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侯鄙视链:为何躺枪的又㕛叒叕是河南人?

排外情绪,自古以来就有。在中国还处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就开始找组织抱团,各种排外了。有了排外情绪,地域歧视也就随之而来了。

春秋时代的鄙视链是这样的:

由于当时名义上还尊周王室为天子,跟周王室亲缘关系越近的诸侯国,就越居于鄙视链的上端,以“正统”自居。这些国家首先以姓来分群,也就是说,姬姓国家为一个群体。比如鲁、郑、卫、蔡等国都是周天子的直系亲属,他们代表的就是高大上的城里人,有文化。

但是,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考虑到天下的地理局势,总要把一些有能力的弟弟或臣子封到偏远一点的地区去镇守,比如,有能力的姜太公封在齐国,拦住东夷,同样牛的周公旦封在鲁国,一是防东夷,二也是为了制衡齐国。贤能不亚于姜太公和周公的召公奭封在燕国,和封在卫国的卫康叔一起防御北狄,唐叔虞封在山西(唐/晋),同样防御戎狄。地图的南边,有很大一块空地都丢给了楚国,同时,为了防止楚国做大,周朝又在淮河流域封了一帮如随国、郧国、之类的“汉阳诸姬”,让他们折腾吧!西戎呢?谁去防。当初分封诸侯的时候,周王室还在镐京,也就是他们自己联合虢国、晋国一起防御。这样,等于大家在四面八方一起保卫祖国。

▲诸侯分布图

这样一来,就有了地域上的分法,无所谓是不是姬家人了。

比如,燕国虽然是正宗周王室姬姓封国,但在整个西周到春秋时期基本都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在闷头跟北狄做斗争。齐桓公作为外姓诸侯,反而带头“尊王攘夷”,成了中原诸侯都认可的带头大哥。等西周灭了以后,周天子迁都洛阳,基本已经准备放弃西边了,于是将陕西那块地丢给了老实人秦国,秦国自此在那边耕耘,长期跟西戎玩,也就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西戎”。

本来是以姓分群,现在更大程度变成了以地域分群。于是,真正地处河洛一带,长期团结在周王室周围的诸侯国,就叫中原诸侯国。

这些国家因为地处中原,又长期抱团,便各种看不起周边的那些跟蛮夷杂居的人,秦国在他们眼里是西戎,楚国在他们口中是南蛮子,莒、郯 就是东夷,至于北狄,虽然大家不好意思把晋国叫北狄,但早期的晋国在他们眼里也和戎狄差不多, 小宗并大宗这种违反周礼,颠倒政局的事,就发生在晋国呢。

对,当初地域歧视的口号,就是把别人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搞这些地域歧视的,也就是现在河南一带的诸侯。河南老乡惊喜不,当初是你们歧视别人~歧视范围大到湖北、安徽、北京、天津、重庆、四川、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等,可牛了……

▲东夷西戎南蛮北翟

随着时间发展,东夷基本已被齐鲁收服,后来晋国也加入了大家庭,成为了中原诸侯的代表,大家喜欢集体来怼的,就剩下野心勃勃的楚蛮子了。

楚国人很郁闷,觉得自己经过长期努力混得挺不错的了,已经很努力地想融入主流社会了,但大家总说他土,楚蛮子楚蛮子地叫,搞得楚国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了,于是干脆以“蛮夷自居”。你不是说我是蛮夷我没素质吗?那我就没素质给你们瞧瞧。

有个叫熊渠的楚老大想脱离周王室范围另立系统自立称王,于是熊渠在公开场合发表著名讲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反正我是蛮夷,我跟你们不在一个系统,我也不接受你们封的子爵,不跟你们一样的称号尊谥,我现在不当子,我们要当爸爸,跟周天子平起平坐。

别人喊他蛮夷,他就以此为借口搞事情,想成立“一国两制”,别说,“天上九头鸟”不是瞎传的。

楚国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狡猾记录,当时楚国想打周边的随国,自古以来中原诸侯发起攻伐都要有个名头,不能说你想揍谁就揍谁。于是随国很纳闷,就派人去交涉说:“我无罪!”

楚国怎么说?楚国说:“我蛮夷也!”

怎么样?老子想揍你就揍你,没道理可讲,反正我是蛮夷,就是不讲素质。你们歧视我们,我们教你们做人。

所以说,风水轮流转,鄙视链的方向,也是随着实力消长随时转换的。很快,到了春秋中期,“蛮夷们”实力大增,翻身做主,这就轮到中原人民滑落到鄙视链下游了,中原各国人民悲哀地发现,那些被我歧视过的,好像都报复回来了。

郑国(新郑)、宋国(商丘),都是中原大国,四周的蛮夷势力坐大,就轮到他们日子难过了。

郑国本来是东周诸国中的“先富群体”,繻葛之战,郑国以诸侯身份打败周天子,正经牛过一阵,但后来逐渐衰落,沦为各国段子手的靶子,像“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基本都是拿郑国开黑。不过这些段子真正嘲讽的对象都是商人,因为当时农业社会,重农轻商。而郑国在立国之初为了发展经济,跟商人签订了互贸协议若干,走得比较近,所以连带着躺枪了。

至于宋国,几乎自带“招黑体质”。

宋国人也是商朝后裔,从身份上来说,就有点尴尬。但宋国人很以此自豪,一直以“周朝的高贵客人”自居,并不融入周文化——这么另类,不黑你黑谁呢?于是,结合宋国人自己演绎的历史,先秦诸子们在文学作品里也写了不少针对宋国的埋汰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野人献曝”等,都把宋国描述成了一个固执和愚昧的形象。

