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原因,好莱坞集体撤档,国内几部大片又都虎视眈眈盯着国庆档,九月份的院线显得格外乏善可陈。
月初的《信条》和《花木兰》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天仙飒是挺飒,但没啥卵用
虽然先后掀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但都是票房拉胯的命运。
这还不是最惨的,《信条》和《花木兰》好歹赚了个吆喝。
前两周还有一部片子,更是扑得悄无声息,连个吆喝都没赚到。
没错, 我说的就是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假面饭店》。
东野圭吾+木村拓哉+长泽雅美。
哪个拿出来不是响当当的顶流?
可就是这样一个顶流组合,攒出来个票房不到两千万,豆瓣评分6.4的电影。
估计顶流自己也觉得怪尴尬的。
但实际上,在日本本土,《假面饭店》的境遇和海外截然相反。
日本雅虎评分4.05(满分5分)。
最终票房46亿日元,大约是3亿人民币,在日本真人电影中这个成绩已经算不俗。
如此两极化的表现,让我这个推理迷也忍不住一探究竟。
其实说起来《假面饭店》和最近的《摩天大楼》结构有点类似。
也是在密闭空间里找杀人凶手。
一起连环谋杀案的凶手预告了下一起命案将发生在某高档酒店,警方提前介入进行预防犯罪。
可疑人员渐次出现,警方逐一排除迷惑选项。
木村拓哉饰演卧底进入酒店进行调查的警察。
长泽雅美则是酒店的金牌前台,负责跟木村打配合。
木村向来不羁,对酒店的规矩十分不习惯。
但为了更好地展开卧底工作,同时也不影响酒店日常经营,长泽督促他换了身行头。
这是变装前。
这是变装后。
油头一梳,有《东京大饭店》那味儿了哈
作为一个菜鸟前台, 木村带观众见识了不少奇葩客人。
故意制造烟雾,蹭免费升级房间的鸡贼男。
表面上像是偷了酒店浴袍的大哥,其实憋了大招想讹酒店一把。
浴袍实际上被他藏在床垫底下,只要前台翻了他的行李,他就能以“诬陷好人”为由,讹酒店一笔精神损失费。
假装眼盲的通灵老太太。
偶遇跟自己结了仇的高中老师,耿耿于怀的老师一个劲儿给木村找麻烦。
还有人千里捉奸。
总之,想看人间迷惑行为大赏,来看《假面饭店》就对了。
与各种客人打过交道,木村才意识到,酒店服务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酒店也是社会的缩影,你能想象到的一切奇谈怪状,这里都有。
而长泽自如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职业素养,也打动了木村。
面对故意制造烟雾的客人,长泽揣测到他的意图之后,直接给他升级了房间,而没有再带他看其他同等规格的房间。
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无赖继续跟工作人员扯皮。
面对装瞎的老太太,她也不拆穿,反而尽可能地满足她的要求。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
不管在哪个房间,只要长泽看见印有酒店logo的镇纸没有摆正,她就会上前摆正。
足见她的对于酒店形象的维护程度。
长泽在片中有言: 于客人们来说,住酒店就像是参加一场假面舞会。
影片不管从摄像还是美术,也颇有几分假面舞会的味道。
而真正的案件,隐藏在诸多带着假面的客人背后,舞会到达高潮,案件也随之水落石出。
总体来看,说不上多惊艳四座,但也是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完整作品。
除了东野圭吾、木村拓哉、长泽雅美的噱头,也有观众评论看这部电影就像拆盲盒一样。
AKB48领军成员前田敦子、《告白》里的复仇老师松隆子、《行骗天下》里的骗术大师小日向文世……
其中一版海报打的就是豪华阵容这个点
全熟脸配角阵容像彩蛋一样,实在宠坏了日饭影迷。
但是,成也宠粉,败也宠粉。
在中国市场失利,也正在于作品里高高筑起的文化壁垒。
先不说这个豪华阵容是否能吸引到中国观众。
影片用了大量笔墨展现日本文化里非常极致的敬业精神,这就不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毕竟大多数观众还是冲着悬疑推理去的,结果坐进电影院,是个俩小时的职业精神宣讲会。
这谁受得了!
