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系列又出新剧,宋佳和蒋欣这顿饭,有点意思

柠萌影业这几年打造了诸多爆款剧,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小”系列《小别离》《小欢喜》,以及去年夏天霸屏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

如今他们又推出了“小”系列之《小舍得》,由《三十不惑》的张晓波导演操刀。

剧作前两集的观感,似乎同时延续了这两大爆款群落的优点。

尤其是第一集中的家宴,宋佳和蒋欣那顿饭,很有意思。

一,微妙的矛盾尺度。

故事里和《小别离》《小欢喜》核心落点相近的一面,是对不同阶层家庭、教育理念的观照和探讨,从纵向的财富梯队和横向的观念空间中,解读家庭教育问题众生相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小舍得》宋佳、蒋欣饰演的异父异母的姐妹之间,极其细腻微妙的对峙感。

天生对手,种种“孽缘”。

如果他们的父母是普通的再婚重组家庭,这两位之间大概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敌意,但故事里田雨岚(蒋欣饰)的妈妈疑似以小三身份介入南俪(宋佳饰)父母的家庭,十几年之后“姐妹”之间依旧芥蒂难消。

恰恰是这种对立感,微妙、细腻,山雨欲来、电光火石,好看。

从某种程度上说,宋佳和蒋欣对戏,就像是丢掉了宫斗宅斗题材里“围着一个男人转”的负面部分,同时又保留并重建了棋逢对手、剑拔弩张的戏剧张力。

两个人从表面相安无事、冷淡以对,到一步步擦枪走火,细节都很微妙、鲜活。

很多时候,不知道创作者是被爽剧、被片段式传播的状态所裹挟,迫不得已加大加重浮夸的戏剧冲突内容、满屋子撒狗血;还是在表达诉求和下沉市场需求之间找不到平衡点,呈现出逻辑乱飞、强行冲突、硬要搞事情的桥段,总之时常叫人头秃。

而《小舍得》第一集里最让人觉得舒适有趣的地方,是故事里的冲突有微妙、适宜的“度”。

你看不见扯着头发互撕破口大骂扇巴掌的所谓激烈场面,一切矛盾都藏在一家人脉脉温情的假象之下。

当然微妙不意味着折损戏剧冲突,反而更符合“一家人”的特殊设定。

剧作一开始,温情、小心翼翼、“战火”一触即发,这三种情绪就交替出现,高密度交代信息、且细腻。

温情的画面,比如蔡菊英在厨房里准备一大桌子好菜,色香味俱全、恍然间让人想起当年《饮食儿女》开头的名场面。

和这个故事一样,满桌热气腾腾的菜和食不知味的心情,或许是对“家”的温度和割裂两极,很直观的注解。

但她准备好菜之后拿出拖鞋,为南俪准备的这双,动作又过于小心翼翼。

种种细节都在暗示,不太对劲。

剧作中连环出现的种种亲疏对比,同样很微妙。

开局时南俪回自己亲妈那里,是非常松弛自然的状态。

面对父亲的继任,南俪两口子勉强保持着对长辈的客气,疏离中透着冷清的尴尬(女婿的面子功夫,可能稍微还更足一些)。

这边南俪带孩子回外公家,要特意拿上女儿的奖杯、儿子的手镯(外公给买的平常并不戴);

那边田雨岚回娘家,更是要盛装打扮,被老公形容为“知道的你是回娘家,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登基”,进门之前居然还停在门口补妆。

这哪里是放松的回娘家状态,这分明是“老娘要上战场了”。

进门之后,南俪和田雨岚之间起初还保持着表面上的短暂和平,但一环一环一波一波加码火药味。

归根结底,家庭关系中一部分是真正的血亲(亲母女、父女、母子),另一部分则是姻亲模式“喜结连理”背后的无数小摩擦;婆媳、翁婿、姑嫂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我们见惯了各路鸡飞狗跳的婆媳矛盾,以失度的模式呈现家庭中面和心不和的狗血故事;如今《小舍得》从异父异母的姐妹角度切入,以微妙观感讲述家庭里的冷暖寒凉,反而让人觉得或许更有趣。

二,细腻的节奏转变、有趣的饭桌众生相。

《小舍得》选角实在值得夸,宋佳和蒋欣站在那不用说话,几个微妙的眼神,感觉就全有了。

佟大为和李佳航这两位“灭火器式”老公,一个成熟温厚一个贪玩不着调,角色和演员表现也很贴。

一家人悉数“到货”之后,这出大戏就正式加火。

南俪坐在椅子上,田雨岚妈妈热络张罗着吃水果,田雨岚试图拦下自己妈“您不用这样辛苦”,而南俪压根不为所动,第一把火

此后外公招呼两位女婿一起去厨房端菜,一家人忙忙碌碌,南俪依旧坐着不动,第二把火

这些举动在田雨岚心中,都意味着南俪压根不把她妈妈当长辈、而依旧是“老小三”。

田雨岚主动示好、照顾南俪儿子:把鞋穿上别光脚,南俪一把抱起孩子、压根没看她递过来的鞋,第三把火

饭桌上外公口口声声说公平,但显然一碗水端不平,给非亲生田雨岚家孩子的礼物,是和上个月一模一样的乐高,可见有多敷衍,于是田雨岚彻底爆炸

她点火扔炸弹的媒介,是夸自己儿子、踩南俪的孩子。

老公几次和稀泥、试图把话题拽走,她依旧不依不饶杀回来聊自己孩子考试多好,明里暗里把对方孩子聊成学渣。

孩子的成绩是她最重要的武器。

吃饭之前,孩子们吃水果,自己家娃吃了口西瓜,她就劈头盖脑一通“肥胖会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理论打压。