作为被歧视的对象,在一个典故中,宋国用事实证明,他们郑国还要更招黑。这就是“郑昭宋聋”。

话说此时,正是春秋中期,当时的国际主流模式是晋楚争霸。楚庄王在邲之战中战胜晋国,成为了当时国际霸主。但是,晋国的跟班宋国是个顽固分子,不懂学习小草的优良品质——随风倒,尽管晋国败了,宋国还是梗着脖子不服气。为了服宋,楚庄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点子——宣扬和平。

▲楚庄王,张光北饰

楚庄王叫来两个和平特使,一个是儿子王子冯,一个是大夫申舟,请他们到当时国际上还享有一定威信的齐国和晋国去宣达和平理念。王子冯接到的命令是出使晋国,申舟出使的是齐国。当时中华大地上列国纵横,从楚国去晋国需要经过郑国,去齐国要经过宋国,而楚庄王故意不给俩人开楚国官方的借路单。

但可想而知,郑国一贯是个聪明人,晋国一败,马上就倒向了楚国,所以,儿子冯经过郑国,郑国一定会好吃好喝招待,去宋国的申舟则可能会遇到点麻烦,比如会因为无故越境被抓起来……使者被辱,楚庄王届时就可以趁机发兵去教训宋国。

王子冯轻松接受任务。

但申舟有疑惑了,在脑海中打开国际地图一看,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向楚王申请借路单。

楚庄王心说被看穿了,强装镇定:“要借路单干什么?人家小冯去晋国,路过郑国没给拿借路单。”

申舟赶紧争辩:“不行啊大王,郑昭宋聋哇。”

申舟不明就里地继续跟楚庄王分析情形:郑国地处四战之地,既靠近楚国,也毗邻晋国,在晋楚争霸期间,他们早就学会了“小人之德如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但宋国可一直跟楚国不对付。简而言之,郑国人很机灵,宋国人很傻。所以,路过郑国不开借路单没问题,但路过宋国不开,自己就有去无回了。

敲黑板,成语郑昭宋聋由这里产生,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地图炮。

楚庄王安慰道:“你是我的人,谁敢杀你?谁动你,哥带人灭了他们。”

唉,申舟本来还想再争取一下,但见大王这样说,只好叹了口气,跑回去拉着儿子申犀就往宫里跑,算是把儿子介绍给大王,托孤了。交代完情况,申舟哭丧着脸出发。人倒霉起来走路都踩狗屎,刚走到宋国边境,就被宋国的总理华元逮了个正着。

华元:“噫,楚国佬,干啥来的?”

申舟:“呵呵,华总理好,我去山东半岛出差。”

华元:“那你是路过我们宋国了?借路单拿出来看看。”

申舟:“啊,出门急,忘带了。”

华元:“哼,你就忽悠吧楚国佬。你路过我宋国不给我们打招呼,这是当我大宋没人了啊?把我们当成楚国的附庸,当亡国奴对待啊。好啊,杀了你宋国也要亡国,反正都要死,我们是殷人后裔,我们要尊严!”

申舟:“……”

哼唧完最后一声,申舟被剁了。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楚王宫,楚庄王本以为顶多是使者被抓,大国被羞辱一下,没想到宋国楞到这地步,当场气得瞠目结舌,袖子一甩,暴走去了。当时楚庄王鞋子也顾不上穿,直接冲出了门,等侍从反应过来,赶紧分工行动,拿鞋子的、拿佩剑的、驾马车的都忙了起来,楚庄王冲到院子外,拿鞋子的追上了,到寝宫外,拿佩剑的把剑送到了楚庄王手里。关键是,生气的楚庄王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个劲往前冲,一直追到集市上,驾马车的才终于把楚庄王喊上了车。

这下,楚国完全可以出兵教训宋国了。集结好军队,楚三军向河南开发,围困宋国首都商丘。宋国人也真硬气,一连好几个月过去,宋国既不投降,也不突围,城里粮食用尽,大家就互相吃别人的儿子。没办法,自己的谁舍得吃。

就这样僵持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楚庄王有点没脾气了,再不回家,今年的庄稼要耽误。

申舟的儿子申犀一听要班师,赶紧跪下哭诉:“老大,你说过如果有人杀我爸爸,你会报仇的。”

“这个,那个,是这么说过哈。”楚庄王违背承诺,有点脸红。

此时,司机申叔时跑出来出主意,让一部分人留下围城,一部分人就地种地插秧,给宋国这帮傻子看看楚国不撤兵的决心。

没多久,宋国求救晋国无门,只有派当初一根筋的总理华元偷渡楚营,爬上楚国国防部长子反的大床,谈了一通这样中不中,那样中不中等不可描述的交易。楚国接受了宋国的投降。

▲网友绘子反被胁迫

几个月的围困,宋国将士饿得面黄肌瘦,老百姓也饿死了一批,农事更是耽误了。坚持了这么久,最后还是投降,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若干。宋国,484撒?

那么王子冯呢?王子冯路过郑国,郑国人民见到霸主家的王子亲临,一路亲切会见,友好招待。王子冯顺利到达晋国的首都绛城,宣达了楚庄王的和平理念。晋国人民热情招待了王子冯,吃吃喝喝了一段时间,王子冯带着和平契约启程回国,圆满完成了任务。

现在再来看,郑国、宋国都是大河南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看来,有时候地图炮还是不无道理,真的是郑昭宋聋啊。

有意思的是,两千年后,郑国首都成了河南省的省会,宋国首都商丘更加落寞无闻了,历史车轮碾压过的痕迹清晰可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