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院儿里某处屋檐下有几窝燕子,于是每逢春天我便眼巴巴地盼着它们从南方归来;好容易来了,又盼着它们赶紧搭窝孵蛋,然后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直到跟家长一样大了,仍然在巢边儿的电线上站成一排张大了嘴要吃的。夏末,大燕子小燕子都纷纷离开,直到来年,又是一个轮回……
在我心中,这些可爱的燕子跟我熟悉的街坊邻居并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后来四九城就华丽变身成国际化大都市了,再想看燕子窝,难喽!
无论您家乡在何处,相信不少朋友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即使是没亲眼见过燕子窝的,也至少知道“燕子在屋檐下搭窝”这个常识。
然而,作为一个求知欲特强的人,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这么出一个问题:国内依人而居的燕子包括家燕和金腰燕两种。这俩燕子都是屋檐或者类似构造的狂热爱好者,目前在国内我还没听说过它俩有在野外(完全不依托人为建筑)搭窝的记录。但燕子的演化史可比人类的文明史长多了,那么在人类造出带檐的房子之前,燕子在哪儿搭窝?
萌萌的小燕子 | By Nicolò Bonazzi, from tiny.cc/0t3pdz, CC BY-ND 2.0
这个问题还是挺难回答的,毕竟几千年前的人纠结的问题是吃饱穿暖建房子而不是研究燕子的行为生态。不过,在地球的对面,有那么一块大陆,在近代短短二百多年里从荒无人烟迅速进步到了高度文明。这里早期的动物学者对家燕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了燕子的天然巢到底长什么样儿。
这里就是北美大陆。
家燕是种很厉害的鸟,它不仅占领了中国的屋檐(民间所称“拙燕”就是家燕),还遍布欧洲甚至美洲,基本上整个北半球都能见到家燕的身影。今天要讲的,就是北美大陆家燕的故事。
相对中国和欧洲而言,美国的文明史特别短,而早期的本土印第安人并不能建出很多能给家燕用的、有房顶有墙壁的房子。直到19世纪以后,美国人文明程度提高了、交通发展了,比较现代的建筑才多了起来(之前仅限于东部大城市)。然后,当地机智的燕子们才开始积极改变筑巢习性,自觉地大批进驻到了人类的屋檐下。
幸运的是,19世纪之后的动物学者日渐增多,而此时还有不少家燕仍然维持着在自然环境下搭窝的习性,这样就有了下面这些有趣的记载。
家燕:我其实是洞巢鸟?
简单粗暴地说,在没有屋檐、桥梁或者类似的人为结构可用时,大多数的家燕是集群穴居的,习性和一些蝙蝠以及东南亚的金丝燕相似。
1860年,Suckley和Cooper两位学者在一本描述美国华盛顿州自然博物的专著中提到: 在华盛顿州南部的哥伦比亚河入海口,有陡峭的岩壁下方会被海浪冲蚀成巨大的洞穴,有大群的家燕在这类洞穴的高处筑巢(具体多少不得而知,但既然提了“large numbers”,估计不止一二十只)。 涨潮时,下方海浪咆哮,上方则是燕子翻飞、鸟宝宝嗷嗷待哺,令人啧啧称奇。
震惊!这种环境竟然是家燕喜欢的巢址。
不止是海边,在人烟稀少的北美内陆,家燕同样会选择类似的洞穴筑巢。比如,Coues(1878)记载了在美国内华达州的Pyramid湖边的岩洞中发现了家燕的巢,这些燕子窝都建在岩壁靠近洞顶,实际上都是很接近“屋檐”或“房顶”的结构。
除了在19世纪普遍被报道的洞穴中的家燕巢之外,还有一些家燕另辟蹊径,比如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条小河,陡直的石灰岩质河岸上有不少小洞,不少家燕的巢就建在这些小洞和石缝里(Coues, 1878)。
家燕这种习性让我想起沙燕,当然人家沙燕都是在土壁上自己挖个洞做巢,不像家燕这样直接找现成的空间。
沙燕是一类褐色的燕子,它们会成群结队地在土壁上挖洞筑巢 | David Merrett, from tiny.cc/g0aydz, CC BY 2.0
当然,虽然这些家燕是找现成的小洞筑巢,但巢泥还是得自己动手在洞里粘的。这类穴居的现象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还有不少记载。到了20世纪初,当绝大多数的家燕都搬到人类的屋檐下以后,这种在天然洞里筑巢的现象迅速减少,直到几乎成为历史。
有趣的是,在当代,仍然有一些家燕会在城市中找到类似的人工小洞筑巢。比如下面这种。
与人为邻
在美国麻省,鸟类学者Forbush在1929年编写了一本当地的鸟类调查报告,提到了19世纪以及更早时家燕都在洞穴里、树洞中以及崖壁上筑巢。 麻省东部(波士顿附近)年长的居民仍然记得在海边某处洞穴中有大群的的家燕筑巢,甚是壮观,他们甚至管这里叫“燕子洞”(Swallow Cave)。 然而,作者强调了在这篇著作出版时(1929年),全省已经没有家燕在野外筑巢了——都来投奔人类了。
再往后,天然环境下的家燕窝就只剩零星的报道了。 1961年,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某处岩洞内发现了12个正在使用的家燕巢,以及更多早已被废弃的燕巢遗址。 这在当时已经是了不得的数量了。 七十年代以后,动物学者们对华盛顿州海岸线及附近小岛进行了鸟类调查,重点就是寻找仍然在穴居的家燕,结果一只都没找到。
尽管80年代又有人在这片区域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两窝家燕,但显然绝大多数家燕都已经抛弃了天然巢址。 至此,美国的家燕种群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巢址从天然环境向人工建筑的转变。 很多学者认为家燕确实从这种习性的转变中显著受益,至少种群数量在此期间大幅上升(Redmond,2007)。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家燕作为少数的不仅能快速适应这种改变,而且还能从中受益的物种,还是挺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