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14日电 题:一道门解决“老大难”
新华社记者李力可、王曦
傍晚6点半,天色渐暗,成都市温江区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小学的体育场准时亮灯。“滴”的一声,几位附近居民扫描二维码在小程序上登记个人信息,通过门禁走进体育场。灯光下,操场上到处都是慢跑的身影,排球场上还有学生正在进行训练……
这是温江区“留炼运动场”中市民进行锻炼的一幕。每周,超过5000人次的市民,会在当地10所小学的放学后、休息日期间,到学校运动场进行锻炼。“以前想找运动场地非常困难,周边场地总被大人占用。学校运动场开放了,离家近,又不用交费,来的大多是学生和家长,还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我经常带儿子来。”温江区花都小学学生家长万洪敏说。
人均锻炼场地面积不足,一直是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的呼吁一直有,但安全担忧又是一个“老大难”。
“作为人口超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温江区过百万人口中约六成是新市民,近年来每年都有3至5所公立学校新建,我们发现中小学只需要将运动场临街、临社区修建,多开一道门,即可实现运动场对外开放。”温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俞元峰介绍。
开放学校运动场如何保证安全有序?场地又如何运营维护?在“留炼运动场”规划之初,社区和学校的心里都打了问号。俞元峰介绍,为此,温江提出由学校负责场地日常维修养护,政府投入改造资金750万元,专设第二个门供市民进出,通过实名制智慧化的手段实现安全的保证,同时引进专业艺体社会组织32个,为“留炼运动场”运行提供支持。
“我们还和学校牵头成立运营公司,开发小程序,设置门禁,市民需要登记实名信息才能进入,同时链接基层治理、公益力量、书院课程,累计注册市民超1.7万人。还组织学校保安、社区两委委员、附近的城管支队等多方力量保障体育场的安全运行。”温江区天府街道海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舒兵说。
一片运动场,多留出两扇门,也为专业社会机构的加入打开了大门。俞元峰介绍,在温江,通过“留炼运动场”,多家当地体育俱乐部成立志愿者队伍,170余名专业体育指导员为来到“留炼运动场”的市民提供专业的体育技能指导。至诚体育服务队队员蒲龙平时是体育教练,周末则会担任“留炼运动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说:“我们会从了解身体素质、纠正运动姿势、制定健身计划等方面指导市民。”
截至目前,“留炼运动场”总共接待市民超20万人次,2023年共计开展300多场运动赛事,直接辐射220余个小区、18.7万市民。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温江区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由63%提升到69%。“体育场开放之后,更多孩子休息日也不再‘宅’在家里了;街道和社区的体育比赛时常在学校展开,全民健身的氛围越来越浓。”花都小学体育老师罗兆金说。
“明年,我们还将着力通过专业资源提升‘留炼运动场’,导入国民体质检测、运动康复服务,提升市民科学健身水平。导入篮球、羽毛球等竞技体育资源和CBA教练员、专业运动员等人才资源,着力将运动开放校园从10所增加至15所,让受益人群超过30万人。”俞元峰说。(参与采写:实习生马予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