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罗马骑兵的真实战斗一直被低估

长期以来,不论学术界还是在民间,罗马骑兵的声誉都显著低于他们的步兵同僚。特别是在布匿战争中的一些发挥,似乎也证明他们不堪一用。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由于在马略改革前,骑兵主要由罗马公民和拉丁同盟者组成,故而仅从这些精英入手,谈一谈真实水平究竟如何!

罗马骑兵的硬实力

传统上认为罗马骑兵发源于罗慕路斯大王时代

骑兵在罗马和同盟者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他们主要由富裕人士担任,甚至包括300名元老。因而拥有最好装备。最晚到塞尔维乌斯王改革后,罗马骑兵就由轻装转向了重装。随着罗马军备希腊化,骑兵也立刻采用了希腊同行们装备。甚至在步兵装备逐渐西化的时代,他们依旧保持着东方希腊风格的装备。

因此,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骑兵装备:一顶波奥提亚式头盔、一身短袖长摆锁甲、一面希腊式圆盾、一根双端的希腊式骑兵矛。虽然这些装备比不上人马具装的东方骑兵,却也算得上防护齐全,在西地中海世界还是相当重装的。

除了装备,骑兵硬实力还体现在规模上。按照罗马军制,在一支标准执政官集团军中至少包含了2400名骑兵。通常来说,骑兵的规模大概是步兵的1/10,其战斗规模并不算小。而且在同时代的罗马霸权下,意大利同盟总计有7万骑兵兵源,这个规模仍旧相当可观。

典型的罗马骑兵装备复原图

罗马骑兵的战术素养

陵墓雕刻上的罗马共和国骑兵

在训练层面,罗马军队素来声名在外。共和时代的兵源虽为临战征召,但由于公民有较长的服役期(骑士需要服役10年),还要在出征前进行3-9个月的集中训练,所以有较高的训练水平。

在军事架构上,罗马骑兵按照中队进行编组。每队30人,由3名什夫长联合指挥。而且每位什夫长并非只指挥自己麾下的10名骑兵,还会按照选举顺序负责指挥整个中队。这就意味着30名骑兵中,就有3名可以担负整个单位指挥的军官,为高超的战术素养奠定了架构基础。

典型的罗马骑兵中队

正是上述原,因决定了罗马人虽不是游牧民族,甚至不以马上功夫见长,却在实战中表现出高超的骑兵素养。具体的表现在三点:

1 罗马骑兵能和步兵有效的协,同而不容易出现脱节。

2 罗马骑兵能够掌握列阵防御、交替进攻、掩护撤退的复杂战术。

3 罗马骑兵还能够下马步战,以娴熟技巧应对战局变化。

其中,协同作战的典型案例是伊力帕之战。当时,罗马骑兵被安排同轻步兵、重步兵协同行动,并且始终做到互相支援、协调并进。

除常规情况外,罗马骑兵还能在短期内掌握特殊的步骑协同战术。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卡普阿攻防战,为更好的击溃叛变的坎帕尼亚骑兵,昆图斯·纳维乌斯临时从军团中抽出身手敏捷而又年轻活跃的轻装步兵,令其与骑兵共乘一马。经过短暂的训练,这些骑兵和轻步兵就能够配合娴熟。他们在遇敌时能让轻步兵迅速跳下马,并利用轻步兵射击削弱对手的机会,发动冲锋一举击溃敌人,一套流程下来行云流水。

李维所描述的罗马轻步兵

在复杂战术方面,典型案例是努曼提亚战争中的一次战斗。鲁弗斯率领4队骑兵负责驱逐对方骚扰,由于发现对方埋伏,就紧急下令骑兵挺举长矛列阵防御,避免直接踏入陷阱。西庇阿发现异常后带领骑兵赶到,将骑兵们分成两队轮流进攻。每次进攻只是投掷标枪压制对手,随后就撤到比原先位置更远的地方。这样凭借交替攻击掩护,安全的带着骑兵们撤出了伏击圈。

这样的精彩表现并非孤例。在后来的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西庇阿又故技重施,通过这种交替进攻然后撤退的方式吸引迦太基部队。不仅帮助友军脱困,己方也未有损失。

投掷标枪也是罗马骑兵的作战方式

至于下马步战,坎尼战役和伊力帕战役都是典型的案例。当右翼罗马骑兵陷入劣势,并没有选择逃脱,而是下马死战,为其指挥官转移到步兵阵列提供了掩护。

在伊力帕战役中,罗马骑兵一举击垮了哈斯德鲁巴派来袭击军营的骑兵。但对方步兵援助及时赶来,让失去机动和冲锋距离的罗马骑兵陷入被动。他们当机立断,立刻决定下马步战,将对手的援军一并击退。