不管是木村为破案几乎疯魔的状态,还是长泽精准如电脑的言行,案情越是推进,他们的职业精神就越是被强化,推理本身反而被弱化。
而这种极端日式的精神内核,本来就跟中国观众的生活经验格格不入,看完之后不怒打一星才怪。
硬生生把孩子逼成川剧演员,一秒变脸绝技说来就来
于我本人而言,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原罪则来自小说文本。
虽然东野圭吾目前在中国仍然是风头正盛的国外小说家之一, 但我在阅读东野圭吾的过程中有过几次非常不好的体验。
其一是《恶意》融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
其中的“日记梗”前段时间也出现在了《隐秘的角落》里,其实这都是阿婆一百年前玩剩下的。
不过讲道理剧版《恶意》还是很优秀的
其二就是这次的《假面饭店》。
凶手提出一个理念,“把自己的罪案隐藏进几起毫不相关的杀人案,就能摆脱自己的嫌疑”。
而这个概念早在阿婆的《ABC谋杀案》里就出现过了。
所以我看完就非常失望,难道东野圭吾出道前是上了个阿加莎作品培训班吗!
抛开原著的问题不谈,毕竟电影版在中国失利也不怪东野圭吾。
像《假面饭店》这样的冷遇,在中国其实并非个例,也是日本电影的普遍遭遇。
2010年,因为领土争端,中日文化交流停摆,日本电影几乎在中国大银幕上绝迹。
直到2014年11月,中日达成共识后,文化交流才逐渐回到正轨。
尽管2015年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和2016年的《你的名字。》,分别以5.3亿和5.75亿的票房先后刷新了日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纪录。
但实际上,除了“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等少数知名IP,其他真人电影在中国都不怎么能卖得动。
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日本电影引进时间普遍偏晚。
就比如《假面酒店》,早在去年一月份就在日本上映了。
上周上映的另一部真人电影《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也是一年前的电影。
不过看这个画风,我估计这片儿票房不好也不全怨引进太晚
一些好奇心强烈的观众,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提前观看了影片。
我其实有点纳闷儿,现在都讲究全球同步上映,中国观众甚至比北美观众还早两天就看上《复联4》了。
想在大银幕上看我老婆。 (不是,我是有家庭的人)
不就是想在大银幕上看长泽雅美,怎么还得等一年!
这谁扛得住啊!
此外,根植于本土文化成长起来的日本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嗨。
说白了,日本就是个亚文化国家。
不管是在全球范围内多火的东西,到了日本都不灵。
二次元、推理小说IP、重金属音乐啥的,这些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不算主流,但在日本的流量却是国民级别的。
对比中日两国去年票房榜前十的影片,中票房前十中有两部好莱坞大片,前二十里,台湾电影、香港电影不一而足,类型相对丰富。
再看日本,则是一水的本土作品,而且还是以动画电影为主。
哪怕强劲的《复联4》,上映首周横扫全球票房,也没能攻下日本这块自嗨地。
票房冠军仍然是已经上映四周的《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
就这自嗨程度,日本电影不仅是来中国大陆撑不起票房,去地球上其他任意一个角落也玩不转。
除了日本本土封闭程度高,另一方面也是咱中国引进的日剧、日本电影数量少。
家里长辈至今对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的《血疑》《排球女将》《追捕》啥的念念不忘。
国人熟知的山口百惠、三浦友和、高仓健、荒木由美子,也都是那个时候随着这些进口电视剧电影火起来的。
估计很多中国观众都是通过《血疑》才第一次知道了白血病这个病种
但那之后,我实在是想不起来国内还引进了啥日本电视剧。
引进少,观众自然没法儿通过电视剧认识木村拓哉、长泽雅美这些剧圈顶流。
因此对于国内观众来说,他们也不具备太强的大银幕票房号召力。
再加上中国的艺术院线偏弱,让温情脉脉的《小偷家族》对打好莱坞大片,确实有点欺负人。
说了这么多,我想起25号还有一部日本电影要上映。
其实是一部二十年前的老片了——《菊次郎的夏天》。
之前早就有消息说要在内地上映,总算是踩着夏天的尾巴来了。
哪怕是没看过电影的小伙伴,肯定也听过那首中外驰名的《Summer》。
白嫖这么多年,也没付个版权费啥的,而且这次《菊次郎的夏天》也是对打《夺冠》,感觉票房又危了。
所以,又到了熟悉的还电影票环节!
BTW,之前说该还的我真的都有还啦~
评论区聊聊,你最希望哪部日本电影(正经的那种!)在国内上映。
今天就到这儿,咱们明天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