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举办“千叟宴”,为何每每成了“催命宴”,面子工程害死人!

千叟宴也是一个面子工程,不光不是乾隆的发明,专利在他的爷爷康熙那里。

康熙打造了盛世,盛世需要很多面子工程的点缀,千叟宴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首次千叟宴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举办,因为这一年是康熙的六十岁诞辰。

要知道清朝时期人的寿命都非常短,只有35岁。

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才43岁。

康熙这60岁的年龄,也是非常了不起了,不庆祝一下简直就对不起自己。普通百姓活到这个年龄都要嘚瑟一番,何况还是打造了盛世的皇帝呢?

康熙骄傲地说:"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所以,这个千叟宴允许适当隆重铺张、以求风风光光。

光是彩棚就搭建了20里长,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到处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整个三月里,在京的大小官员,全部穿工装即官服,一改朝服每月只穿七天的常例。

这个大寿庆典最大的亮点是,大清国民无论地位尊卑,只要是户口本上年龄超过65岁,都具备海选资格来京城参加畅春园的大聚餐。

三月二十五日,大型祝寿宴会如期在畅春园举行,参加者的年龄为90岁以上的33人;80岁以上者50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到场的老人除了吃到听也没有听说过的山珍海味,还收到了康熙大帝的红包。

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公元1722年)举行。这时候的康熙大帝是预庆自己的70岁生日。但这年12月,康熙就驾崩了,失去了第三次举办千叟宴的机会。

爷爷千叟宴宏大的场面在小弘历脑海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所以当他暮年的时候,而已依样画葫芦,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乾隆其举办的规模和次数,比起爷爷康熙来毫不逊色。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当时的乾隆已经74岁了,也算是高寿了。恰好在正月初六日,乾隆喜得五世元孙,乾隆眉开眼笑,为了庆贺盛世和双喜,在乾清宫如期举行自己在任的首次千叟宴。

这次千叟宴可以说是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筵席达到了800桌以上。

凡是60岁以上老人悉数参加,3000多寿星欢聚一堂,气氛热烈。

据说乾隆和纪晓岚还为到场的一个超过百岁的老人即席作了一副对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85岁的乾隆,为了不打破爷爷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琰(嘉庆帝),正式卸任最高领导人一职务。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历退位,但是证明自己依旧大权在握,退而不休,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平生的第二次千叟宴。不过这次宴会的规模比上次小了许多,因为按照规定,超过70岁的老人才有资格进京聚餐。

宴会在这年的正月初四举行,参加宴会的总人数为3056人,列席者5000人。当时到场的有两位百岁老人,106岁的熊国沛和100岁邱成龙。

乾隆笑逐颜开,称他们为"百岁寿民",还赏了六品顶戴,90岁以上老人梁廷裕等人则被赏赐给七品顶戴,让他们激动的热泪盈眶,连声说皇上英明神武,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乾隆之后,千叟宴再也没有举办。其中一个原因是,嘉庆在位时,盛世泡沫被戳破,腐败盛行,国库空虚。

到了道光时期,只能省吃俭用,自己都穿补丁裤子,开始过苦日子,拿什么钱来粉饰太平?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次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们,很多不久就寿终正寝了,千叟宴成为催命宴,宴会发起者受到了社会舆论的一定压力。

千叟宴为什么会成为“催命宴”?

这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短,60岁以上已经是风烛残年,一生粗茶淡饭,玉米粥咸菜吃惯了,一年难得闻到肉味。到了皇宫,看见满汉全席,不由得狼吞虎咽,胡吃海塞,一下子就把肠胃吃坏了。

另外,过去没有高速路,也没有国道、省道、柏油路、水泥路,道路坎坷泥泞,更没有小汽车,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马车,一路颠簸,千里迢迢,路上要走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铁打的小伙子也受不了,老人们来回一折腾,身子骨不散架就奇怪了。

还有一个原因,老人们祖祖辈辈没有见过皇上,终于得见天子,目睹龙颜,心情无比激动,一激动乐极生悲,就会出事。

不过康熙和乾隆这样做,在古代皇帝群体中还真的算是与民同乐的“壮举”,不能过多苛责。试问,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把“黎民百姓”四个字挂在嘴边,可是400多个皇帝,有几个皇帝屈尊又花钱把真正的老百姓请到皇宫吃大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