教训完了又开始显摆儿子:西瓜英文怎么说,樱桃英文怎么说。

儿子没兴趣积极配合,田雨岚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

想要露脸结果反而翻车,这个小小转折很重要;剧作通过这种戏谑,立住了炫耀而未果的鲜活虎妈形象,也传递出对过度严苛教育模式的不认同

如果说《俗女养成记》中姑嫂之间明里暗里比孩子英文的场面,基色是一家人的暖意、夹带着几分无伤大雅的“争面子”问题;那么《小舍得》中比孩子的学习,则是漫长的、更为终极的价值附着之争。

吃饭时,南俪家女儿表演完唱歌之后,田雨岚火速上线攀比、让自己儿子“去给外公背个圆周率”。

这是一条隔着屏幕都魔音在耳的命令啊,“去给外公背个圆周率”。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儿子在背圆周率,亲妈得意、亲外婆捧场,名义上的弟弟从头到尾没兴趣、努力埋头吃自己的,妹妹起初还尽力捧场、认真瞻仰、最后也没忍住开始悄悄扭头吃了起来。

两位连襟不乏苦涩一个碰杯,也挺有意思,明明是不同家庭里对立的“敌人”,但又有几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饭桌是最微妙的地方。

说是家宴,倒也没有那么其乐融融、往事心结自带火药味;蔡阿姨的心态更接近钟点工阿姨、而不敢以长辈自居;

说是饭局,倒也不至于那么功利见外、毕竟还有打不碎的一家人的羁绊。

这一段层层递进的微妙曲折矛盾能成立,本质原因在于角色的缺点和痛点都有切肤具体可感之处。

对田雨岚而言,儿子成绩好是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她为外婆在这个家庭里挣得底气的唯一资本。

南俪对她母亲越冷淡,她越试图通过表达“我儿子比你们家孩子优秀”的优越感,来为母亲争取在这个家里的话语权、争取被尊重被高看一眼的可能。

这个角色身上,有很强烈的野生顽强感,越被打压越要茂盛生长的浓烈意图,越瞧不起老娘、老娘越要好给你们看。

因为是“不忍心看母亲受冷落、被使唤、来来回回忙里忙外辛苦”,南俪反复炫耀的讨厌举动、有了几分情有可原的暖色调爱意。

因为自己婆婆背地里都指指点点她妈妈当年当小三的往事,她才格外一点就炸随时随地强调“十几年正大光明的婚姻”。

相比于纯粹的攀比,这份源出不忍的被打压之后愈加反弹的斗志,会显得更事出有因。

当然从前两集的表现来看,田雨岚性格瑕疵明显,但缺点不意味着角色塑造失败,很多时候恰恰是缺点让角色更真实完整、更像“活人”。

故事中这两位的角色,一个收、一个放,一个优雅一个市井,两种不同的强势火星撞地球、相爱相杀,仅仅是这个部分就已经很有看点。

三,家庭教育面面观。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中两个家庭两位爸爸,都不是甩手掌柜类型。

舒心酱很喜欢的一个细节,是佟大为这款爸爸一早起来给女儿编辫子,动作熟练、成品很有模有样。

编辫子需要练习,他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而并非tony老师,他自己本人又没有一头长发可供练手,所以这就说明:这位老爹长期帮女儿梳头编辫子。

这个细节,一下子就立住了一个温和有耐心、和女儿感情很好的爸爸角色

田雨岚家的天才小神童,在老妈这样严苛的教育模式下没有心理失衡、焦虑,是因为归根结底,这个家庭的氛围依旧很暖色调,依旧很有爱。

爹妈感情好,且老爹“不着调”的模式恰好中和了过分严苛的功利心。

但这个爹显然也有明显短板。

自己儿子都这么大了,他还天经地义啃老。

啃着还非常开心。

所以在老婆和媳妇的独立诉求有冲突时,他也不可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剧作才播出两集,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尚未充分展开,已知事实是田雨岚是典型的极端模式:分数就是一切。

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诉求,最大化附着在儿子身上,隐隐让人窒息。

此外剧作中还有贫寒一家,在南俪和田雨岚家做钟点工的阿姨,孩子恰好和他们儿子女儿在同一个班。

从小康之家到钟点工家中,画面对比非常强烈。

菜市场里卖水果的铺位后头,小小几尺见方,就是家了。

孩子写作业的书桌、吃饭的饭桌、放鞋的鞋架,都在同一空间里。

更为直观的是屋外墙上大大的公厕两个字。

吃饭过后孩子去屋外的公用水池洗碗,走道上都是水(大概是收摊之后清洗摊位的水)。

大大的公厕两个字,非常夺目。

那画面似乎都是有味道的。

条件艰苦,但这一家人很温馨,孩子也特别争气。

接下来剧作会如何展开几个家庭的教育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如今剧作都习惯讲“寒门孩子成绩最好”的故事,《小舍得》也没能跳出套路;为了让故事里的孩子和家长们都有充分的相处空间,剧作安排南俪、田雨岚是“姐妹”、孩子在同一个班、工作上还要碰面,连用的钟点工阿姨都是同一个。

在设定层面上,这毫无疑问是用连环过度巧合,来提前构建让诸多角色可以深度捆绑的场域。

通过设定层面的过度巧合,避免故事发生阶段的“强行巧合”,这究竟是巧是拙也很难说;故事里蒋欣婆婆上门嫌弃媳妇的戏份,也过于常规老套;但归根结底前两集戏份里,亮点远多过槽点,质量品相都让人觉得更为细腻微妙。

种种特殊的中国式家庭关系,饮食男女人间烟火,彼此深深羁绊又充满矛盾。

“小”系列故事通过教育问题和亲情落点,以更接近轻喜剧的模式来解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有矛盾但并不寒凉,始终是温情众生相的面貌,期待后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