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家人 | 谢可越: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医生的信仰

2021年中国医师节-“嘉医”系列报道】“谢同学,朱老师叮嘱你要好好学习,要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哦。”某初中社会老师朱佳丽这样调皮地对丈夫说。

朱佳丽的丈夫,是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谢可越。今年9月,他就要踏上漫漫读博路了。

这对结婚三年的小夫妻,即将开启三年的两地奔波,聚少离多时光。

一份特殊的“新婚礼物”

谢可越作为一名医生,深知血液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2012年,也是谢可越从医的第一年,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时留下了血样,就这样,他正式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一名捐献志愿者。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的承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8年4月,当谢可越接到嘉兴市红十字会的通知,被告知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时,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答应了。

为了将最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输送给患者,在接到初步配型通知之后,谢可越坚持每天锻炼、健康饮食,希望保持最好的状态迎接捐献,但当时,谢可越和相恋四年的女友朱佳丽的婚期也即将临近。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人员,其实当时我内心是有点抗拒的,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所以那段时间,谢可越经常跟朱佳丽科普,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挽救生命,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更何况作为一名医生,深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捐献者是无害的,更不存在‘捐骨髓伤身’这样的误解。

在谢可越的执着“洗脑”以及后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朱佳丽放下心来,选择了支持,“我觉得我老公还是很了不起的,不仅仅是作为医生在治病救人,还是在用一些独特的方式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年9月中旬,谢可越和朱佳丽如期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后,谢可越就住进了浙江省中医院,开始为捐献做准备。捐献当天,医生从谢可越体内采集了210毫升造血干细胞,由志愿者坐飞机护送到千里之外的广州。

就这样,谢可越用自己的热血点亮了一名14岁广州男孩的“希望之光”,移植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小朋友还给谢可越写了一封感谢信。

“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新婚礼物,他用实际行动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朱佳丽笑着说。

是责任,更是对信仰的坚守

在和谢可越认识之前,朱佳丽对“医生”这个职业还是比较陌生的,“以前可能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这个职业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医生这么忙碌这么辛苦。”

恋爱时,有一年七夕,两个人说好一起过节,朱佳丽在平湖梳妆打扮一番,开车到嘉兴约会的地点,结果等了很久,谢可越都没有如约出现,“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医院有事来不了了。”被放鸽子的朱佳丽觉得谢可越简直是在分手的边缘横跳。

但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相处的7年间数不胜数,经常迟到、偶尔爽约、一个星期也吃不了一次饭、规划了三四年旅游还没成行……刚开始朱佳丽还会抱怨,但随着了解深入,谢可越对于医学的那份信仰还是深深感动了朱佳丽,“他有时候晚上10点给我发视频,应该是他刚做完手术,视频里他的大拇指翘起来都是在发抖的。”

偶尔,朱佳丽也会问谢可越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还会选择当医生吗?谢可越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谢可越的生日跟医师节同一天,所以他爸爸说可能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会选择这条路。”

谢可越不仅是业务上的“好手”,年门诊及手术量居全科第一 ,也是科研上的“高手”,每年积极申报新技术新项目和各类科研立项,并善于总结,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0分;中华级论文10余篇;获得专利6项。同时是教学上的“能手”,任嘉兴学院讲师,并承担科室教学任务,得到医学生与进修人员的好评。

“一个医生,当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除了业务、科研以及教学任务之外,谢可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经常呼朋引伴打乒乓球、下五子棋、打羽毛球,曾得过浙江省卫健系统乒乓球男单冠军,业余留给妻子的时间并不多,对自己要求极高的谢可越,对妻子的要求只有“开心快乐就好”。朱佳丽笑着说,“不过我的情敌好像太多了点。”(凤凰网浙江:倪佳欢 通讯员:吕慧 摄影:诸胜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