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小调重现唐风古韵 千年陇东民歌“遗”鸣惊人

崇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颇具特色。

原标题:“崇信民歌”方兴未艾竞风流

崇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其中“陇东(崇信)民歌”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代代相传,不绝于耳,古朴纯真而又散发着年轻人的蓬勃朝气。

山歌小调重现唐风古韵 千年陇东民歌“遗”鸣惊人

“陇东(崇信)民歌”俗称“山歌子”“打山歌”“唱曲”“对歌”,起源于唐代,时任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筑城屯兵置“崇信军”时,与民共建边疆,百姓欢庆丰收和生活安乐时歌唱山歌小调,以后逐步发展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山歌小调重现唐风古韵 千年陇东民歌“遗”鸣惊人

陇东(崇信)民歌传承人关瑞娟介绍说:“崇信民歌曲调优美,歌词精彩,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方言运用得当,口语特点突出,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独唱、重唱、合唱应有尽有。有的自问自答,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有的男女轮唱,连接自然,气韵贯通;有的一人起头,众人随和,极富生活情趣。”

山歌小调重现唐风古韵 千年陇东民歌“遗”鸣惊人

据记者了解,县文化馆曾先后编辑出版了《崇信民歌》两辑,收录民歌有115多首,反映了不同时期崇信的乡土气息、百姓生活、民风民俗和精神风貌。其中《放羊》《贤妹打捶为小哥》和《腊花姐》三首民歌入选国家级民歌宝典《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

陇东(崇信)民歌发之于心,传之于口,不事雕琢,朴实无华,或纵情于山间旷野,或歌唱于社火庙会,或在田间村庄回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群众带来了更加精彩多元的农村生活新体验,崇信民歌作为本乡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不仅仅只是逢年过节才崭露头角,而是在乡村大舞台上,经常会看到有民歌节目助兴演出。其表演亲切优美,声调自然流畅,民间民俗特色鲜明,形式风格协调统一,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当醉心于美丽的田野风景,倾听着高亢激昂、缠绵悱恻的民歌时,总是会被这民间音乐的魅力深深感染。

今年,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陕西省榆林市体育中心盛大启幕,由崇信县文化馆选送的民歌《连三月 十对花》成功演出,这是陇东(崇信)民歌首次登上全国民歌展演舞台,充分展示了崇信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了崇信的对外影响力。

崇信县二小音乐老师李雪在全国民歌展演活动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刚刚接触崇信民歌时,就被它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开始去学习、了解,也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义。未来,我将不断地探索发现,传承创新,让崇信民歌永远散发着绚丽光彩。”

文化馆副馆长戚斐告诉记者:“‘陇东(崇信)民歌’是西北民歌中的一枝独秀。如今走上乡村百姓大舞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当中,走向全省全国,方兴未艾竞风流,突出展示了我们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和发展中的丰硕成果,也体现了崇信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崇信县融媒体中心 朱双双

(新甘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