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京东物流“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获得碳中和认证双证书。在该园区,10万平米的屋顶光伏发电设备,仅10个月的累计发电量就相当于近4000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务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上下游联动的重要“枢纽”,一直以来都是物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场景。因此,厘清物流园区排放源,明确物流园区的碳减排路径,并推广行之有效的碳减措施,亦成为物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6月27日,在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主题为“零碳转型、降本增效与投资机遇”ESG行动派物流行业系列沙龙上,京东物流智能园区创新负责人者文明分享了京东物流的减碳探索路径与行业思考。
物流园区碳中和需要分几步?
事实上,在此前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就已经明确提到,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节能低碳园区。
物流园区碳中和是指在园区范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一定时间通过绿色能源、能效优化、负碳技术、资源循环等方式,通过非抵消的手段减少物流园区的碳排放量,最大可能地实现“净零排放”。
“对物流园区而言,在空间上,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多种类型企业,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而在微观上,物流园区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供应链各个环节业务功能;宏观角度,物流园区还兼具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整合区域资源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等社会功能。因此,物流园区碳中和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系统性工程。”者文明如此表示。
而鉴于物流园区的连接性特点,者文明表示,对于不同盘查主体,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范围一和范围三也会依据供应链的连接形成互换关系,因此物流园区还肩负着利益相关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
物流园区的碳中和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和全局的思路,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路径,是系统性工程。”者文明说。
针对物流园区碳中和的具体实施路径,者文明表示共有三步,包括厘清园区的碳排放源和排放总量、制定长期规划目标、针对排放源制定减碳措施。
厘清园区的碳排放源和排放总量,是物流园区碳中和实施的第一步。“实际上就是开展碳的盘查,然后物流园区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界定组织边界,明确温室气体的种类,最后梳理相关活动并评估活动层面的碳排放量。”者文明解释。
京东物流智能园区创新负责人 者文明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第二步是碳中和长期规划的设计。第三步则是针对不同排放源制定减碳措施。主要实施路径包括,通过优先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实现绿色能源替代、数字化技术提效以及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价值链上的碳减排。
具体来说,在绿色能源方面,围绕物流园区能源结构转型,需具备互联互通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绿色能源管理体系;在能效优化方面,可利用数字场站、自动化仓储、5G端边云协同、5G AR运维、智能运输等技术;在资源循环方面,可利用共享托盘、循环包装箱、耗材智能推荐系统等;在数字化全景方面,区块链数据采集与共享、数字化全景展示能够有效助力相关数据监测。
“物流是一个生产资料特别多的行业,所以说在资源循环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以这种方式去实现节能降耗。但如果仍有部分无法完全消除时,还可以通过抵消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实现园区运营边界内碳排放的中和。”者文明补充道,“此外,物流园区还需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同时增加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提高节能监察信息化水平。”
碳中和物流园区背后:“减碳、管碳、控碳”
前不久,西安京东“亚州一号” 获得碳中和双认证。相较于传统的物流产业园,西安“亚一”绿色低碳基础设施遍布整个园区,所有屋顶都配备了容量为9MW的光伏发电设备,总计10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占据了园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已并网发电,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除硬件外,者文明认为,在实施设计上坚持减碳、管碳、控碳三位一体,是其区别传统园区的另一个特点。
“换言之,我们从设计的开始,就将碳的排放量作为衡量园区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考核指标,也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者文明举例道,“第一就减碳,园区规划初期我们可以充分考虑电、水、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量,与光伏发电量进行比较精准的分析和匹配。”
据他介绍,整个物流园区内的食堂、供暖全部采用天然气,结合储能设施建设、综合能源管理、清流计划应用等一系列措施,降低整体的碳排放量。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099827
第二个方面是管碳。者文明介绍,在园区建成后,可以通过搭建的碳排放管理平台,对分布式的光伏、充电桩、储能设备、清洁能源车等各类的排放源,进行能源的实时监管和碳排管理,最终达到碳排目标。
第三方面则是控碳。物流园区在进行碳中和声明后,对后续碳足迹的管理也要做严格的控制,园区必须要遵循PAS2060标准,对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用能数据可视化,从而去指导用能计划,提升用能管理的水平。此外,还要通过碳排管理平台进行碳排放场景的建模分析,动态跟踪碳排。
不止于此,更全面的碳排管控措施,还可以通过供应链碳足迹的共享机制,将减碳成本分摊到整个价值链,同时最终与消费者共同去承担脱碳成本。这样的联动也为关注气候变化的消费者提供了可以参与的途径。
“以上这些举措将最大限度降低减碳成本对最终产品的价格影响。因此,现阶段京东物流将持续践行SBTi等的减碳举措,未来也会计划联合全球合作伙伴,致力于在2030年打造全球屋顶光伏发电产能最大的生态体系,为85%的智能产业园提供绿色能源,共同实现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者文明如此表示。
2021年,京东发布的ESG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京东在2021年,碳排放范围一相较2020年减少了33%的排放量,范围二则减少了58%的排放量,说明各项举措对节能降碳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
据了解,除西安“亚州一号”外,宿迁“亚州一号”智能物流园区的碳中和工作也已经启动。也是基于在此领域的实践经验,京东物流联合合作伙伴发布了《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对于整体相对复杂、专业度高的物流园区碳中和实践有一定的行业意义。
可以预见的是,通过更多维度上的参与,物流园区碳中和在规划及实操方面将更加完善,而作为供应链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物流园区碳中和的实现,也将对上下游产业绿色发展、物流业可持续、区域经济良性循环,贡献更多价值和意义。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