技世界。
无人机是怎么飞行的?为什么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同步的我?可以编程出一个哪吒吗?……孩子们的小脑袋中充满各种疑惑,这些好奇心在队员们的“科技魔法”中找到了答案。队员们征集了孩子们的科学问题,研发出一门门的科技课程。
在实践课上,孩子们第一次动手实操了无人机,第一次在“小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代码的编写,第一次收获属于自己的专属数字人形象……边观察,边实践,边思考,科技的种子早已深埋心底。“未来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研究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和无人机,为祖国发展做贡献!”就读一年级的黄尚恩说到。
三来年,一批又一批的大数据学子加入了“数智青春”“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每到暑假,队员们都会活跃在王寨乡的土地上,给村办小学带来科技之光。他们通过数智支教的方式,将所学专业与支教授课有机融合,持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弥补教育资源地域性差距,希望能让乡村小学跨越“数字鸿沟”,享受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科普小课堂也是实践大思政。队员们利用暑期实践大课堂,在这场爱与被爱、付出与收获的双向奔赴中,于行中思、在思中悟,书写了成己达人的青春华章,这正是上好“大思政课”的生动注脚。(供稿 乔圣宸、郭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