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网站公布2022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表,提供了区域金融分析和比较的视角。具体数据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继续领跑,其中广东继续拔得头筹,为35104亿元;浙江反超江苏位居第二,为34921亿元;江苏为33754亿元,位列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前三甲中,仅浙江一省社融实现同比多增,广东、江苏均为同比少增,且三省的企业债券融资均出现了明显失速。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其变化往往能够体现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同时也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是反映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一面镜子,常被视为GDP的先行指标。
正是由于该数据的前瞻性,市场往往会关注地区社融增量的排名变化。具体来看,2022年上海、北京、湖南三地社融增量排名下滑幅度较大,河北、安徽排名上升较多。具体来看,上海从第七位滑落至第十三位,北京从第五位下降至第九位,湖南从第八位跌至第十二位;河北从第十二位上升至第六位,安徽从第十一位跃升至第七位。
从指标构成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随着社融指标扩围,后续还加入了政府债券等细项。
从指标分项来看,企业债券发行减少是部分地区2022年社融增量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例如,北京地区2022年企业债券融资仅新增35亿元,2021年这一数据为3764亿元。上海地区2022年企业债券融资新增352亿元,较2021年989亿元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
这也与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1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也基本一致。阮健弘表示,2022年企业债券整体有所少增。具体数据来看,2022年企业债券净融资2.05万亿元,同比少增1.24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社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债券同比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2022年11月-12月,企业债券同比少增超过1万亿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11月份债市出现明显波动,同时理财产品大量赎回导致信用债收益率走高,市场预期不稳,进而抬升了资金成本,企业发债动力不足。二是信贷资金供给相对充裕,同时与债券发行利率相比具有一定优势。2022年11月,企业债发行利率达到4.61%,12月进一步上升至4.96%,而2022年9月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4%,价差明显。受此影响,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出现明显下降。
外币贷款萎缩、信托贷款降幅缩窄
记者梳理地区社融规模增量数据时还发现,除了部分地区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减少之外,2022年地区社融增量变化还有两大特征,一是外币贷款萎缩,二是信托贷款降幅缩窄。
梁斯告诉记者,外币贷款萎缩与2022年经济预期不稳有关。一方面,2022年4月-11月,人民汇率出现两轮贬值,即期汇率一度跌破7.3。由于贬值人民币预期持续存在,同时贸易顺差整体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外币贷款需求意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我国内需表现疲弱,2022年进口增速仅为1.1%,这也导致经济主体外币需求意愿不强。
在他看来,信托贷款降幅缩窄则与影子银行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有关。社融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为表外融资,此前一段时间一直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杠杆政策推动下,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一系列制度的发布,影子银行开始进入加速拆解期。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出现大幅下降。在经历了相应整治后,特别是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影子银行风险得到明显缓解,各项业务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降幅稳步收窄。
河北、安徽、湖北新晋“万亿俱乐部”
长期以来,社融的区域分化和地区经济实力一样较为悬殊,主要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占据了较多的金融资源,而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却相对贫瘠。不过,2022年的地区社融规模增量数据似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具体来看,2022年社融规模增量在万亿元以上的省市共有10个,依次为广东(35104亿元)、浙江(34921亿元)、江苏(33754亿元)、山东(21241亿元)、四川(17599亿元)、河北(12255亿元)、安徽(11803亿元)、福建(11480亿元)、北京(11440亿元)和湖北(11049亿元)。其中河北、安徽和湖北为新晋“万亿俱乐部”成员,而2021年还在榜上的上海和湖南却离开了这一队伍。
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的成员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而中部省份渐有崛起之势。需要提及的是,排名前十的省市仍然贡献了31省份2022年社融规模增量的70%,合计占比较2021年提升2个百分点,可见尽管有后起之秀崛起,社融的区域分化程度仍然凸显。
社融规模增量在5000亿元以上、万亿元以下的省市可以看作第二梯队,共有7位成员,依次是河南(9894亿元)、湖南(9832亿元)、上海(8842亿元)、江西(8624亿元)、广西(6952亿元)、陕西(6839亿元)和重庆(5288亿元)。
社融规模增量在1000亿元以上、5000亿元以下的省市可以看作是第三梯队,共有10位成员,依次是贵州(4631亿元)、云南(4562亿元)、新疆(4087亿元)、山西(3853亿元)、天津(3429亿元)、吉林(2537亿元)、甘肃(1923亿元)、内蒙古(1914亿元)、黑龙江(1569亿元)和海南(1212亿元)。
第四梯队则是社融规模增量在1000亿元以下的城市,一共有4位成员,依次是辽宁(835亿元)、宁夏(746亿元)、西藏(151亿元)和青海(-39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辽宁的新增社融规模实现由负转正,而青海则是2022年唯一新增社融规模为负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