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建筑中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意义,还富于结构美与装饰美。梁架主要由柱、梁、枋等构件组合而成,每一种构件都有特定的装饰手法与之相适应。
梁是由柱或其它构架支撑的檐下,其截面的基本形式为矩形,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造型变化,形成多种梁的样式,如月梁、太平果、帽梁等。不同结构位置的梁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袍头梁、挑尖梁、顺梁、扒梁,角果、老角梁、仔角梁等,各种梁常以木雕、彩画等作为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安土重迁,建造房屋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上梁又是建房的一件大事,一般来说,破土、建屋、上梁、安门等事项,均要选择吉日吉时。
古建筑“上梁”
立架首先应搭好大木安装的脚手架。小式建筑结构简单,脚手架也不搭盘不铺板,同时清扫地面和柱顶石,对大木进行编号,如有带廊间的建筑,应该先将金柱立在柱顶石上。
然后,将大梁支在明间正脊中位,贴上对联、八卦、龙凤等“镇物”,同时用苫梁红布将大梁苫上,让大梁不得日晒(即晒梁)。
一般苫梁布是大红布,与梁同长或稍短一些,如五尺、三尺,但布长应用阳数(奇数),必须用整块布料并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将布拴好。
安装时必须按照由里到外,由下往上,由明间向两侧的顺序。在柱子归位之后,先安装檐檩(檐枋)。用丈杆尺寸对准,将檐金枋两端榫卯入位。不允许戗中,如发现戗中必须整修。如枋子榫卯对接不严,应用卡口(木板片)将枋子榫卯做严实。
檐金枋、随梁枋安装完后,随后安装大柁(梁),五架梁、七架梁必须调正,同时将垫板装上。
拨戗,即拨正,就是将金柱的四面中线找直。一般来说拨正需要四个人操作,一人看正(垂直线),一人打旗,两人看戗杆。找正完成后,拨正时应将戗杆底部抹实,避免戗杆晃动,不要猛拨戗杆根部,同时注意木构件的反应,有无异常声响。
金柱以内的大木均安装、找直、拨正后,方可将三架梁、金脊枋、垫板、檩安装齐备。之后装廊子大木,即插廊子。先将小檐柱按号归位,立直并将廊步穿插入金柱和檐柱的穿插眼内,并将檐枋用卡口被实。
安装插金柁,同时安装垫板,大木安装拨正均已完成后,要求检查各个柱子中线是否找齐,将穿插眼和榫卯的涨眼被实,同时检查戗杆根部的落实情况。这时,大木安装基本就绪,就等上梁“吉时”。
“吉时”一般选在子时、卯时、辰时、午时等,时辰一到,大梁必须入位。但是,苫梁布不得揭开,直到明间脑椽钉完才能将苫梁布揭下。钉脑椽是从两山往明间中央钉,两侧各一人同时进行,看谁先钉完明间最后一桶椽子谁揭走苫梁布,并接受大家的祝贺。
椽子有檐椽、花架椽、脑椽、翼角椽、飞椽、翘飞椽等。钉椽子首先要钉檐椽。檐椽位置以檩子上的椽花为准。一般来说檐出为檐柱高的十分之三,其中檐椽平出(老檐出)为十分之二,飞椽占另三分之一。
明清传统建筑脑椽、(上下)花架椽和檐椽的搭接主要用钉子完成,但早期建筑也有不搭接而直接错开的,为了区别两种椽子搭接方式,有人分别把两种方式叫做“搭接掌”和“乱搭头”。
就钉椽子而言,檐椽后尾钉在金檩的椽花上,同时,钉檐椽是在后尾钉钉子,前檐不得钉钉子,然后再进行牢檐。檐椽钉完后,花架椽和脑椽可以同时进行。
在大式建筑中,首先要注意角梁(翼角)的做法。翼角椽有方形、圆形两种,圆形翼角椽多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式建筑,方形翼角椽多用于园林建筑,如游廊亭榭等,为了将翼角椽与角梁结合在一起,须要将椽尾砍成楔形,方形翼角椽的头部还要砍成不同的菱形。
在简单的小式建筑中,大木归安和椽子望板的铺设比较简单,但在七檩、九檩的歇山、庑殿建筑中,大木归安和椽子的铺设也会更加复杂。
虽然在《营造法式》中虽然有“凡用椽,皆令椽头向下而尾在上”的记载,但在具体操作中,各地工匠也会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搭交方式。
在大木安装完成后,还要铺设屋面瓦作和台基石作。同时,为了保护木构件,还需要绘制地仗和油漆彩画。看似简单的木结构,其实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工序,这也是木结构建筑得以超越时空长期保存的原因。
通过了解传统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系、体型、梁架、柱架等方面知识,找出能够融入现代建筑的优点,使得现代建筑能够将传统建筑结构的优点运用到工程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