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却自得其乐的小孩和婚姻苦痛但有已婚身份的小孩,家长怎么选?

一九九四年,《纽约客》做了一项民调:生下一位功成名就、有交心伴侣及子嗣的同性恋;抑或生下一位未婚,或婚姻失败而没有子嗣的异性恋?有三分之二的父母选择了后者。时隔二十余年,我倒是很想知道,若再执行一场民调:拥有一位注定未婚、却始终自得其乐的小孩;或是在婚姻中饱受苦痛、纠扯,但终其一生均保持已婚身份的小孩?

人们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暌违十多年,曾以《折翼天使》《中性》等作惊艳文坛的杰弗里· 尤金尼德斯,推出了《婚变》,书中谈及一个概念:“在人生成败系于婚姻,婚姻的幸福取决于金钱的年代,小说家有书写的题材。小说与结婚情节一起达到巅峰。一九〇〇年之后,再也没有结婚情节了。”此言不假,婚姻曾经是小说的灵药,作家只要覆下这张牌,便能写意地收掉所有回合。曾几何时,我们匆然来至一个纪元,婚姻再也不是人生的灵药,从前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今则不然,与子成说之后,死生契阔的大场面才正要波涛上演。

图片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婚变》

我的大脑内,储藏着许多画面与影片。“恐婚”的栏位底下,有一幕是:一滴血,从爱波的双脚间,啪的一声砸到地面。那是电影《革命之路》的尾声。女主角爱波伫立落地窗前,脸上的表情冰冷且迷离。爱波站在一个困难的习题之前:在婚姻里,一个人应该退得有多后面。爱波写下了答案,而她的答案即将把许多事都拽往毁灭的方向。爱波本来不是这种女孩,毁灭这种严肃的命运也不应造访浪漫的爱波。但爱波嫁给法兰克,一九〇〇年之后,我们开始正视,一生一世、永不分离的美丽与哀愁。

2008,《革命之路》

2008,《革命之路》

婚前,爱波决定爱上法兰克的原因无非是:他们都以为自己很特别。婚后,际遇上的落差,让两人先后认识到,自己没能活成原先承诺的模样。法兰克很快地原谅自己,爱波无法原谅法兰克对自己的原谅。巴黎,绝望的爱波想起两人热恋时的应许之地。只要离开美国,前往巴黎,他们会再度成为一对新人,婚姻与爱情,也将在花都里昂然复兴。最后巴黎没去成。爱波崩溃了,她钻进树林里,逗留到很晚。翌日,法兰克要上班时,爱波在厨房里做早餐。爱波声调温柔,耐心倾听法兰克分享工作和升迁。法兰克愉快地结束了早餐,怀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梦幻心情去上班;与此同时,爱波打算为了巴黎,再果敢一次。至于她的感觉,曾几何时,已经不再重要了。

2008,《革命之路》

2008,《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深入刻画阖门之后的婚姻。为了百年好合,人如何训练自己麻木,然后,更胜于蓝地,对自己的麻木麻木。很多人错把婚礼与婚姻解为相近词,以为自己向往的是婚姻,实则是婚礼。婚礼是门阖之前,是光天化日下相互承诺,是爱;婚姻是门阖之后,是密室里承诺的总检讨,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电影最割心的一幕,并不是爱波与法兰克互相以尖刻的言语攻击对方,而是在经受一连串的辜负与冷漠后,爱波仍有那颗心,笑着给法兰克做早餐。这是婚姻的日常,非常不日常,此即惊悚之处。

2008,《革命之路》

2008,《革命之路》

没有感觉,我常暗自模拟,这到底是多深邃的感觉。

我们太习惯憧憬“我们”了,好像人跟人放在一起,如同把幼猫、雏鹦团在一块,浮想的画面多是一片美德。实则不然,世事多为福祸相倚,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让“我”得到了归属感,如绳缚,要你安全,也要你手脚不好使。有时,“我们”成就了“我”;有时,“我们”也即将辜负“我”。婚姻,是无数个“我们”的排列组合习题。夫跟夫的家族的我们,妻跟妻的家族的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我们。世人只见到联袂出席之花好月圆,却无暇思及,也许有人在出发前偷偷吞了一小颗抗焦虑的药丸,才有办法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压抑住干呕与夺门而出的欲望,尽责微笑;只看见节庆时的大合照,却不曾精心想过,一方有缺,才能成全一方团圆。人有悲欢离合,婚姻是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

恋人们宣布要结婚时,“恭喜你们修成正果”,世人如此祝贺,结婚必然是好的,而不结婚必然是坏的。我们不过问两个人结婚时是否经受了怎样的深度思考,却严厉地拷问着不结婚的人们,为什么不?为什么眼光这般高?为什么要那么爱自己?为什么不死命嵌进世俗的框架?

因为怕真的没了命啊。

这种摘下正果的压力,让人变得口是心非。非得多年后一纸离婚证书,才能让他们坦承:早在交往的某一年,有些情绪已消逝了。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而分离的恋人们,也该享有一次修成正果的掌声。他们也修成了正果。这颗正果,拥有自己的形状与香气。

这种经验,不少人都有过:告别一段恋情的数年后,又想起那晚难堪的道别、牵手时的心不在焉、接吻时的貌合神离及床上的虚伪,心底涌现出一股近似浩劫重生的幸运感。当一对恋人,说好了要分开,停止伤害,停止勒索,停止眷恋对彼此的眷恋。收回曾经慷慨交让的特权,把调好的时差又撕开,决定过起不同的季节。何尝不是,正果之一种。

正确的结果从来不只结在新娘的那束捧花上,正果也喜欢落在,察觉自己没办法再爱的恋人的门前。那种正果熟成时,少了目击证人,种种的发生是静哑的,没有夹道拉响彩炮的亲众,没有华服,没有酒汁从堆栈的香槟杯如地毯铺泻而下。甚至,发生时你并不知晓已经发生,难过的人,只解得出这是“我”的悲剧,非得晚到数年之后,方后知后觉,这原来是“我们”的大喜。好险在我的生命中,曾经让错的人错过。负负得正,正果有时需经沉淀,任时光发酵,尝的时候有些酸浊,却对身体很好。

2008,《革命之路》

2008,《革命之路》

本文节选自

本文节选自

《可我偏偏不喜欢》

《可我偏偏不喜欢》

作者: 吴晓乐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 大鱼读品

出版年: 2020-11-12

编辑 | 杏花村

编辑 | 杏花村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