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研学堂 走进《将进酒》,带您认识一个真实的李白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整天把怀才不遇挂在嘴边,稍微遭受一点挫折就开始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他会找你喝酒,边喝边骂,含血愤天,控诉万恶的社会,一会吹牛吹上天,一会又开始自暴自弃。

你想劝他别再喝了,酒钱不够了,但没用,因为他不但很有钱,而且挥霍成性。他认为,凡是了不起的人物都该有这样的消费观,而凡是斤斤计较、盘算性价比、有投资储蓄意识的,都是小市民嘴脸,让人看不起。

这样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陪他喝酒,听他倾诉吗? 如果你知道他是李白,我相信你应该是愿意的。今天的《仰韶研学堂》就带你走进《将进酒》的劝酒艺术,去看看那个很真实的李白。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huái)。

[韵一:来,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韵二:发,雪,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韵三:来,杯]

唐朝人留下的手抄本这一句写作

“天生吾徒有俊才”,这应该才是李白《将进酒》的原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韵四:生,停,听,醒,名]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

[韵五:乐,谑,酌]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韵六:裘,愁]

《将进酒》放到现代来读,我们大都把他当做劝酒的最高艺术。这首诗特别适合朗读,虽然内容只是喝酒泄愤,但读起来简直比岳飞的《满江红》更加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金樽玉杯、挚友亲朋、寻欢作乐,这是标准式的李白式相聚,再加一点点恰到好处的失意,一切人与物都成为了证明李白不爱功名爱潇洒的道具。

但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李白与潇洒真有很大的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想走上人生巅峰,想到骨子里。诗中的李白和现实中的李白,要多矛盾就有多矛盾。终其一生,李白都在现实中苦苦追寻名利,又在诗中呐喊“我不在乎”,放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的假惺惺。然而谁又不是这样呢?李白的别扭,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别扭。

李白的人生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起起落落,问题在于,在他有一点点起色的时候,马上就会发飘甚至很势利,时常夸耀有多少大人物主动来找自己攀交情。

所以李白在正能量爆棚的时候,写出来的诗往往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相比之下,李白那些借酒浇愁,倾诉怨气的诗反而顺眼得多。他是一个格外敏感的人,心里好像天生有一个高倍放大镜,随便扔进一点什么情绪都能放大几十倍地显现出来,尤其是怨气。

普通人的气话和醉话都不讲理,李白的气话和醉话尤其不讲理,在李白的名作里边,《将进酒》就是气话、醉话的典范,讲得昏天黑地,只因为他太有文学天才,把满腹牢骚倾诉成了巅峰级的语言艺术。

《将进酒》原本是汉朝乐府的劝酒歌。“将”(qiāng)的意思是请、愿,“将进酒”就是“请多喝一点吧”。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是在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唐玄宗对他很厚道了,虽然恭请李白离职,但礼数周到,还开出了天价的遣散费。

但在李白看来,这简直就是晴空霹雳,本来以自己的盖世才华,该被皇帝请出来做国师才对。做御用文人就够委屈了,结果连御用文人都不让自己做,实在太不尊重人才了。这样的宫廷,这样的国家,已经不可救药。

受了委屈当然要找朋友喝酒,就这样,李白和岑勋、元丹丘两位隐士一起纵酒狂歌,才有了《将进酒》这篇名作。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就是字面表达劝君饮酒的意思,用到的典故,只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处。

陈王是指曹植,曹植有一首诗叫作《名都篇》,描写大都会豪门子弟的奢华生活。“名”是“大”的意思,而不是“著名”的意思。比如“名山大川”,意思是大山大河。

在繁华的大都会里,豪门子弟白天去打猎,晚上办宴会。“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宴会的规格太高,一斗酒就价值十千。数字当然不必拘泥,我们也不必考证当时的物价,总之酒很贵,排场很大,放在我们现在看来,应该是和彩陶坊天时·太阳差不多的规格吧。

曹植是在炫耀这样的生活吗?显然不是,因为诗的最后说:“白日西南驰,光景(yǐng)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这是隐隐的批评,说做人不该这样虚度时光。

李白用这段典故的时候却不管这么多,只取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是诗人特有的任性,只因为仕途受了挫折,经世济民的抱负没法实现,索性就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难道不知道古来圣贤有很多都不寂寞吗?难道不知道曹植并不是因为“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才在青史留名的吗?

他当然知道,但激愤之下就是口不择言,甚至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拉这些古人给自己背书,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愁怨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愁怨,而是古往今来所有圣贤的愁怨。所以现在“会须一饮三百杯”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借酒浇愁,而是用这些酒来浇“万古愁”。

如果从事实上看,这些话简直虚假、夸张到极致了。但正是事实上极致的假,道出了情感上极致的真。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不妨跟着他一起迷狂,这样才能走进一个真实的李白。

另外,如果你也喜欢《将进酒》李白式的欢聚,且有他 “会须一饮三百杯”好酒量,那我就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