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17 攻击机 掠翼喷气式战斗攻击机 Su-17 Attack aircraft(轰炸机)

苏-17 攻击机 掠翼喷气式战斗攻击机(轰炸机) 以下数据摘自百度,权且作为提供给爱好者的理论数据参考,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苏-17攻击机(俄文:Су-17,英文:Su-17 Attack aircraft,北约代号:Fitter,译文:装配匠,衍生型号:苏-20和苏-22),是苏联/俄罗斯一型单座单发变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攻击机/轰炸机。

苏-17攻击机由苏-7进一步发展而来,是俄罗斯/苏联起源的第一个可变后掠翼战斗机,除了苏联和后继的俄罗斯广泛使用的标准版本苏-17外,还推出苏-20与苏-22,是苏-17搭配降级航电与发动机等设备之后的外销专用版,广泛为中东地区国家的空军所使用。

苏-17攻击机由苏霍伊设计局(Sukhoi)设计,1966年8月2日原型机首次试飞,共生产约2867架,主要用户为俄罗斯、利比亚、伊拉克、埃及、叙利亚、东德和波兰,已退役。

性能数据

机体参数

乘员

1人

长度

19.02米

翼展

13.68米(全展开)

10.02米(全后掠)

高度

5.12米

机翼面积

38.5平方米

空重

121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6400千克

动力系统

1台留里卡AL-21F-3加力发动机

推力

最大推力:76.4千牛

加力推力:109.8千牛

最大飞行速度

1.7马赫(1,86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4200米

航程

2300千米

作战半径

1150千米

爬升率

230米/秒

翼载荷

44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68

衍生型号

苏-17B

苏-17的原型机,是在苏-7的基础上个修改外翼段而成的,外翼段改成后掠角可调的活动翼,长4米。发动机没有换,仍然保留AЛ-7Ф-1涡轮喷气发动机。与苏-7相比,其起落性能有所改善,但总的性能提高不大。

苏-17C

以“装配匠”B为基础的改型,是前苏联空军主要的单座战斗轰炸机。1971年工厂全面从苏-7转产苏-17,该机获得了北约代号“装配匠-C”,到1973年停产时共制造了224架。小批苏-17经过航电降档后被紧急援助埃及,编号苏-17K。

苏-17换装AL-21F的工作在1970年展开,两架苏-17预生产型被改装为苏-17M原型机(“M”表示改进之意)。1971年12月第一架苏-17M原型机在索洛维约夫的驾驶下首飞是。苏-17M的试飞结果让人满意,1972年该机投产,1976年停产时共生产了253架。该机的北约代号仍是“装配匠-C”,苏-17M服役后,苏-17被迅速转为训练用途,随后在80年代中期退役。

该机改换了推力较大的AЛ-21Ф-3涡轮喷气发动机。此外,换装了性能较高的电子设备,增加了外挂架,后机身也稍微作了修改,武器载重能力和截击能力提高了。与苏-7相比,改善了起落性能,外挂能力增加了一倍左右,所需跑道长度不到苏-7的一半,航程增加了30%左右。1台留里卡(Lyulka)设计局AL-21F-3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11340公斤。

苏-17D

1976年年底开始在前苏联空军的前线航空兵部队中服役,主要的改进有:前机身加长了0.25米,增加了机头下电子舱,以装多普勒导航雷达,激光测距仪装在进气道分流锥内。电子设备有CPД-5M雷达测距仪,红外扫描设备和雷达告警接收机。该型装AS-X-10光电制导导弹。

苏-17E

串列双座教练型,基本上与苏-17“装配匠”C相同,但机翼前面的整个机身稍下垂,以改善后座视界。左翼根机炮取消,背鳍加高,估计能额外装载燃油。

苏-17UM

“装配匠”G,双座型,具有作战能力,垂尾较窄且加高了,顶端平直;腹鳍较短,可拆卸;仅右侧有机炮;装有激光寻的器。

苏-17H

与“装配匠”G型对应的单座型,后开式座舱盖后的背鳍加宽加高了,以改善气动外形和增大载油量,腹鳍可拆卸。不带外挂时最大速度为M2.17,海平面最大速度为M1.06。机翼外侧挂副油箱和2000千克武器载重时,作战半径为(低-低-低)435公里,(高-高-高)675公里。

苏-17K

在1984年被确认的最新单座型,在前部背鳍上有一小的冷却空气进口。

改型型号

苏-20

是苏-17的出口型。苏-17在苏联服役不到两年便开始向埃及出口。苏-20与苏-17一样均装AЛ-21Ф-3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区别是设备标准降低了,如“警笛”3全向雷达告警器被换成作用范围较小的“警笛”2。出口到阿尔及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和波兰。

苏-20是以苏-17M为蓝本在1972年推出的外销版,使用较为旧式的电子设备,厂方内部编号S-32MK,不过北约代号仍旧维持Fitter-C。第一架苏-20于1972年12月中旬展开试飞,当年稍早,苏联已经邀请埃及、伊拉克与叙利亚等国空军的高级将领前往参观和了解这架飞机的性能,稍后这些国家都对苏联提出购买的要求。当1973年试飞工作结束之后,苏-20进入量产并且开始递交给购买国。叙利亚是第一个采用苏-20的国家,1973年10月1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叙利亚空军的4架苏-20被以色列战机击落,此为苏-20第一次实战。

秘鲁空军也有32架苏-20,由于美国对其采取武器禁运而令秘鲁在1975年向苏联购买苏-20作为第二线防空战机。利比亚空军有90架装配匠战机,当中有半数是苏-20,其余是苏-22。1985年当时的西德向埃及买了两架苏-20作为评估。

苏-22

是在苏-20基础上设备进一步简化的出口型。1977年开始向秘鲁出口,然后又销售给利比亚、叙利亚。秘鲁买了48架。苏-22无导航设备,装性能差一些的AA-2“环礁”空-空导弹。秘鲁空军既把它用于对地攻击,又用于空战,但是该机推重比小,不带外挂时推重比仅有0.8左右,故空战性能不太好。苏-22是以苏-17M2为蓝本,但是换装与米格-27攻击机相同的R-29BS-300发动机之外销版,厂方内部编号S-32MK,北约代号“Fitter-F”。由于R-29BS-300的尺寸比苏-17M2使用的AL-21F-3要大,因此飞机的后机身需要重新设计,腹鳍的面积也予以增大。1981年8月19日发生在地中海上空的第一次锡德拉湾事件,利比亚空军的两架苏-22被两架美国海军的F-14雄猫式战斗机击落,这是可变后掠翼战机之间的第一次空战。秘鲁于1980年买了16架苏-22,1984年进行现代化改良,包括换上美制电子设备。1990年德国统一,以西德为主体的德国政府接收了46架前东德的苏-22。

苏-22F

是苏-17“装配匠”D的出口型,机头下的电子舱稍有修改。装P-29B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为112.8千牛(11500公斤)。后机身直径加大,每侧翼根可带“环礁”空-空导弹。向秘鲁出口的飞机装作用范围较小的“警笛”2雷达告警器,基本上无导航功能,而敌我识别设备又与该国的SA-3地-空导弹不兼容。

苏-22G

与苏-17“装配匠”G相应的出口型,装P-29B发动机。

苏-22M

“装配匠”J,与苏-17“装配匠”H相似,内部载油量达6270升,背鳍角度更陡,出口利比亚。 苏-17“装配匠”B:1台留里卡设计局AL-7F-1-25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9600公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