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代监管拟出新规 撤否项目信息将记入“个人简历”

图虫创意/供图 苏可/制表 翟超/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苏可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券商人士处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计划完善保荐代表人负面评价公示机制,为此近期向保荐机构征求意见。

从《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修订内容看,中证协计划在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A(综合执业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撤否项目(即在审项目撤回申报材料或上会被否决)信息。同时,另外新增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比如公布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又如公布被罚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的保荐代表人名单。

完善负面评价公示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中证协就修订《规则》向保荐机构征求意见,要求7月29日前反馈意见。

据悉,《规则》于2020年首次发布,建立了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自律约束机制。2022年9月中证协对《规则》进行修订,进一步健全保荐机构专业责任相关要求,细化规定廉洁从业自律管理,明确内部制衡、问责等相关规定。如今《规则》迎来第二次修订。

中证协表示,此次完善主要是为了落实新“国九条”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分类名单制度和执业声誉管理机制”要求,强化对保荐代表人的声誉约束,将“申报即担责”要求落实到人,完善保荐代表人负面评价公示机制。

当前,中证协建立的保荐代表人名单分类机制有三类。分类名单A(综合执业信息)旨在公示保荐代表人综合执业信息;分类名单B(机构验证类)旨在公示专业能力水平评价测试结果未达到基本要求,由所在保荐机构说明并验证专业能力水平的保荐代表人名单;分类名单C(处罚处分类)旨在公示最近三年内受过证监会行政监管措施、行业自律组织纪律处分或自律管理措施的保荐代表人。

根据修订计划,中证协拟调整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A(综合执业信息),在原名单中增加保荐代表人撤否项目信息。

同时,中证协拟新增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即主要公布三种情形:一是最近三年内受过证监会行政处罚;二是在上述期限内被证监会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或“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等行政监管措施;三是在上述期限内被行业自律组织采取“认定不适合从事相关业务”或“暂不接受签字的文件”或“暂不受理出具的相关业务文件”等纪律处分且在执行期的时任保荐代表人名单。

保代声誉约束更进一步

《规则》上述修订若落地,对于从事首发(IPO)业务的保荐代表人而言,无疑具有震慑性。

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中证协公示的保荐代表人执业信息如同个人简历一般,反映出其专业能力、项目经验等,同行或者客户都能查询可见。据中证协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A(综合执业信息),中证协目前主要展示:保代的执业变更记录;专业能力水平评价情况;已经上市或挂牌或保荐项目信息,包括定增、可转债等;持续培训情况;执业声誉信息。

“虽然这几年券商撤材料的情况不少,基本上是常态,但如果新增撤否项目信息,对于撤得多的保代来说会有压力。”不过该人士也表示,项目撤否数量较多的保代通常也是公司骨干,平时承揽的项目也多,预计相关人士的成功案例可能也不少。

据证券时报记者对Wind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撤否项目数量排名靠前的保荐代表人中,中信证券、长江证券承销保荐各有1名保代撤否IPO项目数量达到6个;海通证券和五矿证券各有1名保代的撤否IPO项目数量均为5个。上述保代从头衔上看,有的为公司投资银行部正职或副职,有的为ED(执行总经理)或MD(董事总经理)。

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IPO项目“一查即撤”“一督即撤”的现象,认为相关项目组存在“带病闯关”心态,抱有侥幸心理,急于“抢跑占位”,采取“拖延战术”,习惯于掩饰问题,直至在审核环节被发现后造成恶劣负面影响。

为此,监管部门已向保荐机构采取多项措施,包括约谈、开展专项检查、将撤否率纳入执业质量评价等。如今监管部门将“申报即担责”要求落实到个人,对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进行强约束。

此外,中证协拟新增的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亦具有重要影响。以“金通灵造假案”为例,今年上半年深交所对担任金通灵2020年定增项目的2名签字保荐代表人,予以2年暂不受理文件的“资格罚”。此外,2022年有多家券商的保荐代表人受到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3个月,或是认定为不适当人选6个月等相关处罚。上述相关人士名单可能会被单独公示在中证协官网。

今年以来,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快查快办,连续开出多份重大“罚单”,监管部门出重拳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资本市场“毒瘤”,震慑效果显著,让监管真正“长牙带刺”。

有利业务回归本源

2024年是保荐制度实施的第20年,但保代从业环境已今非昔比。

20年前保荐制度“开闸”,首批保代609人亮相备受瞩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代签字费颇具“含金量”,一方面得益于IPO实施核准制,另一方面保代考试通过率较低,具有稀缺性。

然而当注册制启航,保荐代表人“金领”光环逐渐暗淡。2020年监管部门正式取消保代事前资格准入制度,保代通道价值骤降,原本因政策红利而享有高薪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当价值回归时,专业致胜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

门槛降低后,保代数量随之激增,“僧多粥少”的局面加剧。截至7月17日,证券行业中共有8775名保代,但仅有4362人成功发行或挂牌保荐项目,占比约为49%。如今IPO节奏收紧,多数保代面临项目荒。部分投行进行裁员降薪,缩减业务团队。

在面临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保代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以及司法环境。在业内人士看来,保代不仅要发挥专业能力加强对企业的价值发现,还应做好资本市场的看门人。

今年4月新“国九条”提出,要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而今年北京金融法院对蓝山科技的一审判决亦对保代群体带来深远影响:签字保代要与保荐机构承担40%范围内的连带责任。这意味着,执业质量不仅决定保代个人是否会面临行政处罚,更决定其未来是否会因此承担巨额民事赔偿。

一名中小型券商前董事长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保代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匹配的,既得收益很高,但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少。注册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可以大幅减少想要不劳而获的受益人。”他强调:“保代只是一个符号,就像注册会计师一样,你只要满足从业资格门槛就好,不应该再强调‘金领’概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