正在上下马的罗马骑兵浮雕

实战表现

印象流中的罗马骑兵 只存在于步兵阴影下

优秀的战术素养和硬实力,铸就了罗马骑兵的优异表现。若翻看史料中的一次次决战,我们就能得出与刻板印象完全相反的结论。

首先是克拉斯蒂姆战役。马塞拉斯率领约3000罗马-意大利骑兵和600轻步兵,急袭10000人规模的凯尔特军队。在己方步兵还未投入战斗的情况下,只通过骑兵的冲击便取得大胜。马塞拉斯甚至阵斩高卢酋长,获得了至尊战利品。

凯尔特军队见到少量罗马部队兴高采烈

在扎马会战中,位于左翼的罗马-意大利骑兵仅有不足1500人,却成功的将对面可达7000的迦太基骑兵给击垮。西庇阿所率领的300名骑兵,是由西西里人训练和武装的意大利同盟。他们在1700名辅助骑兵的帮助下,到步兵阵线背后歼灭穿越而来的战象。接着又投入右翼,协其他同罗马-意大利骑兵一起,将汉尼拔的4000骑兵预备队及剩余的左翼骑兵全部逐出战场。最后,还掉头援助苦战中的步兵,为共和国赢得最终胜利。

公元前3世纪最后几个年头,罗马与西班牙的奥赛塔尼人和伊勒尔赫特人爆发战争。在双方的决战中,罗马骑兵精准插入对方步兵和两翼骑兵之间的缝隙。而后迅速冲击步兵,使其乱作一团。同时阻拦了西班牙骑兵的机动,迫使对方下马步战。

扎马会战中 罗马骑兵的作用往往被忽略

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与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再度发生战争。军团步兵在决战中被对手用楔型阵击破阵列,只能靠600名骑兵向缺口÷发动反复冲击。这一壮举遏制住敌方攻势,还带动意大利同盟的骑兵追随冲锋,从而将敌人全线击溃。

后来与朱古达和波库斯联军的决战中,也是苏拉率领的骑兵通过冲击驱逐对方骑兵,又调头来袭击波库斯国王的侧翼。先逼退毛里塔尼亚人,再围攻驱逐朱古达本人,才缓解了濒临崩溃的步兵阵线的压力。

罗马骑兵与努米底亚骑兵的交战

上述内容可以清楚的看到,罗马-意大利骑兵面对西地中海地区就表现不俗。当对手变成拥有顶流骑兵的东地中海诸国,发挥依旧可圈可点:

例如在马格尼西亚之战,面对罗马骑兵的右翼攻势,塞琉古帝国的具装骑兵甚至没挡住第一波冲锋。随后,罗马人又协同军团击了中央方阵,并前去夹击国王亲自率领的右翼。当然,左翼的罗马骑兵没能撑住,但考虑到仅以120人面对号称10000人的强敌,这样的结局并无多少意外。最后,在这场罗马人大获全胜的战役中,骑兵仅仅折损了24人,可谓是战果斐然。

强势冲击的罗马骑兵

后来与亚该亚同盟的科林斯之战中,又是罗马-意大利骑兵发起侧袭,成功引发对方方阵混乱,导致其全军溃败。至此,希腊世界的自由被终结,成为罗马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阵米特拉达梯的喀罗尼亚之战,苏拉麾下的罗马-意大利骑兵表现颇为亮眼。虽然只有不足1500人,还分布在军阵两侧,却丝毫不害怕阿基劳斯的10000东方骑兵。其中,右翼的罗马骑兵在苏拉的派遣下,先后解除了左翼与右翼的威胁,逼迫本都军队放弃包围。随后又在苏拉的带领下,趁敌人立足未稳发动冲击,率先击垮本都军队左翼。接着带崩了全线,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本都军队里不乏各类优秀的东方骑兵

通过这类出生表现,不难发现罗马-意大利骑兵并非大众认知里的软脚虾,战力上限非常之高。

更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遭遇挫败时的发挥下限同样不低。无论是在与继业者等东方诸国的会战中,还是在被坎尼会支配巨大痛苦,都不曾因逆风局而轻易跑路。在彼德纳之战中神隐的不光又罗马骑兵,也包括国王柏修斯重建的马其顿骑兵。至于年代更早的狗头山之战,罗马方骑兵在前哨战中失利,也是因为对方有居高临下优势。

骑兵的出色发挥 让罗马军团可以从容应付正面对手

综上所述,马略-凯撒改革以前的罗马骑兵在硬实力方面至少称得上中等偏上,而在战术素养方面算得上一流,实战表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那些认为罗马骑兵是不堪一击的观点不免以偏概全。哪怕是被诟病颇深的坎尼会战,罗马骑兵也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只有6000骑兵的情况下,面对天才将领统帅的1万优质骑兵,打不过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总比东方某帝国头盔都配不齐,几乎没有战术,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的“强大骑兵”强得多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