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书推荐」一部富有特色的伟人传记 ——读潘佐夫《毛泽东传》
一部富有特色的伟人传记 ——读潘佐夫《毛泽东传》
>>>好书推荐<<<
毛泽东同志是享誉中外的革命领袖,他的传记一直以来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以前,笔者也看过几个版本的《毛泽东传》,但基本为国内学者所著。如今,选择潘佐夫这个版本(卿文辉等人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主要出发点是想看看国外学者究竟如何编写《毛泽东传》,或者海外学者到底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读罢此书,笔者认为,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似可用“比较新、相对全、有点文”这9个字加以概括。
一、比较新
所谓“比较新”有两层含义:一是新材料。潘佐夫在《毛泽东传》中大量使用此前从未被公开使用过的苏联档案资料。在扉页中,潘佐夫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纪念我的外祖父、汉学家、毛泽东传记的第一批作者之一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这里的翻译有误,据潘佐夫在媒体报道中介绍,爱伦堡其实是潘佐夫的祖父,而非外祖父。早在1934年,爱伦堡就曾受斯大林指派准备了一篇毛泽东传记,把毛泽东介绍给苏联民众。潘佐夫之所以对毛泽东表现出如此浓厚兴趣不能不说是深受其祖父影响,当然,历史同样也给了潘佐夫难得的机遇。1990年,潘佐夫在原苏联共产党档案馆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对潘佐夫撰写《毛泽东传》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我是首个可以利用所有这些材料的毛泽东传记作者,这些材料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时,乃是无价之宝。”潘佐夫如是说。二是新观点。正是依托上述苏联绝密档案,潘佐夫的《毛泽东传》有相当多处细节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以来到1950年代早期在经济上对莫斯科的持续依赖。举例而言,在《第三篇民族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中,潘佐夫这样写道:“在中共成立以前,这些布尔什维克团体所需要的大部分活动经费是陈独秀从他的出版业务中筹措来的。随着中共的成立,资金变得极度匮乏起来。……1921年,共产国际给这个新生的党提供的经费,用当年的中国货币计算,为16650元;1922年,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经费都来自莫斯科。到这个年底时,他们已经从莫斯科那里拿到了15000元。他们没有对莫斯科说‘不’的底气。”(第165-166页)潘佐夫甚至直接引用李大钊写给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的信用来说明截至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只有依靠苏联提供的每月高达3万美元的经费,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开展工作。(第190-191页)坦白说,第一次看到这些资料,心里颇有些不敢相信。不过,假使这些资料为真,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想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初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艰辛,也自然可以理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要想抵住共产国际的“瞎指挥”、独立自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需要拿出多么大的勇气!
二、相对全
仅凭苏联解密的15卷有关毛泽东同志的档案资料,而不参考其他学者的著作,势必影响到潘佐夫版《毛泽东传》的生动与丰富。作为海外研究毛泽东的知名学者,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一大特点是充分吸收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中、俄、美等诸多方面各种前期研究成果。以《毛泽东传》上册为例,全书450页,竟然有45页、多达1265个注释。金冲及《毛泽东传(1983-1949)》、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逄先知《毛泽东年谱》、斯诺《红星照耀中国》、Stuart Schram的《Mao’s Road to Power》、Chang kuo-t’ao的《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国内学者杨奎松曾经这样评价说:“历史人物传记即使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也有两种评价标准。潘书在写法上没有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和讨论,但它毕竟将不少新发现或新开放的俄国档案,包括中外学者新发现的档案史料,较已有传记更全面、更系统地集中起来了。仅此一点,对现阶段大批关心生平思想研究新成果的读者来说,它也还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传记。”我认为,这一评价确为切中肯綮之论。
正是因为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对以往研究成果占有比较充分,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震撼人心的生动细节。比如,在提到白色恐怖时,潘佐夫这样写道:“在国民党军队控制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份,血流成河。在许克祥兵变之后的20天里,在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被杀者超过1万人。换言之,每天约有500人被处决。在湘潭,行刑者们‘砍下总工会主席的脑袋,然后将头颅一脚踢开,接着往他的肚子里灌满煤油,烧掉了尸体。’”(第258页)又如,在提到30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儿子们的遭遇时,潘佐夫这样写道:“刚到幼稚园不久,小岸龙就拉肚子,发高烧。最近的一家医院诊断他得了痢疾,他最终毫无希望地病死了。1932年夏末,他们(岸英和岸青)从黄阿姨家跑开了。在四年的时间里,他们流浪于肮脏的街道,翻垃圾桶,收集剩饭和烟头,从小店主那儿赚零花钱,卖报纸。他们不止一次受到殴打和谩骂。直到1936年春天,上海党组织的人才找到他们。”这些史实细节生动地告诉我们,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何其重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革命取得胜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
三、有点文
潘佐夫的《毛泽东传》给我留下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讲究文采。首先,这一特点体现在中文、俄文版序言当中。在《中文版序言》中,潘佐夫提到斯诺眼中的毛泽东——“毛领导的红军刚刚在与国民党军队的交锋中吃了大败仗。但是根据斯诺的观察,当时的毛泽东显得非常‘轻松、自然和随和’,看上去就是一个英明的、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的哲学王。”“哲学王”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潘佐夫此语是在用典,用得也比较妥帖,因为仅从《实践论》《矛盾论》看,毛泽东同志就当之无愧是“哲学王”。在《俄文版序言》中,潘佐夫开篇先从一栋大房子里传来的电话铃声写起,细节描写相当生动,画面感极强。其次,潘佐夫的文采还体现在对环境氛围的描写上。比如,潘佐夫描写1922年底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境时这样写道:“他们的心情肯定不好受,西湖的魅力也不可能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在湖的西北岸上有一座岳飞的石雕像,这位南宋时期的伟大将军最后的安息地就在这里。岳飞的目光此刻正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第166页)第三,潘佐夫的文采集中体现在对毛泽东诗词的运用上。比如,在描写毛泽东同志1927年3-4月份的心境时,潘佐夫这样写道:“正是在那个春意盎然的世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他登临了离他家不远的、直插蓝天的黄鹤楼。久久地凝望着远处流向天际的长江里的巨浪,像在他以前数百个登临过黄鹤楼的诗人一样,他诗兴大发,一句句直出胸臆,赋成了一首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第255-256页)喜欢毛泽东诗词的朋友们在读潘佐夫《毛泽东传》的同时也可一同领略毛泽东诗词的无尽魅力。
当然,在充分肯定潘佐夫《毛泽东传》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应看到:受立场、方法所限,潘佐夫在个别史料的摆布、若干文字的发挥上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正确看待革命领袖,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辩证看待国外学者所写的《毛泽东传》,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传记所提供的生动历史实践中去深入体会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推动其与我们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冯建辉: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政策研究处副处长)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张琦
长安街读书会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