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振县域辉煌|莱州用人才链推动产业链 航天丹参孕育新兴产业
水母网6月1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刘向东 马小妹 王菁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育种中心航天育种基地、烟台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烟台军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航天育种基地……日前,在莱州市永安路街道海尔海创汇莱州产业加速平台,三块“金闪闪”的牌子被揭开神秘面纱,预示着航天育种这一项高科技产业扎根莱州市,不仅助推了未来农业的高效发展,也为提升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太空种子开拓农业新业态
引领生态农业新方向
航天育种也被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将精选的作物种子通过航天飞行器搭载到太空,利用空间特殊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然后再到地面进行优选的育种手段,让普通种子成为太空种子。
“很多人一听航天育种觉得比较陌生,实际上咱们国家对这项研究从1987年就开始了,如今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有30多个,我们在莱州进行航天育种的培育也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并取得突破性成果,目前研发的新品种主要是航天丹参,希望基地揭牌后能在新品种培育方面继续取得大的突破。”莱州市一恒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炳立表示,航天育种基地项目,旨在将航天育种的最新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使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最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大强化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深耕航天丹参种植
打好助农增收“组合拳”
“在航天育种推广中,丹参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品种,我从一开始的个人种植到现在形成了上万亩的产业规模,主要是因为丹参的药用价值吸引了我,它对‘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帮助,很有市场前景。”记者跟随许炳立从揭牌现场来到了航天育种基地,只见地里大片的丹参植株已经开始出芽了,叶子翠绿。“我们这片基地种的丹参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总共30亩,3月份刚刚种上,一般生长期为一年,除了三月份种植外,11月份也是最佳种植期。”许炳立介绍,普通丹参亩产只有两三千斤,航天丹参能达五六千斤,同时因为去太空“飞”了一圈,丹参的根系变得十分发达、粗壮,丹酚酸和迷迭香酸的含量也很高,分别达到3.2和3.5以上,特别是丹参酮含量更是达到普通丹参的2倍以上。
“丹参本身就是药材,古人云‘一味丹参饮 功同四物汤’,它是养血活血的良药,根经过深加工,可以用作药品原料;叶则被我们制作成了保健养生的丹参茶,目前已经包装成品推向了市场,不但产生了效益,而且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许炳立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丹参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他们采取了“企业+农户”合作的方式,签订了保底回购协议,不仅实现了农民的稳定增收致富,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收购价保底在1.5元一斤,一亩地正常情况下产量在4000-6000斤左右,有了保底价,种植户种的安心,我们产品的供应也稳定。”
航天丹参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了,那航天育种培育基地会不会向其他种类拓展?许炳立成立了烟台星辰航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将航天育种推广方向不断扩大,相继又发展了航天大豆、航天黑小麦、航天蔬菜等系列产业链,加速集聚一个个优质项目,不断提升莱州市农业产品竞争力和助农增收“拳头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人才支撑
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航天育种产业,一恒还将目光聚焦在产业深加工方面,于2019年引进高科技人才,成立了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与产业为主线,搭建航天育种科学研究、品种选育、产品研发、成果推广的共享平台,建立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自成立工作站以来,不仅产品科技创新有了技术保障,还相继研发出了新的航天产品,包括航天姜茶、大豆粉等,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推动企业产品创新与市场深度融合,增强竞争力。”许炳立说,人才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人才创新才能带动技术创新,只有人才链才能支撑产业链发展。
在莱州市一恒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内,宣传墙上醒目的标语和院士介绍吸人眼球,公司各项流程和规章制度与创新奖励赫然在目,其中,莱州市在“护航企业发展暨制造业强市政策兑现大会”颁发的人民币奖励10万元时时鞭策企业走上重视人才的发展之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术升级和人才储备,除了开展种植关键技术普及推广之外,还在深加工方面继续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推出航天丹参饮料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许炳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