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赈灾往粥里掺沙子,灾民却为此感恩戴德,真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清宫剧”里,“和珅赈灾掺沙子”的剧情,堪称是桩叫多少“野史粉”们张口就来的“精彩典故”:位高权重的“和中堂”和珅受命赈灾,却往赈灾粮里大掺沙土麸子,面对“正面人物”纪晓岚的愤怒质问,和珅却是洋洋自得解释——我掺了沙子,可扣下来的粮食喂饱了各级官员,他们吃饱了才会卖力干活,灾民才能吃上饭嘛。不掺沙子?灾民们啥都吃不上!

如此“高论”,不但叫“和大人”在戏里被灾民“感恩戴德”,戏外更是实力圈粉。不少“野史粉”们都是边看边竖大拇指:这“和大人”贪归贪,却还真是个“体恤民生”的“大清良心”嘛。

那放在真实历史上,和珅有没有这么“良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野史里和珅这点“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放在清朝近三个世纪的正史上,那是严重的不靠谱。

有多不靠谱?首先,如果“和珅掺沙子”的事儿,发生在“清军入关”至乾隆帝在位早期的年代里,就算和珅再“深受恩宠”,脑袋恐怕都不知道掉了多少回了——在清朝中前期的官场上,虽然吏治的槽点从来不少,但“赈灾放粮”这事儿,却曾是一片公认的“净土”。

清朝的赈灾制度,从顺治年间起,就公认无比严格:一旦爆发灾荒,地方官必须第一时间报灾,督抚官员必须严密核查,特别是乾隆在位早期,由于之前雍正帝的铁腕反贪,清代政风也一度焕然一新,上下官员也服服帖帖。别说指望“赈灾”来“发财”,就算是“知县开报不实”或“侵蚀肥己”,都要“即行查办”。乾隆在位早期时,每年都会对灾区“申斥”,从“报灾”到“放粮”,几乎全程无死角监控。

也正是这样的“无死角”操作,成就了早年乾隆帝“硬核”的赈灾业绩:乾隆在位的前十五年,是清王朝自然灾害烈度极大的十五年,但凭着高效率的“赈灾流程”, 清王朝累计赈济2931个州县,平均每年投入赈灾的钱粮,是雍正年间的十倍以上。“多灾”的“乾隆王朝”不但扛过了天灾,国家更蒸蒸日上,进入到“康乾盛世”的全盛年代。

倘若和珅“早生”在这一时期,且敢“赈灾粮里掺沙子”,那必然会撞在乾隆皇帝的刀口上,早早脑袋搬家。

那如果是在和珅呼风唤雨,清王朝腐败严重的乾隆晚期时呢,和珅这“赈灾粮掺沙子”的手段,是不是就靠谱了呢?答:更不靠谱,因为太低级了。

乾隆晚年时,清王朝吏治急剧腐化,以乾隆皇帝自己的哀叹说“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而真实的情况,比他哀叹的更为严重:清朝巡抚一级的官员,每年“年薪”不过150两白银。但巡抚们每年给乾隆送的“贡物”,动辄就是八九万两白银的规模。这些钱他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以乾隆年间大贪官伍拉纳的话说“乃婪索多银自肥囊橐”。也就是利用权力各种猛捞,“孝敬”给乾隆的?只是其中“小头”。

如此恶劣风气下,昔日作为“净土”的“赈灾放粮”,也就变成了贪官们眼里的肥肉。那往“赈灾粮里掺沙子”可行不?可以瞧瞧乾隆年间的“王亶望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多次“报假灾情”,骗取清王朝大笔钱粮,然后伙同各级官员瓜分精光。这么一个简单套路下,清王朝传说中“无死角”的赈灾核查,竟是形同虚设,相关官员全数被王亶望拉下了水。单是甘肃一省,卷入此案的官员,就有二百多人,上下全烂透。

在这样的操作面前,野史里“和珅往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实在是小儿科。

而比起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来,如王亶望之流的“巨贪”,那更是“小儿科”。身为乾隆晚期的顶级蛀虫,和珅的私人财富惊人,仅是其别墅淑春园里的一块太湖石,运来就花费了数千金,别墅里供他驱使的杂役有数千人之多。而他的财富来源?除了贪污就是受贿。执掌多个“肥差”的他,捞钱从不手软,甚至“四方进贡之物,上者悉入珅第”,各种钱都贪。

至于受贿,他的胃口更是奇大。陕西巡抚曾向他行贿二十万两白银,结果“经办人”进了京城,连和珅的面都见不上,钱只能交给和珅家的门人,单是给和珅家的门人送礼,就又花了五千两白银。如此“胃口”,自然也是财源滚滚,凡是给足了和珅钱的,钱也不白花,立刻“多得清要”,轻松拿下肥缺。这,才是那个传说中的“贪官良心”,贪得无厌的和珅。

如此和珅,又哪里会体恤灾民疾苦?“给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影视剧里看似生动,放在真实历史上?那真是“高看”了“和大人”。在乾隆晚年越演越烈的腐败景象里,作为“巨贪”的和珅就是催化剂,腐败无下限到这个地步,又哪有什么“良心”?

而在和珅伏法的背后,却是接下来一个多世纪里,在“赈灾问题”上越发没有底线的大清朝。特别是到了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赈灾”这个国计民生大事,更演变成了多少瞠目结舌的荒唐事:当波及北方285个县两亿人口的“丁戊奇荒”,已经空前酷烈时,清王朝的北方各省,依然在拼命强占耕地大种鸦片。户部为了酿酒利益,还在向灾区强行征收粮食造就。礼部尚书承恩过境山西灾区,虽然眼见赤地千里,却依然一路横征暴敛,每年花费灾区上千白银。灾区县官“吃灾卖荒”成风,甚至大肆贩卖人口……

而到了晚清最后十年,许多今天看来难以想象的奇葩操作,更是“灾区官员”的日常套路:在当时“无年不灾”的山东省,用于兴修水利的专款,九成以上都被各级官吏瓜分。海阳等地爆发灾荒时,地方官不但隐瞒不报,还趁机大肆倒卖粮食发财。甚至有的官员还说出“无耻豪言”:“黄河何不福我而决口乎”。黄河决口的大灾,竟都是官员们“发财”的良机。

对比这些无耻嘴脸,影视剧里的“和大人”那“往赈灾粮掺沙子喂饱贪官”的操作,只能说,是多么美好且不切实际的愿望——晚清王朝的腐败烈度,就是这么突破尺度。

同样发人深省的事实是:这么一个腐败突破尺度,连灾都赈不了的清王朝。自然,也只能在落后挨打的境地里越陷越深,直至垮台消亡。以这个意义说,“往赈灾粮里掺沙子”虽不靠谱,却也是让人警钟长鸣的历史回音。

参考资料:陈建宇《清代国家赈灾事业兴衰研究》、张宏杰《饥饿的盛世》、高时阔《记取香烟是后身》、董传岭《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自然灾害探析》、赵矢元《丁戊奇荒述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