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最近比较忙,所以更新的频率很低。
接上集。
就在沈一石出发去淳安的时候,海瑞正在过第一道坎。
不得不说何茂才通倭这招还是很聪明的,因为海瑞一上来就把买粮的人给杀了,那淳安灾民就没有人再敢买粮的。
毕竟,老百姓又不知道这些背后的弯弯绕,就看见新来的县令不问事情的青红皂白就把买粮的人杀了,那肯定认定海瑞跟上面是一伙的,就是为了逼他们卖田。
海瑞肯定不可能杀人,但怎么才能做到不杀人。
很多人争论的时候就问是不是正义,而不问手段,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无论干什么,大家都讲究师出有名,就连土匪抢劫,也得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虽然肯定不会这么干。
那比拼的真正东西,就是手段。所以最后能胜的,往往不是最正义的,而是手段最高明的。
比如何茂才通倭这招,就很高明。
就算海瑞明知道这是冤案,明知道背后有鬼,但如果想不出破解的办法,就只能按照何茂才设定的步骤走。
很幸运,海瑞同志有主角光环,抓住了何茂才的把柄,没有案卷,而且报案的时间对不上。这才有了翻案的可能。
高翰文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手段不行,每次都被郑何二人整治,还一点办法没有。
不过刘和平编剧已经考虑的非常细了,那就是海瑞发难的时间。
海瑞一上来先坐下不说话,后来又要案卷,本质就是在拖延时间,拖的超过午时三刻,他就可以准备翻案了。
也就说即使是有案卷,何茂才没有把柄被他抓住了,海瑞也能鸡蛋里头挑骨头,拖上一段时间,反正拖赢了,这案子就会有转机了。
接下来的一段戏是李时珍跟胡宗宪的对话。
说实话,我不想看这些戏,因为基本上都是说教,不好看。
但这段戏才是编剧的真实意图体现,那就是作为臣子,到底该怎么办?
老百姓对当官总有不切合适的幻象,他们心中理想型的官员是一方面非常有才干,同时爱民如子。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但凡能臣干吏,做事往往需要霹雳手段,就不会是什么好人,比如《人民的名义》当中的李达康,很难说他会为平民百姓考虑多少。
现实中的耿彦波市长。
当年耿彦波在太原的时候,一上来先搞城市建设,毫不犹豫把城市里各种道路全部重新规划,看见妨碍规划的建筑,立刻推到,人送外号耿指导,因为他一指楼就倒。
那段时间,太原到处修路,人们出行都非常困难,可谓怨声载道。
这种事情要是开会讨论,肯定执行不下去。
但他就能用霹雳手段搞定。关于他有部纪录片叫《大同市长》,拍摄的很真实,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这才是真正的能臣干吏。
但这样的人是非常少数的。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不被人理解的。
大部分官员本质上,都是各种利益身份的代言人,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些身份当中寻求调和。
比如胡宗宪,首先他是浙直总督,所以他需要承担抗倭责任,其次,他是严党成员,所以他需要维护严党利益,最后他才是浙江民众的父母官,他才能代表民众说话。
但严党是站在民众对立面的,剧中李时珍的话,说穿了就是胡宗宪不应该遵守严党规则,而应该为民请命。
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君以此兴必以此亡。胡宗宪就因为是严党,他才能当上浙直总督,所以如果哪天他站到严党对立面,那他就是严党的叛徒,必定被严党攻击。后来的剧情发展,也证明了这个问题。
胡宗宪一听见通倭大案搞出来,就敏锐的感到了严党和裕王党决战的时刻来了,自己必须抉择了。
因为如果海瑞搞定通倭案,说这是冤案,那这案子背后肯定是郑何二人捣鬼。一旦查实郑何二人通倭,那就是灭门的罪过,郑何为了摆脱罪责,一定会把小阁老拉下水,进而把毁堤淹田的事情翻出来。
如果海瑞搞不定通倭案,那郑何二人目的达成,就会继续推行改稻为桑,沈一石买田成功,那严党继续做大,裕王党则会被狠厉打压。
胡宗宪必须做出抉择了,因为海瑞就一个人,是不可能搞定郑何二人的,对方的权势更大。就算海瑞拖过午时三刻,后来郑何还是想出办法搞定海瑞,如果不是胡宗宪果断出手,派谭论出去帮助高翰文,那海瑞十有八九是搞不定了。
就在胡宗宪做决定的时候,郑何二人也在部署,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时候,杨金水已经反水。当然,这也是被郑何逼的。
郑何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本意是把织造局抬到前面,去干贱卖田地的事情,这样裕王党的人,不明就里,肯定不敢阻拦。另外将来皇上彻查,罪名也是织造局的,郑何不用担责任。
但他们漏算一条,那就是织造局的人,也就是杨金水不会同意。
所以杨金水先一步把奏折递上去,表明事情真相,同时去找高翰文,让他出面阻止这件事情。
这样局面就由原来的,严党马前卒,即郑何对阵裕王党马前卒海瑞,海瑞占劣势的情况,转变为,郑何对阵海瑞+高翰文+杨金水+胡宗宪。
至此,郑何二人必败无疑。
同时随着杨金水的那封密奏,至此本剧的终极大boss嘉靖,也被拉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